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4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课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课件 人民版必修1

上传人:恋** 文档编号:119623024 上传时间:2020-01-21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15.8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4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课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课件 人民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4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课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课件 人民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4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课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课件 人民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4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课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课件 人民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4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课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课件 人民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4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课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课件 人民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4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课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课件 人民版必修1(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课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本课主要讲述了 文革 对民主法制建设的破坏以及新时期政治建设取得的成就 图示 知识梳理 一 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挫折1 中共八大 1 背景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 探索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之路成为党和人民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 2 召开 年9月 在北京举行 1956 3 内容 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形势和 的变化 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国内各民族的团结 重申中共和各民主党派 互相监督 健全国家法制 使党和政府的活动做到 有法必依 强调全党要坚持党的 制 发扬党内民主 反对个人崇拜 4 意义 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2、一个良好开端 主要矛盾 长期共存 有法可依 民主集中 2 十年 文化大革命 1 背景 20世纪60年代中期 错误地估计了国内外形势 2 导火线 年11月 上海 文汇报 发表姚文元 评新编历史剧 海瑞罢官 的文章 3 全面发动 196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召开 4 过程 造反派夺取党和政府各级领导权 在全国各省 市 自治区建立起新的权力机关 点拨提示 文革 得以发动的根本原因不是党内制度不健全 而是党的 左 倾错误发展到 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结果 毛泽东 1965 革命委员会 5 影响 全国各地先后建立革命委员会 这实际上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 中国的根本政治制

3、度 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中共领导的 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摧残 国家的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 全国陷入严重的政治危机和 危机之中 6 性质 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 被 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 给党 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 人民代表大会 多党合作 社会 林彪 二 历史的伟大转折1 背景 1 1976年10月 粉碎 反革命集团 文化大革命 结束 2 由于思想上没有彻底清理 文化大革命 错误 党和国家的工作一直在徘徊中前进 3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 邓小平作了题为 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 的重要讲话 2 召开1978年12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江青 解放思想 3 内容 1

4、思想上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 的指导思想 2 政治上 停止使用 的口号 把全党和全国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3 组织上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 4 经济上 实行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 意义 1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 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3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 从此进入一个新时代 实事求是 以阶级斗争为纲 改革开放 政治建设 思维拓展 伟大转折 是不是以 文革 结束为标志 伟大的转折并不是以 文化大革命 的结束为标志 而是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 这次会议重新确立思想路线 组织路线 经济重心转移等 开创了社会主

5、义建设的新局面 三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 初步构想 1 提出 1980年 邓小平强调必须解决党和国家政治体制中 的问题 2 意义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 的初步构想 2 修订宪法1982年11月 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经全面修改的 这成为中国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权力过分集中 民主政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 加快步伐 1 中共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 国家的历史任务 2 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写进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 基本上形成了以 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 点拨提示 对 依法治国 的理解我国现在

6、所提倡和努力建立健全的是现代意义上的法治社会 而不仅仅是法制社会 我国实施依法治国意义 依法治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基本保证 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依法治国是维护社会稳定 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法治 依法治国 宪法 疑难探究 史料 材料一在 文化大革命 开始后的八年时间里 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没有举行过一次会议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也被迫停止了活动 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地方组织的许多负责人受到无情批判和斗争 各级政协相继停止了一切活动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主题 文革 对民主法制的破坏及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 材料二自改革开放以来 全国人

7、大于1982年全面修改了宪法 以后又通过四个宪法修正案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200多件现行有效的法律 国务院制定了650多件现行有效的行政法规 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7500多件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600多件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白皮书 思考 1 材料 反映了 文化大革命 期间的哪些现象 2 依据材料二概括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 提示 1 现象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受到摧残 2 成就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日趋制度化 法律化 加快立法工作 依法治国 写入宪法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

8、完善 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拓展深化 1 文化大革命 的历史教训第一 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逐步改善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 第二 科学地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形势 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 不能搞阶级斗争扩大化 第三 必须正确理解群众 阶级 政党和领袖之间的关系 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 反对和杜绝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和神化领袖的做法 防止个人专断 第四 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不断完善和健全社会主义的民主与法制 文化大革命 最深刻最基本的教训是 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 必须坚持反对 左 的和

9、右的错误 特别是 左 的错误 对点训练1 2016 聊城质检 文革 结束后 巴金第一个提出建立 文革 博物馆的构想 他说 建立 文革 博物馆 这不是某一个人的事情 我们谁都有责任让子子孙孙 世世代代牢记十年惨痛的教训 在中国要避免 文化大革命 的悲剧重演 主要在于 A 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B 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C 彻底批判封建思想D 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 文化大革命 发生的原因 B C两项只是表面现象 不是根源 A项是一个与本题毫无关系的选项 根本原因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不健全 才导致个人崇拜的出现 所以可判断出D项是正确的选项 D 2 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

10、1 缓慢原因 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在比较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下建立起来的 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影响多 民主法制意识少 资产阶级 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影响 中国长期存在的 左 倾错误的影响 2 认识 新中国成立是民主政治实现的必要前提 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符合本国国情 民主政治建设不是一帆风顺的 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建设必须相适应 3 新时期特点 民主政治朝着制度化方向发展 如我国各项基本政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民主政治朝着法制化方向发展 如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治国方略 对点训练2 2016 湖南株洲统考 1979年全国人大对原 选举法 进行了修订 取消了举手表决 一律采用无

11、记名投票 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 规定全国人大每一名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 1 但这一比例在2010年修改为1 1 这表明 A 中国开始实践启蒙思想B 无记名投票比举手表决更公平公正C 新中国民主政治在不断完善D 城乡平等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 C 解析 本题考查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 启蒙思想主张资产阶级的民主和法治 中国开始实践其思想是在近代 故A项错误 无记名投票取代举手表决只是材料的部分内容 不是材料主旨的全面体现 故B项错误 从 1979年全国人大对原 选举法 进行了修订 与 但这一比例在2010年修改为1 1 可知 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民主政治在不断完善 故C项正确 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应注重城乡平等 但这不是民主建设的根本 故D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