生态环境调查报告4篇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119636315 上传时间:2020-01-21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7.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环境调查报告4篇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生态环境调查报告4篇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生态环境调查报告4篇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生态环境调查报告4篇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生态环境调查报告4篇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态环境调查报告4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环境调查报告4篇(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 生态环境调查报告4篇根据中共*县委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意见(通办发XX18号)文件要求,结合*县环境保护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我局以立足环保,着眼全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坚持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不断提升的理念为工作出发点,针对*河河道采砂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开展了调研工作,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河流域概况及现状(一)*河流域概况*河是*县的最大河流,位于松花江干流中游左岸。发源于*县北部小兴安岭的青山岭。源头高程在米,发源以宝林河为主,与安乐河汇合于太平林场后,始称*河。*河流域面积1929平方公里,全部在*县境内,占*

2、县行政区域总面积的%。流域地理位置,东和东南与大*、西北河两流域分水,北与铁力县巴兰河流域相接,西北为庆安县界,西与木兰县木兰达河、白杨木河、*县浓浓河、富拉浑河四个流域接连,西南为*县小桥河流域,南为松花江。*河流域地理座标为:东经1281112852,北纬45584637。*河流域形若仙人掌,南北中线长91公里,东西平均宽20公里。最大宽度在上游凤山屯附近,宽36公里,最小宽度在下游桦树屯处,宽5公里。河密度系数。(二)*河采砂现状据向有关部门了解,目前,我县*河干流上现有砂场8个,都经县水务局颁发了采砂许可证。经现场调查,我局感到,目前,我县*河河道采砂行为,虽然都有水务部门的审批手续,

3、属于合法经营,合法采砂,但在采砂的过程当中,这些采砂业主都存在超范围开采,无秩序开采,随意开采的行为。现在的*河在每个采砂段上,采砂业主是哪的砂料好就采哪,根本不管是否会改道,是否会造成水土流失,是否会造成耕地的毁坏,到处都是千疮百孔。现在的*河可以说是“开膛破肚”“心、肝、肺”都被掏空了,我们的母亲河已是满目疮痍,遍体鳞伤,不堪重负。一是*河采砂给河道行洪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在8处砂场中,有部分采砂场不按规定,严重违法开采。如有的采砂主在稳定性很好的河岸边,或者禁采区开采砂石料,违背自然规律改变河道行洪方向;有的采砂主不按照河道主管部门批准的开采方式进行开采和弃料,没有就地整平回填恢复河道原来

4、状况,在河道形成了“采砂矶头”,严重影响河道上下游、左右岸的防洪安全;有的采砂主,违反规定在禁采期违法开采,给河道行洪安全造成威胁。二是*河采砂对沿岸的水利基础设施造成了破坏。挖走河道内的砂石料,形成的洼地,以及弃料堆积而形成的障碍物,改变了河流方向,加剧了河水对河岸、河堤和河床的冲刷,导致河道河床下切深陷,河岸、河堤抽根坍塌,河势发生变化,造成河床下降。汛期发生洪水极易冲毁农田,淹没村庄,同时,还会对桥梁、拦河坝、沿岸渠道等基础设施构成被洪水冲垮的危险。三是*河采砂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河道砂石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河道砂石无节制的掠夺性开采,造成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使河道涵养水

5、源的能力大幅度下降。过渡的开采,一方面会造成主河道缺水,甚至出现河水断流,另一方面会导致地下水下降,影响河道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四是*河采砂导致国有大量流失。由于后期环境监督管理不到位,导致采砂业主超范围、超深度开采,致使大量国有大量流失。同时由于缺乏合理规划,有些采砂主对的无序开采和掠夺性开采,已经造成河道砂石在一定区域相对匮乏,影响到当地经济建设和发展。五是*河采砂严重影响了我县生态旅游开发事业的健康发展。无序的滥采乱挖,不仅造成了河道的改变,水土流失,耕地的毁坏,水利基础设施的损毁,而且还严重地影响了我县以*河漂流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旅游开发。由于*河采砂的无秩序,乱采滥挖,使

6、我县闻名遐迩的*河漂流项目,已经两年被无情的搁浅,不仅给我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影响,而且,对我县今后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也会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六是*河采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一是由于经营业主因违规开采,导致毁坏更低,采砂业主经常与当地村民发生纠纷,甚至发生冲突,使信访案件不断;二是由于监管不利,采砂业主采砂后,砂坑不回填,汛期满水,极易发生淹死人的事故。二、导致*河采砂滥采乱挖的主要原因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河采砂之所以会出现无序性的乱采滥挖,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采砂者的法制观念淡薄。多年来,我县河道主管部门不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召开由河道沿岸村镇领

7、导参加的水法规座谈会,书写标语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水法和河道管理条例。但仍有的少数领导和村屯干部错误认为,河道砂石属于地方集体所有,不经河道主管部门同意,擅自与采砂业主签订开采协议,有的还低价拍卖开采权,造成违法开采,违规开采,扰乱砂石开采市场,遗留了大量后患。二是河道采砂没有规范性文件予以约束。我县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台河道采砂规划,没有规范性文件来约束管理。三是经济利益驱动。全县违法开采和违规开采,主要原因是个别采砂业主受利益驱动。这些承包经营者,只有靠多采,多挖乱挖,超审批量开采,才能够弥补前期所交的各项补偿费用。四是河道采砂执法难。一方面河道主管部门专职执法人员不足,而且能力建设不到位

