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3《月是故乡明》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

上传人:阳光****师 文档编号:119598370 上传时间:2020-01-20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32.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3《月是故乡明》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3《月是故乡明》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3《月是故乡明》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3《月是故乡明》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3《月是故乡明》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3《月是故乡明》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3《月是故乡明》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3. 月是故乡明【教材分析】月是故乡明是季羡林先生在功成名就之后仍怀念自己的家乡,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作者巧妙设题,用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月是故乡明”作为文章的题目,统领全文,揭示主旨,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调;增强文章的文化内涵。由于杜甫这句诗是千古名句,特别能引发读者的共鸣,被广为传诵。用它来做题目,更能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作者巧妙安排文章结构。开篇点题,总结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接着由月过渡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水

2、,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并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结尾处短短几句话,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本文的主旨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文章中对于景和事的描述都是为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服务的。在文中,作者通过对故乡月亮的具体描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捉知了、看月亮、游玩、做梦这些童年趣事都跟月亮有关,写这些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这样更能表达出对故乡的思念;通过在济南、北京和世界其它地方见到的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对故乡的深情;作者拿赏月胜地朗润园与故乡的小月亮对比,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正如作者所说,“然而,每逢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

3、月亮”;最后作者直抒胸臆“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里的月亮啊!”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学情分析】学生在四年的学习和阅读中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经验,有着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对于作者来说,对家乡的景和事充满了深厚的感情,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他们每个人心中对家乡的景、对童年的事也充满了一定的感情。课文里面的各种趣事,很多学生可能都有着相同或相似的亲身经历过,课文叙述及表达符合学生的心理,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进而在文章中获得感知,发展想象力,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对于课文中提到的“山高月小”“三潭印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八月湖水平”等可能比较陌生,理

4、解起来也有一定的困难;学生对于课文中提到的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蒙湖、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巍峨雄奇的高山、朗润园、燕园胜地、荷塘月色等可能了解很少。对于这些比较陌生、了解很少的地方,教师适当补充有关资料,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理解和感悟。课题月是故乡明课型略读课文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文中的“徘、徊”等16个会认字,读准多音字“燕”等;会读“烟波浩渺、篝火、萌动、澄澈、风光旖旎”等词语。2.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3.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教学重点了解作者由月亮联想到的往事经历,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教学难点了解作

5、者由月亮联想到的往事经历,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文中的“徘、徊”等16个会认字,读准多音字“燕”等;会读“烟波浩渺、篝火、萌动、澄澈、风光旖旎”等词语。2.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7 )分钟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课件出示:【出示课件1】静夜思唐代: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2.学生欣赏新学堂歌,互相交流读诗的感受。3.教师评议并小结:自古以来,月亮是个永恒的话题,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所吟咏的对象,在描写月亮的诗文中倾注了作者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作者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经历。

6、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感受文中蕴含在“月”中的思想感情。(板书课题:月是故乡明)学生齐读课题。4. (1)你对“月是故乡明”这一题目有哪些了解?“月是故乡明”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全诗为:“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表现了作者对家人的思念。月亮其实无处不明,但杜甫偏说“月是故乡明”,从而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由于杜甫的这句诗特别能引发人的乡思共鸣,因而被广为传诵。(2)看到这个题目你都能想到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引导并评议、小结。)想到季羡林老人的文章月是故乡明的主旨应该是“

7、思念家乡”。 想到了与月亮相关的其他诗句,如李白的古朗月行等等。二、简介作者,了解背景。1.简介作者。【出示课件3】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世界著名语言学大师。月是故乡明是季羡林先生在耄耋之年,在北大朗润园,通过对故乡月色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的描写,抒发自己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细细体味吧。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新课教学(31 )分钟三、初读课文,解决字词。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2.自学课文生字词

8、,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1)认读生字。课件出示文中的生字词语。【出示课件6】徘徊 烟波浩渺 篝火 萌动 澄澈 风光旖旎 瑞士 莱蒙湖无边无垠 碧波万顷 巍峨雄奇 耄耋 燕园圣地 点缀指名多个学生读,指名学生领读,齐读。指名学生分自然段合作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2)学习多音字“燕”yn 鸟类的一科,候鸟,常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用泥做巢居住,捕食昆虫,对农作物有益。yn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北省北部和辽宁省南部。举例:a.我现在已经年近老耋,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b.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3)理解词语:学

9、生自由发言,全班交流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出示课件7】四、再读感知,理清结构。1.学生默读课文,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月是故乡明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材料串接起来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4.教师总结:(1)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作了简单解释。(2)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是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3)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写作者离开故乡之后的生活,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4)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是对

10、前面的呼应,也是作者在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和在他乡对故乡的思念的记叙与描写之后,情感的自然迸发。五、图片展示,欣赏故乡的明月。多媒体出示多幅图片“故乡的明月”,字幕出示课文内容,【出示课件11】学生用感官来感受“月是故乡明”,朗读字幕。 鼓励学生在学习和交流中积累多种识记生字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既训练学生的默读能力,也让学生充分地自主地读文,在读中理清文章的结构,在读中感悟文章的语言的特点。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2)分钟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1.这一节课,我们初读了月是故乡明这篇课文,学习了文中的生字词,并跟随作家季羡林一道欣赏了“故乡的明月”。2.请同学们课下搜集和

11、积累与月亮有关的诗词和文章进行阅读,和同学进行分享。搜集和积累与月亮有关的诗词和文章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课堂作业新设计一、读一读,给加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1)在烟波浩渺(mio mo)的海边,我们点起篝(gu gu)火。听着海浪声,看着火光闪动,一种激动在心底萌(mng mng)发。抬头望去,那澄(dng chng)澈(ch c)的月光是如此的温柔。(2)那位耄(mo mo)耋(di d)老人,一个人住在乡下。夏天,他的小院儿充满绿色,各色花朵点缀(zu zhu)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二、给句子中加粗的词语换一个词语,意思不变。(1)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

12、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不可胜数。( )( )(2)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 )(3)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啊!( )三、把词语和相关的意思用直线连起来。烟波浩渺 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乐此不疲 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广阔无边。相映成趣 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巍峨雄奇 形容山或建筑物高大而雄伟。【答案】一、(1)mio gu mng chng ch(2)mo di zhu二、(1)陪衬(衬托) 不可胜数(不可计数) (2)大概(可能) (3)恍然大悟(茅塞顿开)三、烟波浩渺:

13、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广阔无边。乐此不疲: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相映成趣: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巍峨雄奇:形容山或建筑物高大而雄伟。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细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2.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3.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 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2 )分钟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1.指名学生分自然段合作朗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2.谈话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初读了月是故乡明这篇课文,了解了“月是故乡明” 这句话的出处,学习了文中的生字词,并跟随作家季羡林一

14、道欣赏了“故乡的明月”。3.当你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时,心中一定也引起无限遐想,也一定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1)说说面对月亮你都想起过那些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2)当你面对明月,想起古人的诗句时,你是否想到了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景?(学生自由发言。)4.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月是故乡明这篇课文,了解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体会作者寄托在明月中的对故乡永恒的思念与牵挂之情。希望同学们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会独立阅读与思考,通过交流,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新课教学(34 )分钟二、细读品味,体会文意(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出示课件3】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1)这段话和课题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这一自然段是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的简单解释。开篇点题,总结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3.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1.课件出示:【出示课件4】但是,如果只有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