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硅酸盐材料化学(1).doc222(1)

上传人:龙*** 文档编号:119600329 上传时间:2020-01-20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49.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硅酸盐材料化学(1).doc222(1)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六章--硅酸盐材料化学(1).doc222(1)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六章--硅酸盐材料化学(1).doc222(1)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六章--硅酸盐材料化学(1).doc222(1)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六章--硅酸盐材料化学(1).doc222(1)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章--硅酸盐材料化学(1).doc222(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硅酸盐材料化学(1).doc222(1)(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 硅酸盐材料化学6.1 硅酸盐热力学6.1.1 热效应热效应系统在物理的或化学的等温过程中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总称为热效应。硅酸盐反应的热效应分为:生成热溶解热相变热水化热1.生成热标准生成热在反应温度和标准压力下,由最稳定状态的单质生成1摩尔化合物时的热效应称为该化合物的标准生成热。化合物的标准生成热 计算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反应的热效应 产物的标准生成热 反应物的标准生成热硅酸盐的生成热常由氧化物生成硅酸盐的热效应来表示。下表中列出几种硅酸盐的标准生成热:某些硅酸盐的标准生成热(kJ/mol)物质由单质生 成由氧化物生成(SiO2用b-石英)物质由单质生 成由氧化物生成(SiO2用b-

2、石英)b-CSa- CSb-C2S1636.831631.812310.0389.1884.15126.40C3SM2S2970.332179.36112.9663.22从表中可以看出:由单质生成时的生成热 由氧化物生成时的生成热说明:由氧化物生成硅酸盐容易,单质生成难。2.溶解热硅酸盐的生成热难于直接测定,一般采用溶解热来计算反应的热效应。溶解热1摩尔物质完全溶解在某种溶剂中的热效应称为溶解热。溶解热的影响因素:溶解热受溶剂的性质和数量影响大,也与温度和压力有关,因此溶解热是对一定数量的溶剂而言的。硅酸盐的溶解热常用2040HF做溶剂测定。若不注明时,一般是指298K和标准压力下的溶解热。某

3、些硅酸盐和氧化物的溶解热如下表所示:某些硅酸盐和氧化物的溶解热(kJ/mol)物质溶解热物质溶解热CaOSiO2a-Al2O3g-Al2O3Fe2O3196.99134.98278.42311.08151.23g-2CaOSiO23CaOSiO23CaOAl2O34CaOAl2O3Fe2O3401.35605.33885.591197.22常用溶解热法来间接计算硅酸盐反应的热效应,如生成热、溶化热、晶型转变热、水化热等,即:反应的热效应等于原始物质和最终产物的溶解热之差由氧化物形成硅酸盐的反应热;氧化物溶解热的总和;硅酸盐的溶解热。3.相变热相变热是物质发生相变时需要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相变热包

4、括:晶型转变热熔化热与结晶热气化热与升华热(1)晶型转变热:就是物质由一种晶型转变为另一种晶型所需的热量。晶型转变热的测定:用两种晶型的溶解热之差测定利用两种晶型的热容温度的函数关系来测定注:指的是当一种晶型不稳定时,如a-石英b-石英,a-石英不稳定和分别为a和b晶型的摩尔热容;和分别为a和b晶型的热焓。按上式作H-T曲线,结果如P136图6-1所示。从图上可见,在转变温度T转变时,由一种晶型的热容变为另一种晶型的热容时,热容发生了突变,热焓也随之发生突变。在T转变时,a和b晶型两条曲线的纵坐标之差表示热焓的变化,该值就是晶型转变热,即(2)溶化热与结晶热溶化热在标准压力下,物质在熔点时加热

5、使之熔化所需的热量称为溶化热。结晶热物质在结晶时所放出的热量称为结晶热。溶化热与结晶热的关系:数值相等,符号相反。硅酸盐的熔点高 溶化热直接测定难方法:用同一物质的结晶状态和玻璃态的溶解热来间接计算熔点为Tm时的溶化热用基尔戈夫公式计算:式中:熔点为Tm时的溶化热;室温为T时用溶解热法得到的溶化热;cm 热容;Tm 熔点;T 室温。某些物质的溶化热物质T熔(K)(kJ/mol)B2O32CaOB2O3CaOAl2O32SiO2CaOSiO2KNO3Na2CO3SiO27231585182318136111123198623.03100.86123.0959.8711.7230.569.21(3

6、)气化热与升华热气化热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时所需吸收的热量称为气化热。升华热物质由固态变为气态时所需吸收的热量称为升华热。特点:二者数值都很大。比熔化热大十几倍或几十倍。4.水化热水化热物质与水相互作用生成水化物时的热效应称为水化热。水化热与物质的性质以及结合的水分子数量有关各种物质的水化热差异很大水化热的测定:直接测定。缺点:测试方法复杂,过程慢。溶解热法间接测定:测出反应物与水化产物的溶解热,二者之差就是水化热。水化热还有其他名称,例如:氧化钙水化的热效应一般称为消解热;水泥的水化热也称为硬化热。水化热对混凝土的危害:从水泥的水化热对混凝土的危害性来看,既需考虑放热的数量,也要考虑放热的速度

7、。如果放热速度非常快,迅速放出大量的热,对于大体积混凝土就会产生裂缝,严重地损害混凝土的结构,影响混凝土的寿命。降低混凝土内部的发热量,是保证大体积混凝土质量的重要因素。水化热是大坝水泥的主要技术指标之一6.1.2 化合物的热力学稳定性1.分解压物质在加热到高温时会发生分解,变为元素或简单的化合物,如按下式分解时:当反应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时,气体X的压力Px称为化合物MX的分解压。反应的平衡常数可表示为:分别是M和MX的活度。假设:MX与M不互相溶解,而是以独立相存在,那么其活度 , ,则 ,故:平衡常数就等于分解压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 T 根据标准自由能与平衡常数的关系,有:由此式可以看出