8、,缺乏必要的执法交通工具,现场执法的快速反应性难度大。另一方面采砂船游动性大,且管理上缺乏强制手段,造成难执法。四、防止*河采砂滥采乱挖的对策和防治措施河砂是缓冲河道水流、涵养水源、保护堤防与河岸的重要屏障,也是非常重要的建筑材料。近几年来,随着我县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随着城镇棚户区泥草房改造力度的不断加大,随着松花江公路大桥、通乡通村公路建设项目的实施,以及周边砂石日趋减少等因素的影响,我县河砂需求量不断增加,河砂开采过程中显现出来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也十分突出,不仅造成了河砂的严重浪费,而且严重影响了河道的生态安全。因此,依法强化*河河道管理,规范河道采砂行为,加强保护,维护河道

9、生态安全,已经势在必行。(一)出台规范性文件。应迅速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编制我县河道采砂规划,作为我县砂石开采业的依据,以便于全面规划开采河道砂石,充分发挥砂石的效益,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二) 组建执法队伍。规范砂石市场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的工作,为彻底扭转当前滥采乱挖的混乱局面,应成立由水务(河道管理)、环保、工商、城建、交通、公安、法院、乡镇等部门联合组成的综合执法队伍,对全县砂石料开采市场进行全面的集中整治。(三)营造舆论氛围。要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开展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河道管理条例和河道采砂收费管理办法的宣传教育,特别做好对领导干部的宣传,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营造良好的采砂

10、秩序,依法采砂的良好氛围。(四)引入市场机制。完成对全县砂石开采市场集中整治后,将全县河道可开采区进行普查划段,科学界定开采区、开采范围和开采期,规定开采方式,规定年最低开采能力,制定开采弃料回填强制措施,引入市场机制, 科学合理和有偿开采全县砂石,既发挥效益,又能够及时河道清除障碍物,不影响河道行洪安全和人身安全。(五)加强巡回检查。进一步加强水政执法队伍建设,结合实际,根据工作量配备专门的河道采砂执法管理人员人,添置必要交通工具,加强日常巡查监督,确保采砂秩序的长治久安。关于西丰县生态环境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关于西丰县生态环境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西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董福科一、西丰县生态环境建设

11、的基本状况西丰县位于辽宁省东北部,是个“七山半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山区农业县,也是全省林业重点县之一。全县34万人口,18个乡镇,总区域面积2686平方公里,其中在册耕地67万亩,林业用地251万亩(其中有林面积21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林木蓄积量达700万立方米。全县共有三大水系,187条河流,较大河流64条、公里长,有护堤407公里,石筑坝2530座,护岸林620公里,有小型水库15座,总库容量为1300万立方米。西丰历史上是个山清水秀、生态良好、风调雨顺、丰富的地方。但是多年来,尤其是近二十多年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忽视生态环境建设,致使全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大量的森林植被遭到

12、破坏,森林蓄积量和覆盖率逐年下降,山场砂化加剧,水土流失严重,降水量逐年减少,水源涵养能力下降,河道出现干枯断流,生态多样性遭到破坏,物种不断减少,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到全县森林覆盖率仅达51%,与解放初期相比下降近30%,水土流失面积到为130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与解放初期相比增加了万亩,增长57%,水土流失量万吨。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不但恶化了生态环境,而且严重影响了人们生产生活,制约了全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仅94、95年大水和、连续特大干旱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亿元;工业生产和城市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一些用水量大的工业项目不能上,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和牲畜饮水十分困难,如再不加强生态环境建

13、设,我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将难以实现。初,中共西丰县委审时度势,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在县十二届党代会上提出了“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将生态建设摆到了西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从而拉开了我县生态环境建设的序幕。二、主要措施1、做出决定,编制规划和完善政策措施。县委确立生态立县战略后,县人大常委会根据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宏观要求,经过深入调查研究,起草了关于加强生态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共分五个部分、16条,对生态建设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及主要措施都进行了明确界定和详细阐述,并于03年12月12日县十五

14、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了这个决定,对全面推进全县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起到重要指导作用。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决定精神,用一年多时间,认真组织编制了西丰县生态环境建设总体规划,于今年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并在全县组织实施,进一步落实各项工作任务。与此同时,县政府从就开始着手制定和完善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各项政策措施,先后制定下发了西丰县封山育林的通告、关于做好全县“十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印发和采伐迹地更新、加强整顿林木经营加工点及五小矿点等有关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十几个文件,并编制和完成了西丰县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实施方案。县人大常委会还从有利于全县生态建设与保护

15、出发,审议通过了西丰县河道管理办法,建议修改西丰县柞蚕场管理办法,这些政策与措施的制定与不断完善,为加快西丰生态环境建设步伐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证。2、加强领导,建立责任机制,形成氛围。为坚定不移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县政府于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主管农业副县长任副组长,林业、农经委、水利、畜牧、财政、环保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生态环境建设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在林业局。对成员单位进行了职责分工,落实任务,各乡镇也相应成立了生态建设领导组织,建立了统一协调和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县政府与各乡镇政府、乡镇与各村之间都签订了生态环境建设责任状,县委将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任务纳入到县直部门和各乡镇目标考核责任制当中,实行一票否决。县人大加大了监督力度,每年至少开展一次检查或视察活动,并且每年的人代会都要听取审议县政府关于生态建设工作的报告,有力地促进了这项工作的开展。同时,为促进全县生态建设工作深入开展,形成良好社会氛围,县委、人大和政府积极组织广泛宣传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目的和重大意义。成立了由宣传部、文明办、广播局、教委、林业、农业、畜牧、环保、共青团等部门参加的宣传组织,在西丰有线电视台开办了专栏;县乡政府每年都印发了大量的有关封山林禁牧、严禁开荒种植等保护生态的宣传通告;县人大常委会专题召开各乡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