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虚拟现实)香洲七小虚拟教研的有效性研究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19611329 上传时间:2020-01-2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5.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VR虚拟现实)香洲七小虚拟教研的有效性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VR虚拟现实)香洲七小虚拟教研的有效性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VR虚拟现实)香洲七小虚拟教研的有效性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VR虚拟现实)香洲七小虚拟教研的有效性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VR虚拟现实)香洲七小虚拟教研的有效性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VR虚拟现实)香洲七小虚拟教研的有效性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VR虚拟现实)香洲七小虚拟教研的有效性研究(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香洲七小虚拟教研的有效性研究可行性分析报告 一、项目背景1、项目提出的背景网络虚拟教学研究是信息技术支持下新兴的一种教学研究方式。随着信息技术深入运用,这种教研方式将成为教学研究一种重要形式和发展方向。随着教育信息化实践和理论的深化发展,人们关注的重点已经开始从硬件建设转向更复杂也更关键的软件建设、资源建设和新的学习模式与教学模式的探索。然而,现有教育教学研究观念的陈旧、教研手段的相对滞后以及绝大多数教师游离于信息化建设之外;另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学习和应用,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具有信息化特征的教学模式的构建,已成为广大教师的普遍要求。从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角度来讲,教育教学工作,包括教

2、研工作应主动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主动寻求自身的变革方式,主动融合到信息化之中,这是不容置疑的。 从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看,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快速发展与教学实践活动不协调,有反差。静态的资源建设,有足够的资金投入便可解决,但教师培训、教学上的应用则往往跟不上;信息资源如何才能转化为教学行为和教学效益,成为动态有用的东西;谁来用它,怎样用它,如何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加以应用;资源和教学之间便有一个教研的支撑和联系,这也是中国基础教育的现实和特色。目前现状是信息资源建设和教学实践基本上还是两张皮,教研没有被信息化,教育信息资源也没有被教研系统整合。2、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武装和

3、改造传统教研模式,提高其在现行教育体系中的效率和功能,用教育信息化的观点和思想重新构建教研观念、意识和其内核;结合教育的发展和新理论,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培训,灵活地利用网络。进行教学资源的交流,促进使用。对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创建香洲七小“虚拟教研”,推动和促进新教学模式和教科研模式在教师中发展壮大,并依托虚拟教研建立一种“虚拟教研模式”,来吸引本地区全体教师甚至更大范围的教师来共同参与,形成资源建设、教研活动和教学的良性互动、共同构建的机制和模式。二、项目意义1、现状与趋势在教育领域,网上交流、教学讨论已经逐步盛行,目前,基于网络的教学研究已经在发达地区蓬勃开展起来了。这些网上互动学习和

4、教研活动已经开始融合了常规教研的某些功能,但是还远远没有触及到传统教研系统的核心。最早提出“跨越时空的虚拟教研中心”,在学科领域中探索虚拟教研方式的是顺德一中创办的先得化学网站在2000年5月开始的。2000年7月,华南师大未来教育研究中心桑新民教授接纳先得网站长潘华东老师作为国内高级访问学者,共同提出了“虚拟教研模式”概念,并共同策划建立跨学科、跨区域的虚拟教学研究中心。我们相信,基于网络的虚拟教育研究具有良好的前景。2、项目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许多地方的虚拟教研已经有效地证明:与传统教研模式相比,虚拟教研模式具有独特的优越性。虚拟教研模式有效地保留了传统教研模式中的主要优点,有效地克服

5、了传统教研模式的先天缺陷,真正实现了跨时空、低成本、高效率;极大地融合了参与教研人员的集体智慧。虚拟教研,使整个教研队伍及工作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都将会产生巨大的改变和优化。又由于我国基础教育特有的教研部门,是处于第一线教学和现代教育信息资源中心之间的组织系统,虚拟教研模式的建立,才能解决信息资源有用、有效地进入课堂的问题。通过虚拟教研,极大地组织广大教师进行信息化的教研,教学的观念、思维和方式,必将有一个彻底的改变。在虚拟教育社区所有的项目中,虚拟教研中心应该是投资最少、最先建设、最先使用、见效最快、老师参与最充分的项目,理应得到优先发展,借此提高各学科的整体教学教研水平。 网络时代的虚拟教

