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管理)青岛市食品安全关键技术战略研究报告(种植业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19623746 上传时间:2020-01-21 格式:DOC 页数:217 大小:1.4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战略管理)青岛市食品安全关键技术战略研究报告(种植业_第1页
第1页 / 共217页
(战略管理)青岛市食品安全关键技术战略研究报告(种植业_第2页
第2页 / 共217页
(战略管理)青岛市食品安全关键技术战略研究报告(种植业_第3页
第3页 / 共217页
(战略管理)青岛市食品安全关键技术战略研究报告(种植业_第4页
第4页 / 共217页
(战略管理)青岛市食品安全关键技术战略研究报告(种植业_第5页
第5页 / 共2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战略管理)青岛市食品安全关键技术战略研究报告(种植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战略管理)青岛市食品安全关键技术战略研究报告(种植业(2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青岛市食品安全关键技术战略研究草稿第一篇 青岛市食品安全概述(李晓川主任)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物质条件,最起码的要求就是安全,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另外食品安全也是重要的经济问题,当某种食品出现安全问题之后,不仅当地的消费者拒绝购买,而且其他地区也会拒绝输入这类食品,这种情况的出现往往会导致一个产业的衰落和从业者的巨大的经济损失,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例如“多宝鱼”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而在国际上,我国因为食品安全检测手段和管理水平的落后而屡屡遭受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不公平对待,蒙受了巨大的经济和信誉损失,例如自20世纪90年

2、代末欧盟对原产于中国的养殖贝类产品全面禁止进口以来,到目前为止欧洲市场一直未能对中国开放,严重制约了中国水产贝类出口创汇。并且随着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和欧美发达国家新政策的出台,我国将在食品安全问题上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最后食品安全更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因为当食品安全出现问题之后,会造成一定的社会恐慌和不安,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我国建立和谐社会的进程。作为一个沿海开放旅游城市和北京2008奥运会的伙伴城市,青岛市始终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夏耕市长亲自调研,多次强调要突出民生、努力把我市建成“全国食品最安全城市”,市政府也相继研究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全市食品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并成立青岛市食品安全

3、委员会,专门负责全市食品安全工作。2006年12月31日市政府第28次常务会议研究决定,进一步调整充实全市食品安全领导体制,将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改设在市政府办公厅,充分体现了青岛市委、市政府将食品安全工作“以最大限度的维护群众利益为最高要求、以提高政府执行力为唯一标准”的精神,显示了本届政府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在青岛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食品安全工作,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按照“全市统一领导、各级政府负责、部门分工监管、各方联合行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方针,坚持“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的原则,

4、突出群众关心的食品安全热点、难点问题,把综合监管与专项整治、打假治劣与扶优扶强、严管重罚与弘扬诚信有机地结合起来,力争在“十一五”时期,加快建立健全“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确保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推进全市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促进平安青岛与和谐社会建设。第一章 青岛市食品产业现状、食品安全水平与管理实践1、食品产业现状“衣食住行”是人类对社会的最基本要求,而“食“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要求的重中之重。青岛市作为一个沿海旅游城市,始终把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要素放在工作的首位,在大力解决居民生活问题之后,开始将食品做为一个产业来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青岛市的食品产业发展有

5、了长足的进步,从生产、加工到消费等,各领域都有非常明显的完善和提高。(一) 青岛市食品生产领域的产业现状首先从生产领域来说,各级党委、政府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业投入,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加大科技兴农力度,有效地促进了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市场适应能力增强,产业化经营程度提高。2006年我市农业生产总量、产业结构基本情况如下:(1)种植业:粮食生产基本保持稳定,粮食总产量303.93万吨,比上年下降3.5;花生总产量47.19万吨,下降6.4;蔬菜(不含果用瓜)总产量605.12万吨,增加4.5;水果82.78万吨,增长12.3。(

6、2)畜禽业:2006年肉类总产84.26万吨,比上年增长2.8;奶制品总产57.29万吨,增长12.7;禽蛋总产36.78万吨,下降1.1。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12亿元,比上年增长4.6,连续3年位居青岛农业各业之首。(3)水产业:2006年水产品总产量125万吨,下降1.8%,其中,捕捞产量38.80万吨,下降3.1%;养殖产量86.20万吨,下降1.2%。海、淡水养殖面积6.19万公顷,下降4.4%。水产品产值89.51亿元,渔业总产值280.82亿元,渔业增加值105.98亿元。(二) 青岛市食品加工领域的产业现状随着农产品原料供求矛盾的转变,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加工食品在食物消费中所占的

7、比例将会越来越高。2006年青岛市加工食品业的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各项经济指标均列全国36个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的前列,2006年1月10月青岛市规模以上食品企业532家,从业人员13.53万人,1月10月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527.81亿元,同比增长37.68%,行业实现利税总额82.66亿元,同比增长62%45%,实现利润33.44亿元,同比增长30.01%。(三)青岛市食品消费领域的产业现状消费作为“从农场到餐桌”整个消费过程的末端,既与农产品种养植、食品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密切相关,又直接面对消费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与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直接相关,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

8、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青岛市作为一个典型旅游城市,其独特的新引力不仅仅来自美丽的自然风光,具有青岛特色的食品消费也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前来,再加上本地居民的消费,因此青岛市食品消费领域蓬勃发展。以餐饮业为例,截至2006年底,青岛市餐饮单位12757个,实现零售额128.4亿元。进入21世纪以来我市食品产业中生产领域中粮食产量逐渐下降并趋于稳定,花生、水果、茶叶、畜肉、蛋奶产量逐渐逐步,结构逐步调整和完善,全面发展,市场适应能力增强,产业化经营程度提高;加工食品在食品中比重越来越高,出现了一大批信誉良好、产品具有特色的加工企业,具有良好的市场竞争力;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的收入不断

