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行业企业管理)气象学与气候学电子教材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19622768 上传时间:2020-01-21 格式:DOC 页数:207 大小:7.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子行业企业管理)气象学与气候学电子教材_第1页
第1页 / 共207页
(电子行业企业管理)气象学与气候学电子教材_第2页
第2页 / 共207页
(电子行业企业管理)气象学与气候学电子教材_第3页
第3页 / 共207页
(电子行业企业管理)气象学与气候学电子教材_第4页
第4页 / 共207页
(电子行业企业管理)气象学与气候学电子教材_第5页
第5页 / 共20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子行业企业管理)气象学与气候学电子教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子行业企业管理)气象学与气候学电子教材(20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气象学与气候学电子教材第一章 引论第一节 气象学、气候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简史一、气象学与气候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由于地球的引力作用,地球周围聚集着一个气体圈层,构成了所谓大气圈。大气的分布是如此之广,以致地球表面没有任何地点不在大气的笼罩之下;它又是如此之厚,以致地球表面没有任何山峰能穿过大气层,而且就以地球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来和大气层的厚度相比,也只能算是“沧海之一粟”。我们人类就生活在大气圈底部的“下垫面”上。大气圈是人类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球是太阳系的一个行星,强大的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能源。这个能源首先经过大气圈而后到达下垫面,大气中所发生的一切物理(化学)现象和过程,除

2、决定于大气本身的性质外,都直接或间接与太阳辐射和下垫面有关。这些现象和过程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关系至为密切。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不断地对它们进行观测、分析、总结,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再在生产实践中加以验证、修订、逐步提高,这就产生了专门研究大气现象和过程,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变化,并直接或间接用之于指导生产实践为人类服务的科学气象学。气象学的领域很广,其基本内容是:(1)把大气当作研究的物质客体来探讨其特性和状态,如大气的组成、范围、结构、温度、湿度、压强和密度等等;(2)研究导致大气现象发生、发展的能量来源、性质及其转化;(3)研究大气现象的本质,从而能解释大气现象,寻求控制其发生、发

3、展和变化的规律;(4)探讨如何应用这些规律,通过一定的措施,为预测和改善大气环境服务(如人工影响天气、人工降水、消雾、防雹等),使之能更适合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的需要。由于生产实践对气象学所提出的要求范围很广,气象学所涉及的问题很多,在气象学上用以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差异很大,再加上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气象学乃分成许多部门。例如有专门研究大气物理性质及其变化原理的大气物理学;有着重讨论天气现象及其演变规律,并据以预报未来天气变化的天气学等,而其中与地理和环境科学关系最密切的是气候学。气候学研究的对象是地球上的气候。气候和天气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从时间尺度上讲,天气是指某一地区在某

4、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如气温、湿度、压强等)和大气现象(如风、云、雾、降水等)的综合。天气过程是大气中的短期过程。而气候指的是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在长时间相互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它不仅包括该地多年来经常发生的天气状况,而且包括某些年份偶尔出现的极端天气状况。例如从上海近百年的长期观测中总结出,上海在6月中旬到7月中旬,经常会出现阴雨连绵、闷热、风小、潮湿的梅雨天气,但是有的年份(如1958年)会出现少雨的“空梅”,也有的年份(如1954年)67月连续阴雨5060天,出现“丰梅”。“开梅”和“断梅”的迟早也历年不同,这是上海初夏时的气候特征。由此

5、可见,要了解一地的气候,必须作长时期的观测,才能总结出当地多年天气变化的情况,决不能单凭1958年一年的观测资料,来说上海初夏的气候是干旱无雨,也不能凭1954年一年的情况,就说上海的初夏气候有持续5060天的阴雨,那都是个别年份出现的具体天气现象,而气候是在多年观测到的天气基础上所得出的总结和概括。也就是说气候过程是在一定时段内由大量天气过程综合而得出的长期大气过程,二者之间存在着统计联系,从时间上反映出微观与宏观的关系。天气变化快,变化的周期短。天气过程的时间分段一般以5天以下为短期天气过程,510天为中期天气过程,10天3个月为长期天气过程。气候变化的周期相对于天气来讲是较长的,它的时间

