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运行与分析阅读资料2(投资)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1962125 上传时间:2017-10-16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193.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经济运行与分析阅读资料2(投资)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宏观经济运行与分析阅读资料2(投资)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宏观经济运行与分析阅读资料2(投资)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宏观经济运行与分析阅读资料2(投资)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宏观经济运行与分析阅读资料2(投资)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宏观经济运行与分析阅读资料2(投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运行与分析阅读资料2(投资)(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供给着手重启经济改革2013 年 05 月 24 日 23:20 来源:经济观察报 作者:滕泰 冯磊2012 年四季度,本文作者发表了新供给主义宣言 ,提出了“淡化总需求管理,从供给侧推动改革”的基本主张,几乎同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等人发表中国式新供给经济学 ,提出“八双”为核心的政策主张;2013 年以来,李扬等学者也开始在不同场合呼吁更多地从供给面去管理中国经济。这么多的学者走到同一个方向,实际上反映了“淡化总需求管理,从供给侧推动改革”是中国经济政策的一种必然选择,而对于如何从供给侧管理经济、推动改革,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首次完整地提出“新供给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

2、改革思想体系,希望引发更多探讨。总需求管理走到死胡同过去十多年,中国的总需求管理有很多教训值得总结。从当下看,靠政策进一步扩大内需或扩大外需都很难;从长期看,总需求管理对经济增长是无效的。过去十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原本不是问题,但现在回顾历次干预的结果可以发现,事实上,总需求干预之手频繁出击并没有熨平周期,反而从某种程度上放大了经济的颠簸,使经济周期越来越短。而且,每一轮“踩油门”后,都难免遗留下大批过剩产能、银行不良资产和地方政府债务;每一轮“踩刹车”下去,又都客观上造成高利贷泛滥、中小企业大批倒闭和股市暴跌。当经济政策的眼光被过多地吸引到总需求和短周期管理方面,就难免造成对供给面和经济深层

3、次改革措施的忽视。李克强总理在谈到当前经济发展问题时曾指出,靠刺激政策、政府直接投资实现预期目标的空间已经不大。中国过去十多年来为扩大内需或外需,能够使用的政策资源正在消耗殆尽:连续多年货币超额发行后,在大量银行不良资产亟待消化的背景下,再扩张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不可行;多次大大小小的财政刺激后,在地方政府债务亟待消化的背景下,再通过财政政策扩张投资后遗症越来越多;多年汇率保护、出口补贴等刺激后,在欧美日经济缓慢增长的背景下,进一步扩大外需更不现实。此外,在当前二元金融体制、高利贷泛滥的背景下,民间投资也很难增长;社会保障体制没有根本变化、利率较高,居民消费也难以进一步扩张。总需求理论本来就是研

4、究经济短周期的理论,凯恩斯作为总需求管理理论的鼻祖,也并不用总需求理论分析长期经济增长。即便总需求管理理论提出的财政或货币政策能够产生一定效果,也注定是短期的。因为政府在这一时期通过低利率等货币政策或财政赤字扩大投资的财政政策吹大的泡泡,会在下一时期瘪下去;反之,这一时期被压抑的总需求,也会在下一时期弹起来。无论总需求管理政策把投资和消费提前还是延后,最终都不能改变经济的长期潜在增长率。当我们沿着总需求路线走到死胡同时,如果换个角度从供给面分析中国长期经济增长前景,放开供给约束,解除供给抑制,就会别有一番天地。从短期来看,中国经济受到高税收、高社会成本、高垄断、高管制等“供给约束” ,只要通过

5、减税、降低社会成本、放松垄断、减少管制等措施,放松“供给约束” ,就可以提高经济的短期增长率。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在人口与劳动、资本与金融、资源与产权、技术与创新、制度与分工等五个方面存在“供给抑制” ,只要通过放松人口生育控制、放松户籍制度、减少资本与金融管制、优化土地与资源产权结构、推动国有企业等低效率领域的制度改革等措施,解除“供给抑制” ,就可以提高经济的长期潜在增长率。古典供给经济学、传统供给学派到新供给主义经济学19 世纪初期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穆勒和法国经济学家让巴普蒂斯特萨伊等提出“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的思想,认为“当一个产品一经产出之际,即在它自己的全部价值的限度以内为另一个产