9、增长,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使居民的消费需求来愈来愈显示出多层次和理性化的特点,食品消费在居民消费结构中占有的比重增幅趋缓,但食品消费质量则大大提高。2、食品安全现状近年来,在青岛市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高度出发,突出食品安全这一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以2006年为例,我市食品安全现状如下:(1)种养殖领域:农产品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强。全市共完善了农药残留速测点5个,新购置农药残留速测设备2套;抽检蔬菜等农产品700个批次,进行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1200多项次。发

10、展了无公害农产品8个,绿色食品3个,使全市无公害农产品达到53个,绿色食品13个,有机食品5个;年内全市重大动物疫病防疫率达到了100%,疫病普查监测率达到了100%,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2)加工领域:食品生产质量标准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帮助部分企业制定标准9个,重新修订标准6个。以黄酒、海产品、大桶水、肉制品等行业为重点,抽样150个批次,对5家产品抽检不合格的企业进行了后处理。对全市168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进行了普查,立案处罚25起。(3)流通领域:食品市场流通秩序有新的好转。全年共查处食品违法经营案件 620起,罚没款35.17万元,取缔无证经营550户,受理消费者投诉举报800起,

11、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约60万元。(4)消费领域:食品卫生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年共受理卫生行政许可申请1796件,审验食品卫生许可证2056家,驳回不符合卫生条件的办证单位197家。在全市47所学校食堂和374家餐饮单位中实施了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餐饮单位的量化分级管理达到95。全年共监督食品生产经营单位12413户次,监测食品样品208份,合格204份,合格率98.07%。因此,从上述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到2006年,青岛市食品安全工作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但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更要认识到存在的不足,对我市食品安全现状有个清醒的认识。目前,青岛市食品安全形势同样严峻,诸多食品安全事件,如

12、瘦肉精、红心蛋、多宝鱼等等在我市都有不同程序的存在。特别是我市发生的“3.21黄瓜涕灭威残留中毒事件”,在全市上下造成了很大的震动。作为事关民生的大事,我们必须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把食品安全工作做好、做实,这是我们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对于当前的食品安全形势,吴仪副总理做出了客观、科学、准确的判断。这个判断同样适合于青岛,那就是当前食品安全“仍然处于拉锯胶着、攻坚破难的关键阶段”。第一,“生产和消费总体水平不高,而新的安全课题又不断出现”。就我市来看,农产品种养殖仍以千家万户小农户生产为主,标准化规模基地不到1/3;全市1560余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80%

13、以上是10人以下小企业、小作坊;食品流通主体也是“数量多、规模小、经营散、进销乱、渠道杂”,70以上的生鲜食品采用常温储运和粗加工,极易导致二次污染;全市上万家餐饮企业,绝大多数是个体中小餐饮单位,普遍存在规模较小、设施投入不足、加工条件简陋、布局不合理、卫生状况差等问题。就消费水平来说,按照2005年的统计数据,我市城市居民平均“恩格尔系数”是37.6%,但如果具体到最低收入户和低收入户,这个系数就高达48.6%和52.3%,也就是说城市低收入群体的消费性支出有一半是食品消费。从食品生产新科技、新材料的应用领域看,科技确实是一把“双刃剑”,在增加产出的同时,也会带来难以预料的安全性问题。比如

14、,“瘦肉精”在生猪饲养中的应用项目,曾经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奖;“多宝鱼”事件中涉及的“呋喃西林”过去是常用兽药,近几年才开始禁用;对于转基因食品,由于没有经过充分的危害性跟踪评估,其安全性问题至今尚无定论。另外,制假售劣者也越来越懂得利用科技手段来迎合消费者的喜好、逃避执法者的监管,如“瘦肉精”查得严,就改用“莱克多巴胺”;“苏丹红”还没消停,最近又冒出了“碱性橙”。第二,“集中整治和监管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深层次问题尚未解决”。近年来,我们国家围绕治理食品安全问题,上上下下、方方面面都作了大量的努力,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是,蔬菜农药残留等老问题依然存在,“红心蛋”等新问题也层出不穷。产生这

15、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之一就是市场机制不健全。在市场经济转型时期,食品千家万户小生产和大市场、大流通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生产经营不稳定,市场秩序不规范,不法生产经营者信用道德缺失,往往要靠投机、制假、售劣来追求利益最大化,加之食品安全信息的不对称、不完全性,消费者在知情权、选择权上总是处于劣势,以价格优先的消费习惯也难以改变,从而导致了“优胜劣汰”机制失灵。第三,“监管体制和机制不断改革完善,但监管执法不力问题比较突出”。我们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尚属起步阶段,无论全局还是局部,由于法制、标准、体制、制度上的“错位”和“缺位”问题难以完全理顺,一段时间内,监管部门职能交叉和多头执法、地方保护和执

16、法不力等问题仍然会比较突出,这也是食品安全问题仍然存在的深层次原因之一。3、食品安全管理现状食品安全是事关百姓切身利益和社会安定的大事,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直接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市政府的领导下,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对青岛市食品安全工作给予了很大的重视。自青岛市食品安全委员会成立以来,市委、市政府先后三次召开市长办公会研究食品安全工作,夏耕市长多次对如何发挥食品安全委员会的职能作用作出批示,目前形成了“全市统一领导、区市政府负责,部门组织实施、各方联合行动”的食品安全监督组织领导工作机制,监管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全市的食品安全状况有了根本好转。(1)落实完成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为了不断加强全市食品安全管理的综合监督和组织协调,建立统一、规范、权威和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