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某县红薯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精 选多篇)

上传人:1522****302 文档编号:119636193 上传时间:2020-01-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0.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某县红薯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精 选多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关于某县红薯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精 选多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关于某县红薯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精 选多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关于某县红薯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精 选多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关于某县红薯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精 选多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某县红薯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精 选多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某县红薯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精 选多篇)(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篇:临沂市红薯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临沂市红薯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唐洪杰徐玉恒 姚夕敏 马宗国 王树强 (临沂市农业科学院,山东临沂 276012) 关键词:红薯;产业发展;临沂;调查 0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市场农业日益发展,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红薯这个传统的充饥度荒作物,又焕发出了现代市场生机,被誉为“宇宙食品”、“第一保健食品” 、“长寿食品”,显示出了新的开发利用价值。重新认识红薯生产,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快红薯产业进程,对于优化种植业结构,促进畜牧业、轻工业发展,丰富市民“菜篮子”,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临

2、沂市红薯生产现状 1.1种植历史悠久。红薯属临沂市传统栽培作物,农民有种红薯的习惯,原来全市常年种植面积200万亩左右,总产量300万吨左右,最高年份种植面积超过了220万亩。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种植面积不断减少,2014年全市种植面积为188万亩,平均亩产1550公斤,总产291.4万吨。悠久的种植历史,为进一步发展红薯生产奠定了基础。 1.2 栽培范围广泛。我市耕地中,旱地占80,且坡地多、坪地少,薄地多、肥地少,旱灾频繁,适合红薯栽培。全市所辖的9县5区的农民均有种植红薯的习惯。适宜的种植范围,为逐步扩大红薯生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3 重点产区突出。我市红薯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

3、,2014年沂南县为31.39万亩,临沭县为26.4万亩,都为山东省红薯生产大县。各地的红薯主要分布在丘陵、低山平坝地区。相对集中的生产区域,为产业化经营提供了条件。 1.4 加工逐步兴起。目前,全市红薯利用,除人食少量外,形成了晒薯干,配饲料,漏粉条,做凉粉,酿薯酒,熬薯糖,炸薯泡和加工淀粉生产粉丝,酿造食用酒精等系列产品。除农户家庭作业外,还创办了具有一定规模和带动力的加工、营销企业。临沭县现具有一定 规模的红薯加工企业6家,家庭作坊式加工厂50余家,年加工鲜薯16万吨左右。山东诚华红薯淀粉有限公司,位于山东省临沂市临沭蛟龙经济开发区,是山东省淀粉生产龙头厂家,总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50万吨

4、红薯淀粉。 2临沂市红薯产业存在的问题 2.1品种结构单一。现在我市红薯的品种过于单一,据初步统计,70%为食用饲料型徐薯22和徐薯25,另外30的面积主要是红香蕉、济薯18、鲁薯7、商薯19、烟薯22、紫色红薯等。 2.2平均单产低。全市的红薯产量差异较大,高的超过5000公斤,低的只有500公斤以下。我市红薯主要种植在坡地、瘠薄地、田边、地角,好田、好地种植很少,没能发挥出高产作物的优势。 2.3贮藏技术落后。多数农户以地窖贮藏为主,贮藏方法原始,红薯腐烂严重,旺淡不均,春季市场供应不足。如果采用科学方法贮藏,情况将会有较大改观。 2.4加工利用粗放。全市除临沭县、河东区各有一个大型综合加

5、工厂外,其它各地基本还是靠农户自己加工,方法简单,增值率不高。部分地区因交通不便,大量的红薯只能喂猪,或简单加工成粉条、薯酒自食,未能变成商品,红薯的茎、叶综合开发基本还没起步。 2.5科技含量不高。专门从事红薯生产研究的力量比较薄弱,急需投入一批骨干力量下苦功夫对红薯的引种、育种、种植、加工、销售进行深入攻关研究。 3红薯的产业优势 3.1产量高,增产潜力大。红薯属旋花科,甘薯属,甘薯种,为喜温、耐旱、耐瘠,蔓生性草本植物。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稳产性好。红薯块根膨大期长,无明显成熟期,自形成后直至茎叶衰退后,整个生育期都能积累光合产物,形成产量的时间长,经济系数高达70-80%,居粮食作物之