6、研作为一个创造型概念,其本身已构成虚拟教研理论的起点。它不仅是全新的教研工作方式的建立,也是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必将会影响到教务管理、教学模式、学习方式、教育教学评价多个方面多个层面。本项目在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和人才观的理论层面的研究价值是巨大的。虚拟教研模式将极大地提高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效率,对信息时代教育教学模式的涌现和实施将产生不可估量的推进作用。三、项目设计1、 项目的界定与理论依据项目界定:本项目将基础教育的教研工作置于现代信息时代的网络环境下加以全新审视,从概念内涵到组织方式和工作手段,从人(队伍)到机(电脑、资源库),从个人活动到网络运作,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研究和改造,最终

7、建立全新模式的网上教研组织系统和工作方式,其价值取向是在教育信息资源与第一线教学之间构建一种最佳的联系和最有效的互动。本项目是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本课题的“虚拟”概念,包括“虚”“实”两层含义。所谓“虚”,主要是就它非现实时空特点而言的,也包括非现实人的环境(非真实的面对面教研、虚拟教研专家、智能化的教研资源)模拟。所谓“实”,是指基础教育教研工作必须要“实”的内容,“人网”才是最重要的,面对面的教研仍有必要(而且通过“虚拟”的手段让这种面对面变得更加方便可行),深入课堂、深入学校不可缺失。“虚”能跨时空,“虚”能智能化工作,“虚”研究解决共性问题最优化的办法;“虚”为“实”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

8、工具,使“实”能够事半功倍,“虚”是为“实”服务的。“实”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同步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解决现实的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时、空、学生变化),具体的个别性问题。“虚”“实”结合是“虚拟教研模式”完整而科学的含义。理论依据:现代信息学思想、信息技术理论、网络文化学说、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技术学、教育管理学、创新学说、系统论、现代教学论。2、项目的研究目标(1) 形成虚拟教研的理论(2) 构建虚拟教研的技术平台环境,包括名师教坛、教科研资讯、学科教研三大部分。(3) 探讨各学科的网上教研和网上教学模式(4) 建立虚拟教研的激励机制和运作常规(5) 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机制和模式研究3、研究内容设计

9、(1).网络时代的小学学科学与教的研究(2)各学科的网上教学模式和教育资源研究四、研究过程成果设计(1)、准备阶段 (2005年9月前)在教师中进行调查召开研讨会,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实验的可行性报告;教师的学习和培训,虚拟教研模式和方法、网络主题探索模式、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等。;进行有关资料(各学科教学软件、多媒体教学软件平台等)和技术、设备(校园网络完善和升级、网站平台建设)的准备。对目前网上虚拟教研现状的进行学习和分析(2)、实验实施阶段(2005年9月至2008年1月)各学科进行虚拟教研活动,探讨各学科的网上教研和网上教学模式;各学科根据新课标、新理念开专题讲座和成果展示;各学科每学年

10、撰写一篇教学实验论文或经验总结;每学年撰写阶段性实验报告 每学年组织参观、讲座、交流会、研讨会;每学年进行反馈调查和对比分析。(3)、实验总结和验收阶段。(2008年2月至2008年8月)写出实验报告及论文并出版虚拟教研成果集;制成各学科优秀课例VCD;建成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科学习平台。邀请各级教育行政单位的领导及有关专家验收并推广。()预期提供的研究成果及形式、虚拟教研的有效性研究实验研究论文集;、各学科子课题实验研究报告集;、各学科优秀课例(制作成VCD);、各学科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包括课件、积件、教学资源、电子教案(光盘)。五、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学校领导亲自担任课题组织系统的统

