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沂水县第一中学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第三节《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课件 鲁教版必修2

上传人:恋** 文档编号:119605549 上传时间:2020-01-20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14.6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沂水县第一中学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第三节《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课件 鲁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山东省沂水县第一中学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第三节《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课件 鲁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山东省沂水县第一中学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第三节《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课件 鲁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山东省沂水县第一中学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第三节《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课件 鲁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山东省沂水县第一中学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第三节《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课件 鲁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沂水县第一中学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第三节《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课件 鲁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沂水县第一中学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第三节《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课件 鲁教版必修2(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节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考纲要求 人口的分布 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教学目标标 1 通过读世界和我国的人口密度图及有关资料 掌握世界与我 国的人口分布特点 2 借助实例 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理解世界和我国 人口分布及其变化的原因 人口密度人口密度 某地人口数某地人口数 该地面积该地面积 人 人 千米千米 2 2 读两地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对比图读两地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对比图 回答回答 看课本图看课本图 两地的人口密度分别是多少 两地的人口密度分别是多少 两地人口分布的格局有何差异 两地人口分布的格局有何差异 人口分布衡量指标人口分布衡量指标 人口密度人口密度 人口分布格局人口分布格局

2、 都是都是5 5人人 KMKM 2 2 左图人口西多东少 右图人口分布均匀 左图人口西多东少 右图人口分布均匀 表1 3 1世界人口纬度分布趋势 表1 3 2世界各大洲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面积 人口占各洲比例 表1 3 3世界人口垂直分布趋势 纬度 60 N40 60N20 40N0 20 N0 20S20 40S 40 S 人口占世界 总人的比例 0 4 30 49 4 10 4 6 1 3 5 0 2 地区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世界 面积48 726 919 438 526 844 230 1 人口54 947 345 151 362 894 350 3 海拔 米 200200

3、500500 10001000 15001500 2000 2000 人口占世界总 人口的比例 56 2 24 0 11 6 4 4 2 3 1 5 结论 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人口分布较稠密 结论 沿海地区人口分布较稠密 结论 平原地区人口分布较稠密 考点一 人口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世界人口分布主要规律 分布不平衡 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沿海 近海 平原地区 干热 湿热 高寒 高纬度 苔原带 冰原 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高海拔 高原 山区 人口分布密集的地区主要有 1 亚洲东部和南部 自然条件优越 开发历史悠久 农 业生产发达 2 欧洲的西欧 世界上资本主义发展最早和商业贸易 活动频繁的重要工

4、业地带 3 美国东北部 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和金融贸易区 人口稀少地区 高寒 高纬度 高海拔 地带 北美 亚洲 南极洲 无 人定居 沙漠地区 干热 撒哈拉 中亚 澳大利亚中西部 湿热地区 亚马孙平原 刚果河流域 巩固1 根据上述世界人口分布趋向性判断 下列地区属于世界人口稠密地区的是 恒河平原 B 亚马孙平原 C 西欧平原 D 美国阿拉斯E 朝鲜半岛 F 青藏 高原 G 刚果盆地 H 加拿大东南角 巩固2 假期作业20页举一反三 二 我国人口分布二 我国人口分布 面积占面积占4747 人口占人口占9494 面积占面积占5353 人口占人口占6 6 二 我国人口分布二 我国人口分布 黑河黑河 腾冲

5、腾冲 西部地区西部地区 东部地区东部地区 特点 特点 1 1 从方位上看 从方位上看东多西少东多西少 2 2 从地形上看 从地形上看 平原多 山区少平原多 山区少 3 3 从经济上看 从经济上看 发达地区多 落后地区少发达地区多 落后地区少 4 4 从民族上看 从民族上看汉族多 少数民族少汉族多 少数民族少 胡焕庸线胡焕庸线 活动活动 问题问题 从从自然自然和和社会社会角度 说说角度 说说2020世纪世纪8080年代以来 我国沿海地区人口年代以来 我国沿海地区人口 增长较快的主要原因 增长较快的主要原因 1 1 自然环境优越 自然环境优越 地势地势低缓 低缓 气候气候温暖湿润 温暖湿润 河网河

