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孟子》有感精选5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119620539 上传时间:2020-01-2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孟子》有感精选5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读《孟子》有感精选5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读《孟子》有感精选5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读《孟子》有感精选5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读《孟子》有感精选5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读《孟子》有感精选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孟子》有感精选5(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读孟子有感精选5篇 读有感(1)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琅琅上口的,作为每一代华夏子民的启蒙读物,不知浸润了中华文化多少年,可你们又是否知道?这连牙牙学语的孩子都能诵上几句的质朴文章,却隐藏着一位大思想家的思想精华,而这位大思想家,正是我们今天要说的主角孟子。同是贵族,比不得孔子,贵族落魄的现在进行时,孟子俨然定过去完成时了。他少年家贫,由寡母抚养成人。中也有记载:“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就是这样严苛的教育,让孟子成为后来的一代大家。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想孟子也不能免怀,但他又是不同的。他在由家贫而导致的现实的性格中,还蕰藏了那么一丝让人动容的天真。开头我们讲,说它

2、里面有孟子的思想精华,指的便是他的“性善论”,而我说孟子天真,就是从“性善论”中发现的,为什么呢?我们来细究一下,“性善论”中强调,人性是本善的,只不过有时人们处事并不能完全符合仁义标准,所以要用品德修养来进行约束。而问题就出在这。不是我思想黑暗,试问现在谁能说用品德修养就能使坏人变好,好人更好。如果真那样,还要警察干什么?而现在都是这样,更遑论那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国时代了,今晚想着扩充领土,士大夫们想着争权夺利,就连普通人,也醉心于那蝇营小利无法自拔,谈品德,谈修养,那真的是个笑话,怎能不让人感叹孟子的天真呢?可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正是由于他的天真,才突出了的良善,才彰显了它的美好,才

3、能使它成为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在历史长河一遍遍的洗刷中,获得后人的敬拜与推崇。因为只有他,谈及“亦有仁而已矣”,只有他,奉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只有他,才能护佑心中的良善之光并天真的相信别人也能做到。突然想起一句话,用来昭明孟子之志到正好:虽千万人,吾亦往矣!迷茫,就是才华配不上梦想。 读有感(2),是儒家的经典名著,也是研究孟子的生平事迹及其学说的最重要的资料。说枯燥无味的那也有几分道理,谁能每天捧着满是文言文的书摇头晃脑着看:“有趣”但如真有心细细的品,也定能从中寻得几分趣味这“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法则,这难以参透的道理,却被“

4、父子有亲,群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心”这句话说了个大概。这便是,最吸引我的地方,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让别人不知不觉间明白接受。孟子在讲述他心中的教育之道时,便将这由事说理的本事发挥的淋漓尽致。中说“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教亦多术”反映孟子主张教育,要依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从实际出发,注重差异,因材施教,“不屑于教”是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不屑于教,亦是教之。“不屑之教”奥妙在于,我之所以不屑于教诲也,是让他羞愧而奋发向上。也就是说。不屑于教诲只是不循规蹈矩,不一味的从正面讲道理,而是故意冷落,疏远被教育对象,从反面激发他的自尊心,促使他改变自己,从而达到教育的目标

5、,在教学实践中,当正面教育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不失为一剂“良方”一书中还写道:君子有三大快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其中一条。他认为通过教育使学生成为英才,是教育者的育人之乐。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切为了学生发展”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教师理应具有的精神境界,也是教师应该追求的人生快乐的最高境界”。孟轲的文字,已经是论点论据俱全,长于说理,不若般读整书方知逻辑,也不若玄妙牵强。他就用朴素的语言,真切的说理打动你们的心门,讲述他心中的教育之道。,是儒家学派的重要典籍,阅读它,可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阅读它,可以启迪心智提升境界。与经典为友,与圣贤神交,不失为人生一大“乐事”心智,提升境界。与经

6、典为友,以圣贤神交,不失为人生一大乐事。 读有感(3)向孟子踏近一小步千年的岁月,转瞬即逝,时间的车轮依旧向前滚动,无数的英雄豪杰,峥嵘岁月已成往昔,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已化作尘土。人,匆匆的来到这世上,又匆匆离去,或许留下了些什么,又或许是赤裸裸而来,又赤裸而去,幸运的是,孟老夫子有先见之明,留下了一书,让我们得以看到他一生的精神财富。孟子是一个富有使命的大丈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他的为人之道,身处战国乱世,他希望用自己的仁政思想辅佐诸侯统一天下,然而现实的残酷,却让他无路可走,但他没有自暴自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

7、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他仍以天下为己任,“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谣辞,以承三圣”,从而匡正世风世俗。这样有目标、有理想的人,无论在何时何地,终有其伟大之处。曾经有位作家,他从书中看见了“吃人”二字,自此,中国文学就涌入了一股正气浩然的劲流,流进了千万人的心中,他就是鲁迅,一位以笔为武器的战士,仿造他的方法,从孟子的书中,我也得到一字“顺”,是顺变的“顺”,是顺从的“顺”,是顺流而下的“顺”。在儒家思想的发展史上,孟子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孔子死后,孔门弟子曾子和孔子嫡孙子思都曾当过继承与传播儒家思想的重任,然而从春秋时代到战国时代,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发展,建立新的儒家思想体

