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检测题及答案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119619199 上传时间:2020-01-2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检测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考语文检测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考语文检测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考语文检测题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考语文检测题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检测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检测题及答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 中考语文检测题及答案 一、 积累与运用(20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11分) 我爱读书 我读吴承恩的西游记,领略齐天大圣( )降妖除魔的神通广大;我读笛福的( ),品尝那个漂流者在荒岛上的酸甜苦辣;我读奥斯托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走进保尔柯察金的心灵世界书引领我与古人对话:?_,不舍昼夜。?孔子告诉我时间的珍贵; ?关关雎鸠,_;窈窕淑女,_。?这跨越千年时空的诗句,让我体悟到古代劳动人民爱情的纯真;?老骥伏枥,_;烈士暮年,_。?令我体验到曹操老当益壮的情怀;?_,断肠人在天涯。?使我感受到游子思乡的惆怅;我在心目中描摹王维笔下?_,长河落日圆?的壮丽图景;我

2、在写作时揣摩苏辙?文者气之所形,_,_?的为文主张。 (1)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作品中的人物名或作品名。 (2)根据语境,在文段中的横线上填写诗文原句。 2. 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共和国外交风云节目中引证了曾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的 洪学智将军的一段话: “我们志愿军战士非常勇敢善战,一入朝鲜就打了个大胜仗,歼灭美国精锐部队一万多人。我曾和被俘美国军官中一些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曾在诺曼底登陆的军官谈过话。 我问他们:你们为什么来打仗?他们说:不知道,是上级命令来的。我问:你们打得怎样?他们抱怨说:这个仗和我们过去打的完全不一样。过去我们的条令规定,先是飞机炸,然后是大炮轰,最后才是坦克带着步兵冲锋

3、。哪有你们这种打法?打着打着从屁股后面冒了出来,从侧面打。不仅白天打,晚上还打。白天打仗,晚上应该休息嘛,我们最讨厌夜晚打仗了。” 洪将军的一席话引得电视机前的观众都哈哈大笑起来。 (1)你认为观众为什么会大笑?(4分) _ _ (2)洪将军的一番话表达了他说话时怎样的心情?(5分) _ 二、阅读理解(50分) (一)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回答后面的题 (18分)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太

4、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不以物喜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B. 然则何时而乐耶 山水之乐 C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D或异二者之为 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2甲文中画

5、线的句子可以翻译为_ _;乙文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用 来比喻 。(4分) 3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以 为主,乙文以为主。甲文表达了作者 的政治抱负,乙文表达了作 者 的政治思想。(4分) 4想一想,两位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地方是值得肯定和继承的?(4分) 5用现代汉语说说:“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 此乐何极!”的意思。(4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题(15分) 太空上能看到长城吗? 我国太空第一人杨利伟在顺利返回地面后,有记者好奇地问:“你在太空上看到了万里长城了吗?”杨利伟不假思索地回答:“没有。” 这个问题也是很多人想问的。不知从何时起,“中

6、国的万里长城是太空中能够看到的地球上惟一的人工建筑”的说法就广为流传。据说是得到了众多宇航员的亲口核实,并有照片为证。那么在太空中真能看到长城吗?从理论上来讲,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长城是狭窄且不规则的,而在太空中对不规则事物很难观察;不仅如此,长城平均宽度不到10米,也很容易被周围的地形背景隐没。 因此_ _,在20公里高度就很难将它分辨出来,长城完全从人的视野里消失的高度也只有60公里。这相对于航天器平均400公里的轨道高度来说,相差实在太大。如果在月球上也能看到长城,就相当于在2688米外看一根头发丝一样。如果说太空上能看到长城,显然不真实。 从实际来看,自从这一说法流传以来,不少亲临太

7、空的宇航员就在纠正,表示绝无此事。第一批登月的两名宇航员之一奥尔德林在接受香港凤凰卫视采访时就强调:那是人们的误解,是由于人们对事实不了解所造成的。而第一位太空游客、富翁蒂托也否定了这一说法。更有专家从科学的角度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但至今,仍有不少媒体不但不对传言进行纠正,而且还在津津乐道地宣扬“太空中 能看到长城”。道理很简单,但多年来,人们对此说法却深信不疑。这多少说明了我们对过去老祖宗的辉煌始终抱有依赖感,总觉得这是中国人的巨大骄傲和无上光荣,因此情愿相信错误的说法也不愿承认科学。 不科学的赞誉其实是谬误。如果用谬误来渲染民族情结只会误导百姓,令世人不屑。我国有万里长城,埃及有金字塔,荷

