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高效复习训练题目及答案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119615903 上传时间:2020-01-2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高效复习训练题目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高效复习训练题目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高效复习训练题目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高效复习训练题目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高效复习训练题目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高效复习训练题目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高效复习训练题目及答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 九年级语文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高效复习训练题目及答案 内容预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土,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练习检测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舜发于畎亩之中 人恒过然后能改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困于心

2、衡于虑而后作 舜发于畎亩之中 空乏其身 衡于虑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人恒过然后能改 池非不深也 委而去之 故君子有不战 兵革非不坚利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饿其体肤 行拂乱其所为 然后知生于怃患而死于安乐也。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三、选择题 1选出词的用

3、法相同的一项 ( ) A于:困于心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B其:苦其心志 帝感其诚 C者:出则无故国外患者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D之:舜发于畎亩之中 孔子云:“何陋之有?” 2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 ) A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上使外将兵 B间: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C敌: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恐前后受其敌 D发:征于色,发于声 野芳发而幽香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必先苦其心志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B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C舜发于畎亩之中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人恒过然后能改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4、) A舜发于畎亩之中(的)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到)C行拂乱其所为(他的) D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因而) 5.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使命) C.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D.人恒过然后能改(过:过去) 6.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必先苦其心志 行拂乱其所为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出淤泥而不染 C.舜发于畎亩之中 宋何罪之有 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贤于材人远矣 7.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造就人才;如何治理国家

5、。 B.文章开头先用六位名君贤臣的事例来引出论题。 C.第二段先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正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 D.文中画线句子的朗读节奏是正确的。 8下面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B、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不 言而喻 C、国恒亡 马无故亡而人胡 D、行拂乱其所为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9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困于心衡于虑 B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同舍生皆被绮绣 D食之不能尽其材 10.下边对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组是 ( ) A.必先苦其心志(痛苦) 何苦而不平(愁)? B.曾益其所不能(更加) 斟酌损益(利益)

6、? C.出则无敌国外患(国外) 殚其地之出(出产的东西)D.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一鼓作气(振作) 11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区域、地域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 背叛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被选拔,被起用 D必先苦其心志 苦:使受苦 12下列四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属予作文以记之 B环而攻之而不胜 杜少府之任蜀州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曹操比于袁绍 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择其善者而从之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包围) B池非不深

7、也 (池:水池)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14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 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 15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

8、/必胜矣”。 16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 17.下边对加点字的解释有错误的两组是( )和( )(4分) A.必先苦其心志(痛苦) 何苦而不平(愁) B.曾益其所不能(增加) 斟酌损益(利益) C.出则无敌国外患(国外) 殚其地之出(出产的东西) D.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一鼓作气(振作) 1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得道者多助 策之不以其道 惨无人

9、道 B委而去之 去国怀乡 去留两便 C寡助之至 比至陈 无微不至 D攻亲戚之所畔 辍耕之垄上 始龀,跳往助之 19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于声,而后喻 B国恒亡 人恒过,然后能改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大计亦死 D入则无法家拂士 行拂乱其所为 20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三里”“七里”都极言防守地域之大,以致难以攻破,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 文章接着以守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这里采用“池非不深也”这样双重否定的句式,格外强调守城条件之有利。 从守城一方的失利我们可以

10、推断:攻城一方尽管没有“地利”,但因“人和”,能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因此无坚不摧。 文章利用打仗作例子,充分论证了“人和”对夺取一切战争胜利的极端重要性,目的在于启发君主们应如何打好仗,取得战争的胜利。 文章在论证了“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后,又顺势推论出“人和”在治理整个国家中的作用。 A. B. C. D. 21“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是指什么说的 ( ) A正确的道理 B作战的规律 C施行“仁政” D统治的方法 22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B第二段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写地理条件虽优越而守城失利,

11、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C第四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 D本文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 23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相同?( )和( )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B委而去之 去国怀乡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上使外将兵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E多助之至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四、问答题 1阅读第段,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 2短文先从正面论述_,在列举六位从卑微贫穷而成为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后,从理论上归纳了逆境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接着又从反面论述_,并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

12、家的兴亡,在基础上顾理成章地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3本文认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请你根据自己的认识,用个实例验证这个观点。 4、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5、孟子认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和“行拂乱其所为”能够增加人的才能。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其中的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加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你的理解。 62008年5月23日,温家宝总理为震后复学的北川学子题下“多难兴邦”四个字,它与本文表达的什么观点相类似? 7、请指出加点词的含义 文言文阅读积累卡片 编号:111 词

13、词义例句 入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草色入帘青陋室铭 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8、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什么感悟? 9.有人认为,国歌的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应该改掉,因为现在中国的国力强大了,“最危险的时候”已经过去了。请结合这篇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10选文首先采用了 的论证方法,得出艰难困苦的生活能够使人磨砺成才的结论,然后采用对比论证和类比论证的方法,得出 的论点。 11在孟子看来,一个国家要避免灭亡的条件是什么? 12.文章第一段写舜、傅说等六人的经历,是为了证明 这一观点。 13、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

14、“ ”。(用原文回答) 14. 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 ;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 15. 孟子说理散文的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选文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16.这篇选文对你今后的学习或生活有怎样的指导意义? 17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体现? 18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其中,思想上要 ,行为上要 。(用原文回答) 19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不超过20个字) 20“得道者”的意思是 ;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 。 21用文中语句填空。 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 22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23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了解,明白 “他受到贫困(之苦”或“使贫困” 奋起,指有所作为 田间、田地 资财缺乏,使他受贫困之苦或 资财缺乏,即贫困 通“横”,梗塞,不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