6、变化尺度有季际、年际、十年际、百年际、千年际、万年际等等。而决定气候变化的因子不仅是大气内部的种种过程,还决定于发生在大气上边界和下边界处的各种物理过程和化学过程。这就是要考虑其上边界处的太阳辐射,下垫面及大气内部的成分和环流的变化等对气候的影响。一个完整的气候系统应包括对气候形成分布和变化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个环节,除太阳辐射这个主要能源之外,气候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冰雪圈、陆地表面和生物圈(动、植物和人类)等5个子系统。各个子系统内部以及各子系统彼此之间的各种物理、化学乃至生物过程的相互作用决定着气候的长期平均状态以及各种时间尺度的变化。气候系统是庞大的,而天气系统则可看作单纯的大气系统

7、(如气旋、反气旋等等)。气候所包含的内容要比天气复杂得多。例如,对农作物来说,气候的干旱与否不仅决定于大气状况(降水量、空气湿度等),还取决于土壤状况和作物本身的耐旱性等等,这就不能用天气的总和来概括。由此可见,天气和气候这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盖斯特(Gates)把某一地区的气候状态定义为:该地气候系统的全部成分在任一特定时段内的平均统计特征。这个定义的可取之处在于:(1)它指出气候的物质基础是气候系统,而不仅仅是大气,这和天气系统是有区别的;(2)气候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它和特定的时间阶段相联系,而不存在绝对气候的概念;(3)某一时段的气候状态是指这一时段气候系统各属性的平均统计特征,不像天气

8、是指某一瞬时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况和大气现象的综合。另外气候是发生在一定下垫面之上的,带有地方特点。气候学要求对气候系统进行定量观测和综合分析,对气候形成和变化的动态过程进行理论研究。通过各种手段(包括观测试验,数值模拟试验等等),探测气候系统中各个成员之间的各种相互作用,并展现气候形成和变化过程,理解气候变化的机制,以达到能够预测气候变化的目的。此外研究地球气候发展史,探索气候变化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从而能够采取有效措施,防御和减轻气候灾害,改善气候条件并进而为改造自然服务。现代气候学从概念上已经不再是气象学或地理学的一个分支的经典气候学,而是大气科学、海洋学、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地理

9、学、地质学、冰川学、天文学、生物学以至有关社会科学相互渗透,共同研究的交叉科学。在地理系、环境科学系等系科开设的气象学与气候学是以普通气象学为基础,以气候学为重点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基本技术训练课程,它的基本任务是:(一)通过实践,掌握气象观测、气候统计分析和气候调查的方法,来记叙所观测到的气候现象,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说明它们的特性。(二)探讨它们的正确解释和研究它们的发展规律,特别要掌握天气演变和气候形成的规律性,了解和解释各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弄清气候资源及其地理分布,进行气候分类和气候区划,研究气候变迁的原因及其规律。(三)应用已发现的规律,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减少人类活动对

10、气候的不利影响,防御或减少气候灾害,为有关的生产建设服务。(四)气象学、气候学与自然地理学、环境生态学和区域地理等有密切的依存关系,在教学中还应注意为这些有关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二、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发展简史气象学与气候学是来源于生产实践,又服务于生产实践,并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运用愈来愈进步的方法和技术而逐步提高的。综观三千多年来气象学、气候学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时期:(一)萌芽时期萌芽时期主要指16世纪中叶以前这一漫长时期,这时期的特点是由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进行一些零星的、局部的气象观测,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和经验,对某些天气现象做出一定的解释。我国在这一时期,在

11、此领域中有不少成就,而且是居于世界领先行列的。远在三千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已有关于风、云、雨、雪、虹、霞、龙卷、雷暴等文字记载,还常卜问未来十天的天气(称为“卜旬”),并将实况记录下来以资验证。春秋战国时代已能根据风、云、物候的观测记录,确定廿四节气,对指导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季节意义很大,并沿用到现代。秦汉时代还出现了吕氏春秋、淮南子和礼记等内容涉及物候的书籍,这些都是世界上最早关于物候的文献。气象观测仪器也是我国的最早发明。在西汉时(公元前104年),已盛行伣,铜凤凰和相风铜鸟等三种风向器,到唐代又发展到在固定地方用相风鸟,在军队中用鸡毛编成的风向器测风。欧洲到20世纪才有用候风鸟测风的记载。

