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纲第一节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过程

上传人:ap****ve 文档编号:119631929 上传时间:2020-01-21 格式:PPT 页数:100 大小:2.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两栖纲第一节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过程_第1页
第1页 / 共100页
两栖纲第一节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过程_第2页
第2页 / 共100页
两栖纲第一节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过程_第3页
第3页 / 共100页
两栖纲第一节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过程_第4页
第4页 / 共100页
两栖纲第一节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过程_第5页
第5页 / 共10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两栖纲第一节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过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两栖纲第一节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过程(10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两栖纲第一节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过程 一 水陆环境的不同 导致动物躯体结构发生相应地改变1 呼吸介质改变 导致呼吸器官改变 呼吸器官由鳃转变为肺 随着呼吸器官的改变 循环系统发生相应的改变 由单循环改变为不完全的双循环 心脏由一心房一心室改变为二心房一心室 2 水和空气的密度差异与运动器官的改变 由鳍状附肢发展成强有力的五趾型附肢 鳍状附肢是单支点的杠杆 而五趾型附肢是多支点的杠杆 3 湿度的差异与体内水分蒸发空气中水分含量的多少就决定空气的湿度 湿度大蒸发慢 湿度小蒸发快 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是动物从水生过渡到陆生所面临的又一道难题 4 温差的变化与体温调节水的比热比空气的比热大 因此水温 昼夜

2、温差和季温差 的变化幅度小 陆地上的温度存在着剧烈地周期性变化 陆生动物一方面逐步完善对体温的调节 另一方面采用冬眠 夏眠 迁徙等方式抵抗不利的环境条件 5 陆地环境的多样性与动物的适应陆地环境地形 植被复杂多样 为动物的栖居 隐蔽提供了优越条件 但也为动物的天敌提供了优越条件 动物要在陆地环境中生存下去 就必须具备适应陆地生活的感官和神经系统 以及陆地繁殖能力 两栖类在适应陆地生活的斗争中 基本上解决了陆地运动 空气呼吸 有了适应陆地生活的感官和神经系统 但未能解决体内水分蒸发 不能维持体内新陈代谢所需的温度条件 成体初步具备了适应陆地生活的躯体结构 但繁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 故称两栖

3、类 二 两栖纲主要特征1 个体发育需要经过一个变态发育阶段 2 皮肤裸露 富有皮肤腺 3 骨骼主要为硬骨 脊柱分化为四区 枕髁一对 4 成体用肺呼吸 幼体用鳃呼吸 少数种类终生保持鳃 5 用肺呼吸的血液循环为不完全的双循环 用鳃呼吸的为单循环 6 具五趾型四肢 后肢与荐椎相关节 7 大脑半球比鱼类发达 出现了原脑皮 仍司嗅觉 脑神经10对 8 新陈代谢水平低 体温随外界环境温度而变化 属变温动物 第二节两栖纲的躯体结构特征一 体形 一 身体分部两栖类躯体一般可分为头 颈 躯干和尾四部分 无尾类从外表上看不出颈部 成体无尾 故分头和躯干两部分 皮肤光滑 多粘液 二 体型现代两栖动物的体型大致可分

4、为三种类型 1 蠕虫型 蛇型 体形伸长似蚯蚓 四肢退化 几乎无尾部 也称蛇型 2 蝾螈型有延长的身体和发达的尾部 前后肢同等发育 行动时 四肢在身体两侧作前后水平活动 躯干和尾部作波浪式摆动 3 蛙型身体粗短 呈楔形 无尾部 后肢比前肢发达而且有力 适应于跳跃生活 二 皮肤及其衍生物皮肤和其衍生物皮肤由表皮和真皮组成 表皮 角质层 外层 为复层扁平上皮 生发层 内层 为柱状上皮细胞 也称马氏层 真皮 疏松层 外层 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 分布有多细胞腺 神经末梢 色素细胞和丰富的血管 致密层 内层 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 现代两栖类皮肤裸露 不具鳞片或其他外骨骼 皮肤有一定的固着区域 在固着区之间有皮