8、: 化合物稳定性易分解2.氧化物的热力学稳定性氧化物热力学稳定性(元素对氧的亲和力):可用分解压来衡量又称为氧压1600K时,一些氧化物的平衡氧压如下表所示:在1600K时氧化物的平衡氧压(即分解压)与稳定次序氧化物分解压(Pa)氧化物分解压(Pa)CaOMgOZrO2Al2O3B2O3SiO2MnO1.7610-265.610-233.010-212.110-204.110-183.010-163.310-13Cr2O3FeOFe3O4Cu2OFe2O3CuO4.410-116.010-64.810-32.5101.71042.5106(1500K)从表中数据可知:大多数氧化物的分解压很小

9、金属对氧的亲和力大空气中,金属不稳定 氧化物 同一金属氧化物中:高价的分解压 低价的分解压高价氧化物易放出O2 不易放出O2逐级转化顺序原则:高一级氧化物只能依次分解成次一级氧化物金属对氧的亲和力指:由金属与氧生成顺序中最低级氧化物时的标准自由能变化3.氧化物的标准生成自由能与温度的关系氧化物的标准生成自由能与温度的关系如教材p140图6-2所示。从图中结果可知:氧化物的标准生成自由能 元素对氧的亲和力越大氧化物稳定性图6-2表示了各种氧化物的稳定次序,即对氧亲和力大小次序亲和力大小: 图中下方的 图中上方的金属由液气时:可引起稳定次序的改变沸点:Mg Al1107 20561480时,MgO

10、的-T曲线与Al2O3相交,即:当1480时:镁对氧的亲和力Al-O亲和力当1480时:镁对氧的亲和力Al-O亲和力在1480时,用氧化镁材料来盛铝或铝合金熔体不合适反应的-T曲线同其他氧化物的走向不同 C是“万能”还原剂只要有足够高的温度,任何耐火氧化物都有可能与碳反应而被还原除CO外,大多数由单质形成氧化物反应的-T曲线:均向上倾斜,且互相平行4.由氧化物生成硅酸盐及其它复合氧化物的标准生成自由能由氧化物生成硅酸盐的标准自由能与温度的关系如教材p141图6-3所示。与图6-2相比:线平直而不是倾斜在这个图上可以查出来由氧化物生成硅酸盐反应的标准生成自由能。5.碳化物、氮化物和硫化物的生成自

11、由能常见的几种耐火碳化物、氮化物和硫化物的生成自由能与温度的关系如p142图6-4所示。碳化物、氮化物和硫化物的生成自由能一般 其氧化物的生成自由能碳化物、氮化物和硫化物的抗氧化性能不强,在氧化性气氛中将发生氧化,例如:碳化硅在空气中能较长时间使用,是因为表面的SiC氧化生成SiO2层起了保护作用。因此,碳化物、氮化物和硫化物适合于在还原性惰性气氛中使用,硫化钍、硫化铈作为金属容器应在真空条件下使用。6.1.3 热力学应用含碳耐火材料是当今耐火材料的发展方向之一。以含碳耐火材料的反应热力学为例,进行反应的热力学分析,以确定反应可否进行,并确定反应温度T、反应压力P等。自学内容,课上不详细介绍。

12、6.2 硅酸盐固相反应固相反应是一系列合金、传统硅酸盐材料及新型无机功能材料生产过程中的基础反应,它直接影响到这些材料的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本节主要介绍固相反应的机理及其动力学。6.2.1 固相反应机理1.固相反应的特点固相反应是固体直接参与化学反应并起化学变化,同时至少在固体内部或外部的一个过程中起控制作用的反应。固相反应具有如下两个特点:固体质点(原子、离子或分子)间作用(键)力很大固态物质反应活性较低,反应速度慢低温时,固体化学活性较低固相反应需要高温另外,反应在非均一系统发生,传热、传质对反应速度影响大2.固相反应的机理以ZnO加Fe2O3生成锌尖晶石为例简单介绍固相反应机理。一般固相

13、反应分六个阶段:(1)隐蔽期: p148图6-7a 此时温度约300左右。反应物混合时已经互相接触,随温度升高离子活动能力增大,使反应物接触得更加紧密,但晶格和物相基本上无变化。此时,一般熔点较低反应物的性质“隐蔽”了另一反应物的性质。(2)第一活化期: p148图6-7b 此时温度约300450。温度 质点的可动性,在接触表面某些地方形成吸附中心,开始互相反应形成“吸附型”化合物。“吸附型”化合物不具有化学计量产物的晶格结构,缺陷严重,呈现出极大的活性。此阶段的特征是混合物催化性质提高,密度增加,但X射线衍射强度没有明显变化,无新相形成。(3)第一活脱期: p148图6-7c 此时温度约500左右。反应物表面上质点扩散加强,使局部进一步反应形成化学计量产物,但尚未形成正常的晶格结构。反应产物层的逐渐增厚,对质点的扩散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此阶段催化能力与吸附能力都有所降低。(4)第二活化期: p148图6-7d 此时温度约550620。由于温度升高离子或原子由一个点阵扩散到另一个点阵,此时反应在颗粒内部进行。晶格内部反应的结果,常常伴随着颗粒表面的进一步疏松与活化。此阶段反应产物的分散性还非常高,但是可以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