6、品提供了市场” 。特定产品的局部供需不均衡可能存在,但全社会整体的生产过剩或生产不足不会发生。萨伊曾宣称“除非政府当局愚昧无知或贪得无厌,否则一种产品供给不足而另一种产品充斥过剩的现象,决不会永久存在” 。古典学派的上述观点在短缺经济条件下更有现实意义。几次工业革命后,社会生产力快速增长,不断提高的供给总量与需求总量之间的差距开始显现,周期性经济危机往往伴随着生产过剩、失业率高企,传统的“供给创造需求”理论已难以解释经济发展的现实。对此现象,马克思认为“供给自动创造需求”是理想中的经济运行状态,复杂的流通环节有可能会中断这个过程。凯恩斯则以其著名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回报率递减、流动性

7、偏好”三大假说为立足点,认为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形完全可能出现,但同时凯恩斯也表示, “只要执行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使投资等于充分就业下的储蓄,萨伊定律是可以成立的” 。在面对所谓“相对产能过剩”或“总需求不足”的问题时,马克思和凯恩斯提出了不同的用政府“有形之手”解决问题的方法:马克思从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入手,认为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造成社会整体购买力的不足,引发经济危机,他主张用政府计划手段来解决问题;凯恩斯则提出以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克服阶段性的需求不足。二战以后,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采用了马克思的计划经济体制,迅速建立了强大的工业体系;而欧洲、美国等大部分国家则采用

8、了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市场的办法,也迎来了战后近三十年的繁荣。然而,长期执行政府计划或凯恩斯主义政府干预都逐渐使经济失去了活力,到 1970 年代末,中国的计划经济严重缺乏活力,美国、欧洲经济也陷入了“滞胀”的泥潭。接着,邓小平时代的改革让中国经济重新焕发了活力;里根政府所采纳的供给学派经济政策也开启了美国经济繁荣的三十年。对于邓小平时代的改革实践,我们知之甚多;而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又有哪些呢?供给学派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芒德尔、拉弗、万尼斯基、肯普、罗伯茨等人认为,在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中,供给处于首要的决定地位,决定长期经济增长潜力的是供给,而非需求。产出的增长最终取决于劳动力和资本等要素的供给和

9、有效利用,经济研究的首要任务是如何促进生产、增加供给。与古典供给学派不同的是,传统供给学派并不认为经济完全不需要干预,而是认为干预的重点在于供给方面,而非需求方面。具体地说,就是通过财政政策强化对生产活动的刺激和支持。当然,由于传统供给学派认为企业家精神和自由市场是创造财富的关键因素,所以其提出的干预措施同自由主义比较接近,如反垄断、解除各种管制、主张经济的民营化和自由化,并建议在国内限制甚至取缔工会组织以便降低企业的人工成本,在国际上通过政治力量干预石油价格以便降低企业的原材料成本等。作为传统供给学派核心理论的“拉弗曲线”证明,减税会在短期减少财政收入,但长期来看,如果较低的税率刺激了产出,

10、最终一定会增加企业和居民收入,并使政府税收总额在较低税率下回升到减税前的水平。为了推动减税,必须压缩那些效率低下、浪费资源的政府支出和转移支付。新供给主义经济学正是从中国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的改革实践出发,结合传统供给学派和邓小平“解放生产力”的改革理论,针对中国经济运行机制、长期增长潜力、国民收入分配以及房价物价等问题而提出的一整套经济管理理论和改革思想。新供给创造新需求虽然新供给主义经济学认同马克思和凯恩斯对古典供给经济学的评价,认为“供给自动创造需求”是理想的经济运行模式,但是,新供给主义经济学认为,这种理想状况有时候不能自发实现的原因并不完全在于分配机制缺陷或需求不足,而在于技术和产

11、品的生命周期。新供给主义经济学认为,供给与需求循环往复的交互作用是形成经济周期波动的主要力量。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可以由此划分为四个阶段:新供给形成阶段:当新供给随着技术进步孕育产生,社会旧有需求结构仍在延续,经济处在新周期的导入期,经济潜在增长率开始回升;供给扩张阶段:当新供给内容被社会普遍接受,新的需求被创造出来,新供给与新需求形成良性促进,经济进入快速增长阶段,潜在增速不断提高;供给成熟阶段:该阶段的生产技术进一步普及,社会资源纷纷涌向该项供给领域,供给数量迅猛增加,而需求回落,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机制出现中断,但供给仍然维持惯性增长,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开始降低,经济潜在增速回落;供给老化阶段