5、下淋巴间隙 囊 皮肤衍生物包括腺体和色素细胞 腺体为多细胞泡状腺 三 骨骼系统 一 头骨现代两栖类头骨特点是 1 头骨扁而宽 脑颅属于平颅型 脑腔狭小 无眼眶间隔 2 头骨的骨化程度不高 脑颅一部分仍保留软骨状态 软骨性硬骨和膜性硬骨都很少 3 枕骨具一对枕髁 4 颌弓与脑颅的连接属于自接型 陆生脊椎动物大多属此型 5 舌弓的舌颌骨移至中耳腔 形成耳柱骨 舌弓的其他部分和鳃弓的一部分成为舌骨器以支持舌 6 成体蛙鳃弓大部分消失 舌弓 鳃弓的残部转变为支持舌 喉及气管的软骨 蝌蚪的头骨仍具有4对鳃弓 二 脊柱蛙的脊柱是由9个脊椎骨和1个尾杆骨构成9个脊椎骨中包括颈椎1个 躯椎7个 荐椎1个 荐椎

6、后面的一个长形尾杆骨 颈椎和荐椎是两栖类开始适应陆地生活的产物 3 带骨及附肢骨 肩带 由肩胛骨 乌喙骨 上乌喙骨和锁骨构成 固胸型肩带青蛙左右侧的上乌喙骨在腹中线处相互平行愈合在一起 弧胸型肩带蟾蜍两侧的上乌喙骨彼此重迭 胸骨青蛙的胸骨分为软骨质的上胸骨 骨质的肩胸骨 硬骨质的胸骨或称中胸骨 软骨质的剑胸骨 蟾蜍缺少前方的肩胸骨和上胸骨 两栖类无明显的肋骨 故不能与脊柱形成胸廓 腰带 由髂骨 坐骨和耻骨三骨构成 四肢骨 典型陆生五趾型附肢均由五个部分组成 前肢骨由肱骨 桡尺骨 腕骨 掌骨和指骨组成 后肢骨由股骨 胫腓骨 跗骨 蹠骨和趾骨组成 四 肌肉系统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无尾类为例 1

7、原始肌肉分节现象已不明显 肌隔消失 2 背部躯干肌由纵行或斜行的长肌群所代替如背最长肌 尾髂肌等 3 鳃肌退化 其功能转移到咽喉部 节制舌 咽 喉的运动 4 具发达的四肢肌肉 后肢的肌肉尤为发达 鱼类的鳍肌都属于外生肌 陆栖四足类的附肢肌肉除了外生肌以外 还发展了内生肌 五 消化系统两栖类的消化道包括 口 口咽腔 食道 胃 小肠 大肠 泄殖腔 以单一的泄殖腔孔通体外 消化腺包括肝脏和胰脏 特点 1 两栖类成体食性都是肉食性的 与肉食性相适应 消化管都相当短 但分化明显 2 具有肌肉质的舌和口腔腺 颌间腺 有利于食物的润滑和吞咽 3 眼球参与吞咽动作 六 呼吸系统不同种或同种两栖类 其幼体或成体

8、 或处于不同生活状态 它们分别进行鳃呼吸 皮肤呼吸 口咽腔呼吸和肺呼吸 蝌蚪期 行鳃呼吸 冬眠期 主要为皮肤呼吸 成体蛙的呼吸器官组成外鼻孔 内鼻孔 口咽腔喉门 喉气管室 肺特点1 两栖类的肺很原始 是一对结构简单的薄壁盲囊 囊壁呈蜂窝状 具喉气管室 2 两栖类的皮肤呼吸占有重要地位 口腔粘膜也具有辅助呼吸作用3 肺呼吸是以特殊的咽式呼吸来完成的蛙由声带发声 雄蛙在口角两边各有一对鸣囊 七 循环系统循环系统由单循环演变为不完全的双循环 心脏由鱼类的一心房一心室而演变为二心房一心室 一 心脏由静脉窦 心房 心室 和动脉圆锥四部分组成 二 动脉系统由动脉圆锥发出左右二动脉干 动脉弓 每一支动脉干各