11、筹,有效保证资金和人员的落实,以及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网上投稿。“广东省基础教育信息资源中心”已经开通,相当一部分地市建设了教育城域网,一大批学校建成了校园网,为我们开展虚拟教研提供了物质保障。吸纳全区优秀教研员为主体参与本课题研究,珠海市龙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完全的技术支撑。,从而避免传统教研和虚拟教研的冲突,使虚拟教研更有针对性,更有实效。六、研究基础我校自1997年起,进行了从一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实验研究;2001年起,进行了网络环境下学科教与学的创新与实践的实验,此实验2003年1月申报为珠海市香洲区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课题,经过多年的实验,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有:

12、1、小学生电脑编报作品学生参加各级电脑编报比赛获得优异成绩,其中有3件作品被广东省选送参加全国评比,其中2件作品获省二等奖,1件作品获省三等奖,学校荣获优秀组织奖。请评审专家观看光盘中的作品。2、小学生电脑作文学生能利用电脑做出图文并茂的作文。3、小学生网页作品和多媒体作品制作学生参加各级网页作品制作和多媒体作品比赛取得优异成绩,特别是2002年度,我校参加珠海市计算机三大杯赛均获小学组惟一的团体奖,实现了年度大滿贯。2004年8月,李雨施同学的动画作品莹火树参加第五届全国中小学生电脑制作大赛获二等奖(当年珠海市唯一的全国奖)。4、教师实验研究论文我校黄黔干副校长的实验研究论文运用尝试教学理论

13、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荣获全国协作区优秀论文一等奖,网络环境下小学学科教学的创新与实践刊登在广东省教育信息技术杂志2002第五期上(同时刊登的还有另外6位教师的文章)。“尝试、自主、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获珠海市论文评比二等奖。郗晓丽老师的实验研究论文在信息学科教学中积极开展创新教育荣获全国协作区优秀论文二等奖;小学信息课电脑编报教学设计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荣获珠海市论文评比三等奖和全国信息学会年会论文评比二等奖。2004年12月9日,学校在广东省第一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发言,题目为“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软件平台的开发与应用”(珠海市唯一,全省只有三间小学在会上介绍经验)。

14、5、信息学科获奖:学校团体共13项、教师个人41人次、学生个人98个。详见获奖统计表。6、2001年9月起我校参加了国家“十五”教育信息技术科研课题网络环境下学科课程整合的有效性研究的实验,我校的子课题是网络环境下小学学科教学的创新与实践,经过两年的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得到了各方面的肯定与赞扬,特别是社区群众的欢迎,今年我校在一年级开设的实验班报名数额爆满,说明学生家长对我们的实验是肯定的,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应。(论文获奖和发表见统计表)7、2003年7月,我校被评为珠海市唯一的“广东省优秀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参评学校有香洲一小,香洲二小,香洲七小,香华小学,斗门实验小学,珠海四中)。

15、经过省市两级教育部门在2003年1月和2003年3月两次根据21个二级指标的初评和复评,省检查组对七小的评价是:学校特点有“四高”:一是管理规范化程度高,这可以从整个校园环境、档案资料、教师教学水平、学生作品、校园网站等方面看出来。二是教师整体素质高,有一种奋发向上、勇攀高峰的精神,表现在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方面。三是在教育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使用频率高。四是教师和学生自行开发教育教学课件和积件积极性高。取得成绩的原因:一是省市区各级部门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的重视。二是学校领导身先士卒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和带头主持重要科研课题。三是重视教育教学环境建设,网络履盖率高。四是抓住对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这一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工作的关键,因而提高了使用率。对七小提出的建议:一是要继续按广东省一级学校的硬件要求进行建设,如“一站三网九室”的建设和完善。二是要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改革方面做出成绩,跳出传统教学的老框框,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步子快一点,胆子大一点,做出有示范性的教学新模式,去影响和指导其他学校。三是充分利用目前七小现有的信息技术硬件、软件、潜件优势,出精品,创名牌,信息技术教育成果要向系列化,专题化发展,力争在全国范围内起到示范作用。8、2005年5月,香洲七小在2005广东省新课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校本教研评审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