8、兰有围海大堤,都是气势雄伟的人工建筑,都是各自国家的骄傲,但这种骄傲不必上升至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地步。长城并不会因为在太空上看不到它而变得不伟大。而“长城是在太空上能见到的惟一的人工建筑”的宣传,只会使爱国情结建立在虚无缥缈的基础上,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科学观念。 在不少媒体向青少年征集最想向杨利伟提的问题时,绝大多数人都填写了“在太空中能看到长城吗?” 杨利伟以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作出了否定回答,也许会泼灭不少人的热情,但却强有力地纠正了错误观念。 长城是伟大的,但你不会在太空看到它。 1. 文中说“在太空中真能看到长城吗?从理论上来讲,这是绝对不可能的。”请找出文中的三个理论依据:

9、(3分) 依据一:_ _。 依据二:_ _ _。 依据三:_ _。 2文中画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是_ _和_,说明了_ _ _ 。(3分) 3下面说法与本文所表达的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_。(2分) A在太空中看不到长城,并不会使长城变得不伟大。 B“太空中能看到长城”的说法是谬误,宣传这种谬误会对人们的科学观念产生负面影响。 C.人们对于”太空中能看到长城”的错误传言深信不疑,可见在科学上不能有爱国精 神。 D对于“在太空中能看到长城吗?”的问题,杨利伟作出了否定回答,这是一种值得赞赏的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 4.请为本文第二段中的空缺处选择一个恰当的短语是:_。 A普通人 B仅凭肉眼

10、 C不管如何 选择的理由是:_ _(3分) 5本文在中国青年报发表后,引起了一场讨论。许多人对本文的内容提出了疑问或 不同看法。有人认为: 我们通常说的“太空”是一个很抽象的词,“太空中看得见”也是一个很笼统的说法。对某一个具体的事件来说,“长城在太空中是否被观测到”,取决于观测者所处的轨道(与地球的距离,角度等)平台、观测手段、天气状况、季节、背景地物及反射状况,甚至观测者的主观意愿等等因素。因而一直以来关于“太空中看长城“这个笼统命题存在许多证实或证伪的说法与争论,甚至在有亲身经历的宇航员之间也说法不一。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理论上,在“太空”中长城是可以被“看见”的(可能的前提:相对低轨道

11、,最佳观测条件等),而且也的确曾经被“看见”过。杨利伟没看到,是因为杨利伟虽然环绕地球周,但只有在起飞不久和接近降落的时间里他才在中国处在阳面(白天)时飞越中国上空,另外的两次飞越中国上空都是在中国的夜晚时间(阴面)。杨利伟自然没有机会去观测到长城,他当然没有看到长城,但这并不等于说在飞船上看不见长城。 请你也对本文的内容请提出一个疑问或不同看法,并简要谈谈产生疑问的原因或 不同看法的理由。(4分) 疑问或不同看法:_ _。 原因或理由:_ _。 (三)阅读下面散文,完成后面的题(17分) 下三叠泉 张抗抗 多奇怪,竟然是直往下走。 参差不齐的石阶,夹在突兀嶙峋的峭壁之中,朝望不见底的深谷延伸

12、,两边时而钻出一株已被无数路人摸得 (A光亮 B油滑 C光滑)了的树杆。飘忽不定的雾气,在密密的林间回荡,只听得那一路召唤我们的山泉,在不远的石壁后、溪涧里的哗响,却总也走不到头,总也不见这座名山中最最吸引人的所在三叠泉。 过了观瀑亭,石级便几乎是垂直朝下。它们险峻陡峭,不时变换方向,形成重叠的?之?字形,铺向谷底。无论远来的游客怎样在这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中途,气喘吁吁地抱怨这艰难的旅程,咒骂那不肯轻易露面的庐山水神,石阶总是默然无语,执拗地要把人带到四面是万丈悬崖的深涧中去。 我知道,退路是绝没有的。 回到观瀑亭去,便只能远远地欣赏三叠泉的雄姿,没有银河飞泻的快感,没有水珠进溅的凉意,就像

13、欣赏一幅风景画。看风景画,又何必千里迢迢来庐山呢? 庐山人说:?不到三叠泉,枉为庐山客。? 既然已经出征,又干嘛找退路呢? 可我仍然觉得奇怪,我到过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无一不是先向上攀援、攀登,向上走,才有蓝天、白云、山峰、雄鹰 只有这三叠泉,一个劲朝下、朝下,望不见天顶,只有冉冉云雾, (A弥散 B弥漫 C笼罩)在我脚下,将我轻轻包围、淹没 ?人们不大容易相信,获取最宝贵的东西有时并不在山顶,是吗?我问同行的一位年轻的旅伴。 (11)?三年前我们曾去三叠泉,就是从石壁上爬下去的。?他指着对面的绝壁说。 (12)我不由倒抽了一口冷气。从绝壁上寻找三叠泉,自然是没有退路的。他们也是走到走不下去时,才自己辟出一条路来 (13)我们终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