9、以两个隔膜分隔为三支 由内向外依次为颈总动脉 体动脉和肺皮动脉 无尾两栖类 随着鳃呼吸消失 肺呼吸出现 动脉弓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胚胎期的第 对动脉弓消失 仅留第 对动脉弓 分别构成颈动脉 体动脉和肺皮动脉 蝌蚪仍有4对动脉弓 三 静脉系统一对前腔静脉代替了前主静脉一条后腔静脉代替了鱼类的后主静脉 一对肺静脉 汇集由肺返回的血液 入左心房 腹静脉腹静脉是由左右后肢股静脉分出的骨盆静脉汇合而成 沿腹壁中线前行 在入肝之前与肝门静脉相汇合 再分成两支入肝的左右叶 门静脉系统 包括肝门静脉和肾门静脉 A 肝门静脉收集来自胃 肠及胰 脾等处的血液流入肝脏 汇集成肝静脉 通入后腔静脉 B 肾门静脉由股静脉

10、和臀静脉汇合后进入肾脏 后汇集成肾静脉入后腔静脉 以蛙为代表的无尾两栖类的静脉系统有两个特点 1 前 后腔静脉代替了鱼类的前 后主静脉 2 腹静脉代替了鱼类的侧腹静脉 八 排泄系统包括 一对肾脏 中肾 一对输尿管 中肾管 性兼有输精管之用 一个膀胱泄殖腔壁突出而成囊状 属泄殖腔膀胱 九 神经系统大脑体积较大 大脑半球分化明显 侧脑室已完全分开 大脑半球不仅在底部 侧部 而且在顶部也有了神经细胞 但其作用仍是管理嗅觉 称为原脑皮 间脑顶部有松果体 间脑底部有漏斗体和一脑下垂体 间脑的脑室为第三脑室 中脑顶部为一对圆形的视叶 腹面增后为大脑脚 小脑小脑不发达 仅是一横褶 延脑延脑背侧有第四脑室 后

11、面与脊髓相连 脊髓在肱部和腰部分别有肱膨大和腰膨大 蛙的脊髓较短 脑神经10对脊神经10对 无尾类 第二 较粗 第三两对脊神经合成臂神经丛 分布于前肢第七 八 九 十对脊神经组成腰荐神经丛 分布到后肢 十 感觉器官1 视觉器官1 具眼睑和瞬膜及不发达的泪腺和瞬膜腺 2 眼球角膜凸形 晶状体略呈扁平 与角膜之间相距较远 利于远视 3 具有晶状体牵引肌和脉络膜张肌 用以调节晶状体与视网膜之间的距离 2 听觉器官首次出现中耳 中耳包括中耳腔 耳柱骨 鼓膜 3 嗅觉器官鼻腔被覆有嗅粘膜 上有许多嗅觉细胞 并与嗅神经相连 十一 生殖系统 性生殖器官的组成 一对精巢 一对精尿管 中肾管 兼有输尿和输精的功

12、能 一对贮精囊 以精尿管孔开口于泄殖腔 蟾蜍在精巢的前端具有毕氏器 且保留有退化的输卵管 性生殖器官的组成 一对卵巢 一对输卵管 前端为喇叭口 后段膨大为子宫 生殖腺前方均有脂肪体 大多数行体外受精 性不具交配器 胚胎发育和变态都必须在水中进行 第四节两栖纲的分类全世界约4200种 隶属3目 34科 398属 我国产两栖类280余种 一 蚓螈目Caeciliformes最原始而特化的穴居类群 1 四肢及带骨 视觉 听觉均退化 2 体呈蚓状 尾极短或无尾 体表具环状皱纹 环沟中具鳞 3 头骨膜原骨非常发达 脊椎骨的数目很多 椎体为双凹型 有肋而无胸骨蚓螈科Caecilidae约有150种分布于南