6、首。高产每亩可达5000公斤以上。 3.2营养价值高,具有多种用途。食用:红薯的块根富含淀粉(16-26%)、糖、蛋白质、脂肪,是较好的食粮。中国科学院的专家介绍,红薯所含的维生素和氨基酸种类均多于大米和面粉,它的维生素a和纤维素更是大米远远不及的。保健:日本专家发现,吃红薯不仅能 防止疲劳,提高人的免疫力,促进胆固醇排泄,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而且抗癌作用也大大超过了人参。俄罗斯专家称它是未来的“宇宙食品”。法国人称它是当之无愧的“高级保健食品”。美国科学家发现,红薯含有一种类似雌激素的成份,对保持人的皮肤细腻,延缓人的衰老有积极作用。饲用:红薯又是营养价值较高的饲料。红薯每亩一般可产茎叶1

7、000-1500公斤,能供1-2头猪一年的粗饲料,薯块加工后的粉渣等副产品也是营养价值较高的饲料,对发展畜牧业,建立和扩大饲料基地有着重要的意义。工业原料:它是制造淀粉、酒精和糖的重要原料之一,同时还是制造葡萄糖、柠檬酸、红霉素、药片填充料、果胶、味精、丙酮、丁酸、人造橡胶、人造纤维、塑料、染料等的重要原料。 3.3品种资源丰富,商品开发条件成熟。我省已培育出了一批优质、高产、用途多样的红薯新品种。如:肉质雪白、细嫩、鲜食脆甜的“水果薯”;肉质桔红、高含胡萝卜素的“饮料薯”;肉质紫色,可提取高档紫色素的“色素薯”;适应加工成果脯类食品的“果脯薯”;有医疗治病和保健价值的“药用薯”;有用作烹调,

8、鲜嫩味美的“蔬菜薯”;还有加工淀粉用的“高淀粉薯”;适宜作牲猪饲料的薯、藤双高产薯等。 4.4市场需求量大,发展空间广阔。全省每年生产粉丝、酒精、柠檬酸、乳酸、降解塑料、外贸出口等市场需薯干量为240万吨,而全省每年红薯总产量折薯干仅162.84万吨,其中40%作为饲料及山区群众食用,市场缺口大。 4临沂市红薯产业发展的对策 4.1加快新品种更换步伐,合理安排区域布局。要积极引进高产量、高淀粉“双高”型红薯新品种,逐步引进水果型、烘烤型、果脯型、蔬菜型、饮料型、色素型等多种新型红薯,大力推广脱毒种薯。抓好红薯育苗基地建设,2014年率先在河东区、临沭县、沂南县各建立500亩的水果型红薯育苗繁殖

9、基地,作为试点;2014年后各县、市、区都要建立自己的良种育苗繁殖基地,并着手引进脱毒育苗技术。 4.2切实加强新技术引进,努力提高种植水平。要进一步规范温床育苗,聚土垄作栽培技术,大力推广红薯催芽育苗技术。聚土垄作要改过去顺山向开沟的传统习惯,提倡等高线种植,保护水土。要尽量提早播期,增加产量,并开展垄作地膜覆盖技术试验。要注意推广应用合 理密植,配方施肥,重施钾肥,应用红薯膨大素提高产量,应用保鲜剂延长贮藏时间等相应技术。 4.3狠抓加工转化增值,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应积极深入研究红薯综合加工利用的多门类、多层次加工新工艺、新技术,开发出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新产品。注意引进红薯加工环节的技

10、术与设备,开展主副产品的综合加工利用,做到变废为宝,物尽其用,创造更多、更优的产品。 第二篇:关于我县红薯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红薯产业作为我县“两红一白”三大产业之一,如何做强做大做优,真正实现产业化经营已成为当前必须深入研究的课题。最近我们对以李七里峰为中心的薯制品加工进行了调查,就薯制品加工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进行了思考。 一、薯业发展情况 我县薯业加工时间较长,以淀粉生产为主。早在70年代初李七里峰村就靠队集体生产经营,改革开放后,群众仍保留着淀粉和粉条生产的传统习惯。90年代初,县委、县政府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发展薯业加工,以李七里峰村为中心、辐射周边十几个村庄的薯业加工区逐步形成。近