12、在西汉时还利用羽毛、木炭等物的吸湿特性来测量空气湿度。宋代曾有僧赞宁(公元10世纪)利用土炭湿度计来预报晴雨。关于降水的记录亦以我国最早,据后汉书记载,在当时曾要求所辖各郡国,每年从立春到立秋这段时间内,向朝廷汇报雨泽情况,此后历代对各地雨情都很重视。所以我国的雨量和水旱灾记录丰富,历史亦最悠久。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人类迫切要求预知未来天气的变化,并在长期观测实践中,积累了不少经验。这些经验被用简短的韵语来表达,以便于记忆和运用,这就是天气谚语。我国天气谚语是极丰富的,除一部分封建迷信的内容外,大多是历代劳动人民看天经验的结晶。唐代黄子发的“相雨书”,元末明初出现的娄元礼编的田家五行和明末徐

13、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占候都是总结群众预报天气经验的著作。在国外,气象学的萌芽也很早,公元前4世纪希腊大哲学家亚里斯多德(Aristotle)所著气象学(Meteorologis)一书(约在公元前350年)综合论述水、空气和地震等问题对大气现象也作了适当的解释。现在气象学的外文名字就是从亚里斯多德的原书名演变而来的。“气候”一词也原出于希腊文K,表示倾斜的意思。古希腊人认为,地球上由于受到太阳光线倾斜角度的不同,才产生气候的差异,并已建立了关于热带、温带和寒带的概念。这种气候形成的概念流传很久,直到15世纪中期地理大探险时期,人们才认识到气候的形成不仅受太阳光线倾斜角度的影响,还与大气环流、海陆分

14、布形势等有关。总之,在气象学萌芽时期,我国和希腊是露过锋芒的,这时从学科性质来讲,气象学与天文学是混在一起的,可以说具有天象学的性质。(二)发展初期发展初期包括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这时由于欧洲工业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物理学、化学和流体力学等随着当时工业革命的要求,也快速发展起来。又由于航海技术的进步,远距离商业与探险队的活动,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地理学乃蓬勃兴起,这就为介于物理学与地理学之间的边缘科学气象学、气候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再加上这一段时间内气象观测仪器纷纷发明,地面气象观测台、站相继建立,形成了地面气象观测网,并因无线电技术的发明,能够开始绘制地面天气图。由于具备了这些

15、条件,气象学、气候学乃与天文学逐渐分离,成为独立的学科。1593年意大利学者伽利略(Galileo)发明温度表,1643年意大利学者托里拆利(Torricelli)发明气压表。这两种重要仪器的出现,使气象观测大大向前跃进一步。特别是气压与天气变化的关系最直接,气压表当时曾被誉为天气的“眼睛”。1783年索修尔(Saussure)发明毛发湿度表,有了这些仪器就为建立气象台站提供了必要的条件。1653年在意大利北部首先建立气象台,此后其它国家亦相继建立地面气象观测站,开始积累气象资料。但这时只有一些分散性的研究,缺少国际合作与交流。1854年,美法与帝俄在克里木半岛发生战争。英法联军舰队在黑海途中

16、因风暴失事,近于全军覆没。这件事引起有关国家的重视。事后根据有关台站气象观测记录,发现此次风暴是由西欧移向东欧的。因此当时人们认为,如能广泛建立气象台站网,并通过电讯联系,则可预测未来的天气变化,并可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减少灾害性天气对各方面所造成的损失。这种认识为气象界的国际合作打开了局面,并促进了天气分析工作的开展。随着无线电报的发明和应用,使气象观测的结果能很快地传达到各地,为绘制天气图创造了条件。在18601865年间各国纷纷绘出了天气图。有了天气图这个工具,使气象学的发展大大向前跨进了一步。这一时期气象学与气候学的主要研究成果有:关于海平面上风压关系定律、气旋模式和结构、大气中光电现象和云雨形成的初步解释、大气环流的若干现象解释等。从19世纪开始,陆续出版了一些比较有质量的气候图,如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月平均气压分布图、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等。此外,德国学者汉恩(Hann)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