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阿里山纪行》的教案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119612422 上传时间:2020-01-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册《阿里山纪行》的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八年级上册《阿里山纪行》的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八年级上册《阿里山纪行》的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八年级上册《阿里山纪行》的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八年级上册《阿里山纪行》的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册《阿里山纪行》的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阿里山纪行》的教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 八年级上册阿里山纪行的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美丽的风光,十八 阿里山纪行 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2、理解作者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共同愿望。 重点难点 1、重点:采用移步换景法。 2、难点: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教学时数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吴功正,当代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学家。1997年7月初,他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之后,他游览了台湾著名的风景区阿里山。作者被迷人的阿里山风光深深陶醉。他想把阿里山描绘出来,介绍给大陆读者,让更多的人知道

2、它,于是回国后写下了此文。 2、导语 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大海啊,故乡和阿里山的姑娘的音像资料,营造气氛,引入美如画的阿里山。 展示有关阿里山的图片,包括阿里山全貌,阿里山树林和阿里山“神木”等,让学生饱览阿里山的风光。 二、朗读课文 配景朗读,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优美的意境中去。 三、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一天内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全文10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简述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 第二部分(29),描写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这是游记的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10),写下山。仍以高山青作结,呼应

3、开头,令人回味无穷。 四、探究 “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读了课文,你对阿里山、神木一带的风光有了哪些认识和感受?你是怎样理解置身于阿里山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阿里山是台湾著名的风景区。阿里山有着“莽莽不尽的林海”,林海内“云雾浓稠”,再加上“古典文化”的氛围,确实给人一种独特的感受。神木巨大无比,历史悠久,它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有着一种丰富而深邃的内涵。作者置身于阿里山时,确实被那清澈的潭水、宁静的林区、阴凉的世界、厚密的青苔、神奇的神木所吸引、所陶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所以情不自禁地由衷地赞美“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4、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十八 阿里山纪行 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五、精读课文39段。 思考:作者怎样描写到阿里山神木的经过及所见到的风光? 课文第3段是过渡段。这一段先用设问句承接上段,然后交代进入神木的经过。 第4段,写潭水清澈。 第5段,写林区的宁静。 第6段,写山间的青苔路。 第7段,描写无边无际的森林。 第8段,描写看到的神木。 第9段,写“神木”经历的一次巨创。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四。 第二教时 一、复习旧课 学生搜集有关阿里山的资料或风光图片,在班上交流。 阿里山简介: 阿里山在台湾嘉义县东北,是大武恋山、尖山、祝山等十八座山的总称。主峰大塔山海拔2663米,东面*近台湾最高峰

5、玉山。 阿里山的森林、云海和日出,誉称三大奇观。阿里山列为台湾风景区之一,美景纷呈早为人所知道,因此有“不到阿里山,不知阿里山之美,不知阿里山之富,更不知阿里之伟大”的说法。由于山区气候温和,盛夏里依然清爽宜人,加上林木葱翠,是全台湾最理想的避暑胜地。 二、品味语言 本文的语言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 读下列句子,谈谈你对文章语言美的体会。 1、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偶有一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 2、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其盘曲之势,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真不知树躯有

6、多少围、树身有多么高。它们排列之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 3、山中,树多、人少,不知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树密、阴厚,仿佛能揉出浓汁。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1、这段文字运用了对偶、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交错使用整句和散句,形成了轻松、舒展、迂曲、鲜明的节奏,富有声感和音乐美。“循声得情”,通过反复诵读,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静谧、洁净、禅的世界的独特体验。 2、这段文字用了六个比喻句,句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鲜明,和谐动听。第一个比喻,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是形容森林的无边无际;“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作者一连用三个比喻,描写树木的盘曲

7、之势。这里连用助词“之”,不仅使句式整齐,而且使文章足句足拍,起到调节音节的作用。两个比喻兼拟人古色古香,写出了森林排列整齐和严肃威武的气势,给森林以人格化。 3、这段文字在全文带有总结性,“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一句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以高度凝练的短句集中了高密度的信息,收到“以少胜多,情貌无遗”的效果。 三、拓展训练 思考:你所知道的有关台湾的知识,在班上交流。 学生收集资料,做一份“台湾百科”的小报,互相交流,共同学习。 四、欣赏 欣赏歌曲阿里山的姑娘,让学生把美景留在心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小结 本文通过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绘了游览阿里山所见的迷人风光,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由衷地赞美“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会起来的共同愿望。 六、布置作业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6 /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