13、美 非洲和亚洲南部的热带地区 我国仅产鱼螈科Ichthyophidae版纳鱼Ichthyophysbannanicus 二 蝾螈目Salamandriformes也称有尾目UrodelaorCaudata1 终生具尾 且很发达2 体长形 多数具四肢 少数种类仅具前肢3 脊椎骨的数目多 椎体为双凹型或后凹型 具分离的尾椎骨 具肋骨和胸骨 4 无鼓室和鼓膜5 雄性无交配器 卵生 体外或体内受精全世界有9科60属350余种 我国有3科11属37种 约占世界种类的8 一 隐鳃鲵科Cryptobranchidae体型大 长可达180cm 重长可达65kg 口裂宽大 眼小 无活动的眼睑 椎体双凹型 犁骨齿

14、呈长弧形排列 与上颌齿平行大鲵Megalobatrachusdavidianus我国珍贵的保护动物之一 二 小鲵科Hynobiidae1 体形较小 具眼睑 皮肤光滑无疣粒2 具颌齿及犁骨齿 犁骨齿呈二短列或V形3 椎体呈双凹型 4 成体不具外鳃 肺或有或无5 体外受精 雌体不具受精器 三 蝾螈科Salamandridae1 体小形 具眼睑 皮肤具疣粒或光滑 四肢较发达 2 成体不具外鳃 用肺或皮肤呼吸 3 椎体为后凹型 4 犁骨齿呈二纵列 后端分开 呈八字形 5 体内受精 体具受精器 四 洞螈科Proteidae1 终生具有三对指状的外鳃和肺 2 眼退化 或隐于皮下 无眼睑 3 椎体属于双凹型

15、 前 后肢细弱4 体内受精 雌性具受精器分布于北美及南欧 五 鳗螈科Sirenidae1 体形细长似鳗 终生保留三对外鳃和三对鳃裂 无眼睑 2 椎体双凹型 前肢很细弱 不具后肢 3 体外受精 雌体不具受精器 三 蛙形目Raniformes也称无尾目AnuraorSalientia1 体形宽短 四肢发达 成体无尾 2 脊椎骨不超过10枚 具尾杆骨 椎体类型多样 前凹型 后凹型 双凹型或参差型 3 头骨的额骨和顶骨愈合成额顶骨4 眼大 眼睑及瞬膜发达 具鼓膜和鼓室 5 体外受精 发育有变态 主要依据肩带类型 椎体类型以及外部形态特征分类现有20科303属3500余种 我国有7科23属240多种 一

16、 盘舌蟾科Discoglossidae舌呈圆盘状 舌端不分叉 舌周围与口腔的粘膜相连 椎体后凹型 肩带为弧胸型 第2 4椎骨具有肋骨我国仅有铃蟾属 4种东方铃蟾Bombinorientalis体形较小 体长约4 5cm 产婆蟾Alytesobstetricans分布于欧洲西南部 二 负子蟾科Pipidae无齿 无舌 椎体后凹型 具肋骨 负子蟾Pipapipa产于南美洲 三 锄足蟾科Pelobatidae主要特征肩带为弧胸型 椎体大多是前凹型 间有双凹型者 荐椎横突极大 瞳孔中纵置 蛾眉髭蟾Vibrissaphoraboringii分布于蛾眉山等地 四 蟾蜍科Bufonidae主要特征1 肩带为弧胸型2 椎体属于前凹型3 上下颌及犁骨上皆无牙齿4 皮肤粗糙 鼓膜后有椭圆形的耳后腺 五 雨蛙科Hylidae主要特征1 肩带弧胸型2 椎体前凹型3 体较小 四肢细长 指趾末端膨大成为吸盘 背部多为青绿色 六 蛙科Ranidae主要特征1 肩带为固胸型 2 椎体为参差型 前七枚椎体均为前凹 第八枚椎体为双凹型 3 上颌具牙齿 且有犁齿 七 树蛙科Rhacophoridae主要特征1 肩带为固胸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