6、网密布 密布 土壤土壤肥沃 肥沃 2 2 经济实力雄厚 经济实力雄厚 历史历史悠久 悠久 农业农业发达 发达 交通交通便利 便利 近代工业和科技近代工业和科技集中之地集中之地 3 3 政策因素 政策因素 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最先获益的地区最先获益的地区 二 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1000米 1500 米 500 1000米 热带人口分布在高原的原因 湿热区 气温和降水适中 排水通畅 免受疟蚊叮咬 干热区 气候凉爽 降水较多 三 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1 自然环境因素 1 地形 2 气候 3 水资源和土壤 4 矿产资源 基础因素 热带人口分布在高原的原因 湿热区 气温和降水适中 排水通畅 免受疟

7、蚊叮咬 干热区 气候凉爽 降水较多 2 社会经济因素 三 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1 生产力发展水平 最显著 2 生产活动方式 3 经济布局的改变 4 交通和通讯 5 文化教育 最重要因素 3 政治因素 三 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1 国家政策 2 战争 3 政治变革 4 政治迫害 1 南纬20 40 地带和北纬20 40 地带的人口在 世界总人口中的比重差异悬殊 造成这种差异的最主要因 素是 A 地形 B 气候 C 海陆分布 D 经济水平 环境人口容量 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 利 用本地能源及其他资源和知 识 技术等条件 在保证符 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 水平条件下 一个国家或地 区所能持续供

8、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 指保持合理健康 的生活水平 且 能促进社会 经 济和环境持续发 展的人口规模 考点二 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 最大人口数量 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清朝以前 中国人口一直保持在1亿之内 一般在7000万 之下 康熙初年 有记载的人口为1900万 经过康熙 雍正 乾隆三朝 人口猛增到3亿 清朝时期的人口高峰出现了 开 发边陲 推广种植高产作物番薯 玉米 中国人多食粮食少食 肉的生活习惯等等 都有助于极大限度地养活人口 1 乾隆年间的中国能否养活今天中国的13亿人口 2 中国人若是有少食粮多食肉的生活习惯 乾隆年间的3亿 人口可能会怎样变化 3 分析影响环境人

9、口容量的因素 资源丰富程度 科技水平 经济发达程度 人口 受教育程度 消费水平等 案例分析 1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因素 经济发达程度 人口的受教育水平 科技发展水平 首要因素 生活消费水平 正相关 资源丰富程度 主要制约因素 确定是温饱型 小康型还是富裕型的消费水平 对 环境人口容量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呈负相关 对外开放程度 2 估计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不确定性 不同的历史时期 现有资源的不确定性 科技发展水 平 地区与外界交流程度以及人口消费水平的不断变 化 相对确定性 在一定历史阶段 由于技术水平 资源基础相对稳定 生活消费水平变化不大 3 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 我国的环境人口容

10、量最高值16亿左右 资源资源数量数量 居居世界世界 的位次的位次 国土面积国土面积960960万平方千米万平方千米三三 耕地耕地95899589万公顷万公顷四四 草原草原2243422434万公顷万公顷四四 森林森林1152511525万公顷万公顷六六 水能水能6 6 8 8亿千瓦亿千瓦一一 中国人均耕地不及中国人均耕地不及 世界人均的世界人均的1 1 3 3 中国人均森林是世中国人均森林是世 界人均的界人均的1313 中国人均草原是世中国人均草原是世 界人均的界人均的3232 3 3 中国人均水资源是中国人均水资源是 世界人均的世界人均的1 1 4 4 我国谋求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 控制人口数

11、量 提高人口 素质 提高科技水平 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资源管理水平 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 环境保护相协调 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8亿 9亿 读 木桶效应 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 那么这只木桶的盛水量 不取 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 而是取决于最短的 图 回答 1 以某地的四类要素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分别为 8 000 10 000 6 000 4 500 则该地的 环境人口容量为 A 8 000 B 10 000 C 6 000 D 4 500 2 本世纪初中国的人口数量 用a表示 中国的合理人口容量 用b表示 中国的 环境人口容量 用c表示 三者的关系 正确的是 A a b c B c b a C b a c D a c b 3 对于影响我国不同省区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相当于木桶短板 的是 A 四川 水力资源 B 山东 气候资源 C 黑龙江 矿产资源 D 内蒙古 水资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