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语文第7单元教案

上传人:思无****9 文档编号:119623224 上传时间:2020-01-21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63.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语文第7单元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语文第7单元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语文第7单元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语文第7单元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语文第7单元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语文第7单元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语文第7单元教案(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目录第七单元单元说明121 古诗三首4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823 梅兰芳蓄须1424 延安,我把你追寻19习作 写信23语文园地七26第七单元单元说明一、单元内容总述1.本单元主题:本组课文以“革命情怀”为话题,展开学习。本组四篇课文,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从不同角度讲述了名人成长的故事。课文选材精炼,含义深刻,让学生在阅读成长的故事中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结合课标和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在教学本组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要注意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进而积

2、累语言。本组教材的重难点是: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来感受成长的快乐,激发学生对成长的认识,从而得到启发。二是在阅读中体会文章的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并引导学生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难点是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延安,我把你追寻,毕竟那段历史我只是从书中了解一点,对学生还说就更陌生了,加之学生搜集资料的途径较少,所以,在教学这一课时,难度很大。我只有凭自己对教材的理解,采用讲授、灌输式的学习方式。诗的第一、二小节,是理解的难点,因为诗中的比喻的本体没有显现,大多数学生不知道把什么比作燕子追寻春光,我告诉学生结合题目来理解。在学生知道后,再让学生体会“我”追寻延安的

3、心情是急切的。文中的“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的含义直接让学生结合英才教程来理解。但效果不好。学得较轻松的是二、三小节。第五、六小节也是结合英才让学生来理解。花了两节课的时间才把课文学完。不过,在课堂上给学生读的时间较多,大部分学生在学完课文后,能把课文背诵下来。这也是学习这课的小小收获吧。 2.本单元重点:(1)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历史精典古诗故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反复朗读,才能感受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远大抱负。古诗三首其中出塞作者是唐代诗人王昌龄。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凉州词诗中以生活

4、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做对比,抒发了人生感叹,尽管这首诗的格调是悲壮苍凉的,但不悲观绝望;诗人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死亡并不畏缩,“醉卧沙场”一语尤其显示出豪迈的气概。夏日绝句一、二句“言理”,从生为人杰、死作鬼雄两方面具体说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襟怀高远,极富英豪丈夫之气。三、四句将“楚汉之争”中的项羽故事,熔冶为诗,语带惋惜,弦外有音。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

5、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梅兰芳蓄须讲的是梅兰芳先生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时期,他为了表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议和坚决不给侵略者演戏而把胡子留起来的事。在日本强盗面前,宁可忍饥挨饿并且放弃自己的事业,也不给日本强盗演出。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一首新体诗,诗歌读起来琅琅上口,但要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歌的内涵,对学生来说,还是存在很大的难度。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一定要分配充裕的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中要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受,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资源,用声音和光影把学生带入到课

6、文描述的情境中,让学生去感受和体会,并学会在今后的习作中尝试运用写作手法,写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内容 教学要点课时教学建议21古诗三首本课是古诗三首,教学生朗诵古诗的节奏技巧方法也是十分有必要的,也为今后的古诗学习培养良好的语感,能够流利、有韵味地朗诵古诗。21.学生带入古诗的故事情境中,理解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2.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背诵,揣摩其中蕴含的诗人的思想感情。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重点是让感

7、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21.分析体会人物对话是理解课文、把握主要内容的重要途径。2.分角色朗读,把握情境,体会不同人物的语气、语调。3.表演要以熟读课文为基础,注意层次性。23 梅兰芳蓄须本课讲的是梅兰芳先生为了表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议和坚决不给侵略者演戏而把胡子留起来的事。在日本强盗面前,宁可忍饥挨饿并且放弃自己的事业,也不给日本强盗演出。1重点是读懂故事的内容,鼓励学生反复诵读,认识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民族气节。24 延安,我把你追寻本课是一首新体诗,诗歌读起来琅琅上口,

8、但要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歌的内涵,对学生来说,还是存在很大的难度。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1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一定要分配充裕的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诗句内容,了解、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习作本次习作主题是写信,给远方的亲人或朋友写一封信。重点是学会写书信的格式,内容写清楚。1注意书信的格式,小组内讨论信封的格式,先说一说,然后写下来。语文园地本次园地主要内容是按照事情起因、经过、结果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重点注意课文中的有讲的不是一件事,先把每件事弄清楚,再把几修的事连起来,就能把握课文的重点了;训练学生体会句子不同的语气。以及“日积月累”中的古诗积累。增加

9、学生的阅读量,提升学生的知识素养。2指导学生抓住事情起因、经过、结果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21 古诗三首教学设想: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研读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能力,陶冶情趣。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

10、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40分钟时间,让学生多读,并且积累词句,减轻学生负担。教学目标: 1.结合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破题而入,简析背景.1.读诗题师:告诉老师,诗题中的“塞”指什么? 生:关塞、边塞 师:从诗题中你知道这首诗应该是写什么内容的吗? 生:反映边塞生活或战事诗。 2.简单介绍边塞诗 课件出示: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

11、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3.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 师: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4.师:看到边塞,你想到什么? 生1:大漠、烽烟、长城、黄沙(自然环境艰苦) 生2: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生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生4:战争、征人(战争场面惨烈) 生5: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二、注释读诗,品味

12、意境,抒发情感 1.自由读诗,注读,初步理解诗歌 2.师:诗中有一个词,高度概括了当时边塞戍边的事,你能找到这个词吗? 生:万里长征 3.师: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 生:边塞远;时间长。4.师: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 生:人未还 5.师: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 生:战事频繁终老边塞 (课件出示)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战死沙场。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李颀古从军行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王昌龄塞下曲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师:所以古人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6

13、.师:这古来,是多少时间呢? 生: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板书:秦月汉关)7.指导读这两句诗 师:这是叙事,告诉我们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 生:凝重 师: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 生:同情征人。 (板书:征人未还)师:该怎样读呢? 生:同情。师:这是怎样的一种同情呢?诗人看到了什么?师:无数生命的死去,感叹生命的卑微 生:齐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失去亲人的悲痛,感叹人生的无奈 生:齐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 生:齐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

14、未还。) 师: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 生:齐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8.师:面对着这样的征人的生活,你想说什么? 生1:对征人: 生2:对战争: 9.师:所以诗人这样写到: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师: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生1:豪迈,勇敢,一往无前!(板书:飞将在)生2: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生3: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生4: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师:没有战争(渴望战争平息,征人回家)(板书:莫度山) 生5:如果有像李广这样的将军,匈奴就不敢度过阴山,侵我边疆,这样征人就能早日回家,这是诗人的渴望,这是诗人对和平的渴望。(板书:盼望英雄 追求和平) 师:对朝庭的失望 生6:战事连绵不断,与朝庭无名将贤才有关,恨报国之志不能如愿。 10.整体再读全诗,体会诗之意境 生:齐读(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三、阅读思考拓展升华 师:你认为有李广将军在,战争就可以平息吗?就会有和平吗? 师:写一篇读后感,可以谈对战争的看法,也可以写对征人生活同情,或者写一个调查匈汉战争的文章。板书设计:出 塞唐王昌龄秦月 汉关 盼望英雄征人 未还 追求和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