8、系,对儒家思想进行新的诠释已是势在必行。于是孟子顺应了时代变化,提出性善、仁政、王道一系列思想,从而维护了儒家发展,“天下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孟子的顺变是儒家思想兴起的重要因素。在他的思想中,提升个人修养是关键。所以他提出了性善论,“人之初,性本善。”是故,人的行为要顺应本心,顺应胸中的恻隐之心,从而学会“仁、义、礼、智”的君子精神,在政治领域,他提倡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提倡君主应顺从民心,顺从民意,同时也要百姓如同对待父母一般,顺从君主。如此,国家的强大也就如水一般顺流而下,无可阻挡,由此观之,孟子的思想确实是关于“顺”的。中有许多哲理性的句子。“劳心者治人,

9、劳力者治于人,治人者食人,治于人者食于人。”这句话看似现代社会的分工关系,想想看,远在古代的人就能有这种思想能不让人敬佩吗?所以说,在今天读来,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义和社会意义。 读有感(4)知其不可而为之一滴水不能把石头穿透;一粒沙不能把海填满;一根木桩不能撑起整个房屋。同样,一个孟轲也改变不了整个战国。然而水依然选择触碰石头,沙依然选择融入大海,木庄依然选择驻立在屋檐之下,而孟轲依然选择把一生付诸于战国。为何你明知前方荆棘满布,却依然选择前行?那是因为你善养浩然正气。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面对暗波汹涌的战国,你坚持心中的那方高地,持道义而不倒。然在这个随波逐流的时代,又有多少人能像你

10、一样?他们不过是整天为了生活而“生存”,做不到“贫贱不能移”,经不住“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他们“信仰”的是名利,而你为匡扶战国风气,用一个个深深的脚印去向人民展现你的浩然正气,去引领人民们走向正气之路。无恒产而有恒心者,唯士为能。你出身贫寒,幸得孟母“择邻处”“断机杼”的谆谆教育,你学会了在梁惠王污辱性称你为“叟”时的不转身就走,你明白了孔子在被困蔡国时的淡然接受,也许命运不待人,可是如果原地待命,死亡来得更快。那是因为你有不忍人之心。面对居民成灾,尸首遍地,哀叫声连连不断的现象,你选择入世传仁。你将你的赤子之心投注到这个破败不堪的战国,你劝那“望之不似人君,就只不过其威

11、”的梁惠王施仁政,救济灾民。可又有多少君王深得人心,你守着自己的仁,独自走在钢钉板上,每一步都鲜血直流。那是因为你昂首不屈膝。即使你的“民贵君轻”不被接受,即使身着破布踡缩茅屋,即使被君王拒之门外,你依然挺直身板,不向世俗屈服,你有你的尊严,你锐利而直率,不因君王的权威而禁声,不因身无分文而伸出双手。即使现实如此残酷,你还是抱美好幻想天下太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百姓安居乐业。也许战争的潮流你无法阻挡。可是你想往战争的河流中撒一些阳光。让在河流末端的人们能感到一丝温暖。谭嗣同说:“不流血的革命不能称之为革命”。于是你用在寒冬中最后一丝温度离去的尸体去血祭整个战国,来清醒君王的头

12、脑。孔子之后,也有许多儒士用生命去赎回太平盛世,现在加上一个你,也许还不够,但你知道,倒下一个你,还有千千万万的孟轲站起,最终可以赎回太平盛世!你带着这一夙愿,隐没在黑夜之中。 读有感(5)征程孟子一贯的形象:机智、尖锐、善辩,一开口便是排山倒海般大气磅礴的言论,字字为营,“请君入瓮”,君也不得不入。可一句“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道尽了多少无奈。雄辩并非目的,只是无可奈何的手段,士人都讲道理,讲抱负,讲修身治国平天下,他亦有他的鸿浩之志,可惜生不逢时。世衰道微,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众多人渴望攻城掠地,渴望称霸称王,一统天下,于是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所以注定这场为理想而奔赴的征程走得

13、无比艰辛。他心中的仁政,大同,实在太过遥远。他也对诸侯寄予了太多的期望。就像一杆秤,左边千斤,右边无物,千斤固然必胜无误,可能不能提起,也是个问题。事实上,他也并没有提起。即使他花了半生的时间,千斤之物也丝毫不为之撼动,倒是蹉跎的岁月。三宿而后出昼,是他最后一点希冀,可奈何齐王不追,你是浩然有归志。尽管他如何如何高风亮节,如何如何矢志不渝。但现实就像面包,一捏便尽是碎渣。理想到此时也只能希冀于心矣。不是不为,只是不能。这可望而不可即的,如同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前,太过美好又太过虚幻。可纵使在颠沛流离,终其一生,为理想而赴的征程也未断过;纵使理想之船已经搁浅,然而心中的夙愿也从未变过;纵使

14、时代使然,为了权势名利,用悖逆理想的方式换所谓理想的人太多,不胜枚举,他依旧无怨无悔,其灵魂纵使落地,也必铮铮有声。所以纵使最后山穷水也尽,他也可宁静,也可心安。至少不曾辜负你,不曾辜负岁月。于是,便以一本作为这场并不浩大却刻骨铭心的征程的终结,那内里包裹着的,使他无限的希冀与期望,他渴望有朝一日能够看见王诸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这是风霜雨雪洗蚀不去的信念与理想。可像如今,虽然人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可若“初心”尚不知为何物,又哪来的“方得始终”呢?那些纸醉金迷的,充斥着奢靡,那些灯红酒绿的,充斥着堕落,让理想又何处栖身呢?它毕竟清高、傲世,拣尽寒枝不肯栖,是从它只能蜗居在拳尺大小的心间吗?这些是不为,还是不能呢?为一场夙愿与理想而奔赴的征程,如今,何时才能开始呢?有感精选5篇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9 / 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