12、:过剩供给短期难以消化,过剩产业资本沉淀不能退出;老供给不能创造需求,造成总需求持续下降;新的供给力量尚未产生,经济陷入萧条。新供给主义经济学认为,在新供给形成阶段和供给扩张阶段,新供给不但能够自动创造需求,而且所有产品销售收入最终都会变为要素报酬,而资本、劳动和资源等要素报酬要么转化为消费,要么形成储蓄并转化为投资,形成新的需求。然而,一旦一种产业的生产技术普及到一定程度,进入供给成熟和供给老化阶段,就会形成产能和产量过剩,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过程就会中断。任何一项社会主流技术和主流产业,早晚都会进入供给成熟和供给老化阶段,因此无论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刺激总需求,抑或是通过计划手段增加或抑制

13、老供给,都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技术周期和供给老化问题。财政与货币政策刺激虽然可以在短期内吸收部分过剩产能,但长期可能反而进一步鼓励了过剩产能扩张,加剧供需矛盾,阻碍长期的经济结构调整,并且削弱经济的自我循环能力。类似 iPhone 手机这样的新供给从来都不是政府规划出来的,相反,很多政府扶持的产业,如中国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后来都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新供给主义也不认为政府限制某些产业的政策有助于恢复“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理想机制,不仅如此,一旦判断失误,政府对很多产业的政策限制可能造成下一阶段的需求不足。比如中国上世纪 90 年代末限制电力行业的发展,造成了之后多年的电力供应不足。在实践中,真正

14、有效的办法是激发企业家精神,吸引社会资源创造新供给,并让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如此才能使经济尽快恢复到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理想运行轨道。为了刺激新供给,让新供给创造新需求,正确做法是通过“放松供给约束”的系列政策大幅度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打破生产销售僵局,让市场通过成本价格传导机制快速消化过剩产品,在较短时期内恢复均衡,并通过这一系列政策激发企业家精神,吸引社会资源向新供给领域集中,恢复增长活力。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不仅在宏观上是恢复经济均衡的必然循环,在微观上也一样。例如在乔布斯创造出 i-Phone 手机之前,世界对它的需求原本是不存在的,而一旦它面世,新的需求就被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来。当资本、资

15、源、劳动开始向新供给集中,老产业的产能过剩将自然消除,整个经济不但可以恢复均衡,而且将开始新的增长。总之,新供给主义经济学认为,供给与需求动态均衡的打破属于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阶段性、局部性问题,其与技术扩散和产业生命周期密不可分。生产的过剩是相对的,阶段性和局部领域的供需矛盾可以随着资源逐步向新产业领域配置而消解。当宏观经济从供给到需求的传导过程遇到阻碍时,既不应当用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手段,比如产业政策,去彻底破坏市场机制,也不应当用传统凯恩斯主义的手段人为扩大旧产业和旧经济的总需求,而应当为市场释放新供给创造条件,引导新供给创造新需求,最终通过供给结构的调整,让经济回到“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理

16、想运行轨道,恢复“供给与需求的自动平衡机制” 。放松供给约束、解除供给抑制“新供给主义经济学”把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归纳为“放松供给约束” ,把上世纪 80年代中国经济改革的精髓概括为“解除供给抑制” ,进而提出全面提升经济潜在增长率的经济思想和改革措施。以“放松供给约束”为核心的短期改革主张新供给主义经济学认为,供给学派就是在凯恩斯主义盛行若干年后的特定背景下产生的,他们的大部分政策主张是在解除凯恩斯主义遗留的“供给约束” ,如税收约束、成本约束、垄断约束、政策管制因素、公共财政和国有企业的低效率约束等。1981 年里根政府提出著名的“经济复兴计划” ,该计划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大幅降低个人所得税率、减免企业税负;削减社会福利等非国防领域的政府开支;放松政府对企业的行政管制,减少国家对企业的干预;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抑制通货膨胀。事实证明,上述政策从供给的角度入手,刺激了私人部门的投资和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就业,同时以扩大产出的方式化解了通胀压力,成功地使美国经济实现了复苏。新供给主义经济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