11、年来,县委、县政府又适时将薯业列为全县三大特色主导产业之一,进行重点培育发展,有力刺激了该产业的迅猛扩张,基地面积、加工规模都得到快速发展,红薯产业已成为全县群众增收的一条重要渠道。 1、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全县共有淀粉加工户500多家,涉及李七里峰、花园头、刘七里峰、高七里峰、马凹、柴家庄、仝市同、龙洞等3乡、14个村。其中常年加工户270家,户均日加工薯干达到1.52吨(折红薯57.5吨),加工大户可达4吨,秋季平均每户加工鲜薯150吨,生产规模较前扩大34倍。全县年加工薯干约5万吨,加工鲜薯6万吨,生产粉面5万吨。 2、生产周期缩短。近年从事薯干和淀粉购销的经纪人非常活跃,原料来源已扩展

12、到周边灵寿、阜平、曲阳、新乐等县市的红薯资源和山东等地的薯干资源,生产周期也由原来的季节性生产发展到现在的全年长期生产。加工旺季分别是36月份的薯干加工期和1011月份的红薯加工期。周期的缩短,使加工量大大增加。 3、产品档次不断提高。淀粉生产已由原来的手工作坊发展成为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生产,生产淀粉技术日趋成熟,淀粉的质量在同行业已负盛名。注册了龙源、金庄等粉条品牌,生产冷冻拉直的粉丝、粉条,产品的档次、包装都有了较大提高。 4、效益显著。受市场因素影响,红薯淀粉加工的利润与前几年相比虽然有所降低,但效益仍然不菲,一个规模适中的淀粉加工户在薯干加工期仍可日获利90元左右。资料显示,淀粉加工为农

13、民年增加收入900余万元,淀粉加工户均增收两万多元,共上缴税金58万元。淀粉加工业的发展还有力地带动了红薯种植、交通运输、机械制造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全县红薯种植面积稳定在12万亩,全县直接从事淀粉加工业的人数达到2014多人,仅花园头村从事捞粉浆人数就占该村人口的1/3。 5、发展前景广阔。由于红薯淀粉可广泛用于化工、医药、食品、纺织、塑料、染料等行业,市场需求量大,红薯制品深加工有较大市场潜力,发展前景极为广阔。专家预测,今后10年全球仅生物塑料用量就将达到3000万吨。同时红薯淀粉价格高并且稳定,每吨红薯淀粉可卖到3000多元,较其它淀粉高出1000多元。因此,发展红薯淀粉加工业能够产生良

14、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薯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县红薯产业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有的已成为制约该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瓶颈,必须正确认识,认真对待。 1、污染严重。这已成为县乡村各级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目前加工区日排废水达到3000余吨,全部充斥在李七里峰、赵七里峰、花园头、马凹、高七里峰等村周围所有大小沟、塘、渠,污水排放区域内树木枯死、庄稼烧死,井水混浊变黄,臭味扑鼻,不能饮用。部分排入郜河的废水,已流到六一小学附近,对县城西侧郜河两岸造成不同程度污染。每到夏季,臭气熏天,严重影响了城区及加工区周边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受害最深的赵七里峰村群众为此多次

15、信访反映,成为影响全县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2、产品技术含量低。我县薯业加工的主要产品是淀粉,属于初级产品,且生产工艺为传统扬浆工艺,污染严重。虽有少量粉条生产,但大多为传统生产,产品质量差,且无包装、无品牌,附加值低。事实上,近年我县已成为卢龙、迁安、昌黎等地的原料加工基地,污染留在当地,效益却供手送给了别人。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加工户小富即安,不求进取,片面认为,加工淀粉不愁销路,满足于“收入不大,年年有”,缺乏干大事业,求大发展的雄心和魄力,因此,不想、不敢也不愿钻研、谋划发展深加工、精加工项目。 3、行业不规范。淀粉产品没有统一加工标准,没有品牌,更谈不上产品质量监测,不能进入大市场、大流通。缺乏制约监督机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