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等六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9598176 上传时间:2020-01-20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899.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等六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福建省等六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福建省等六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福建省等六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福建省等六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等六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等六校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福建省上杭县第一中学等六校福建省上杭县第一中学等六校 2018 20192018 2019 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 试题试题 考试时间 考试时间 9090 分钟分钟 总分总分 100100 分 分 本试卷分为第 卷 选择题 和第 卷 非选择题 两部分 第 卷 选择题 共 60 分 一 选择题 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每小题 1 5分 共 60 分 1 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的牛骨刻辞 刻有 王 大令众人曰协田 由此可见 商代 A 耕作方式为刀耕火种 B 农产品大多进入流通领域 C 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 D 众人 大多应属自耕农 2 周礼 考工记 载

2、 凡攻 从事 木之工七 攻金之工六 攻皮之工五 设色之工五 刮摩之工五 搏埴 陶工制坯 之工二 这反映了周朝官营手工业 A 技术精细 生产标准化 B 产品单一 生产同质化 C 分工细致 生产专业化 D 产量庞大 生产规模化 3 战国时期 魏国的李悝指出 治田勤谨 则亩益 增产 三斗 不勤 则损 减产 亦如之 东汉王充也提倡 深耕细锄 厚加粪壤 这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 A 强调集体耕作 B 注重精耕细作 C 侧重理论概括 D 急需国家投入 4 南昌海昏侯汉墓遗址考古发掘被评为 2017 年度中国 十大学术热点 之一 下列文物最 有可能由该墓葬出土的是 A 青铜衣镜 B 唐三彩陶器 C 粉彩瓷器 D

3、 镶边棉衣 5 元代学者胡三省认为 建康城 六门之外 各有草市 置草市尉司察之 据此可知 南 北朝时期的 草市 A 根据政府的行政指令建立 B 受到封建官府的行政规制 C 突破了城市商业管理限制 D 促进区域性商人集团发展 2 6 耒耜经 描述古代某农具 辕有越 加箭 可弛张焉 横于辕之前末曰槃 言其可转 也 辕之后末曰梢 中在手 所以执耕者也 据此判断此农具应为 A B C D 7 宋仁宗天圣年间 朝廷要求 拆除京师民居侵占街衢者 神宗时开始收取 侵街钱 徽宗时征收 侵街房廊钱 默许沿街居民摆摊设点 这种变化反映了北宋中后期 A 城市生活风俗变迁 B 官府鼓励人民经商 C 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4、D 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8 元史 载 至正十一年 1352 年 置宝泉提举司 掌铸至正通宝铜钱 印造交钞 令民间通用 行之未久 物价腾涌 价逾十倍 由此可知 A 文中的 交钞 是中国最早的纸币 B 元代纸币和铜钱已并行流通 C 纸币的发行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 元代滥发纸币引发通货紧缩 9 明初的一首 竹枝词 说 平川多种木棉花 织布人家罢缉麻 昨日官租课 征税 正急 街头多卖木棉纱 这表明 A 私营手工业的赋税沉重 B 官营棉纺工场掠夺原料 C 农户直接使用棉纱缴税 D 棉布逐渐取代麻布地位 10 清朝时期江苏巡抚的奏疏中写道 吴民生齿最繁 恒产绝少 家杼轴而户纂组 机户 出资 机工出力 相

5、依为命久矣 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此奏疏 A 决定重点扶持私营手工业 B 已认识到苏南人地关系日趋和缓 C 肯定私营手工业社会效益 D 官吏大多对私营手工业态度开明 11 19 世纪中期 中国产茶区出现不同程度的扩张 福建武夷山开荒栽茶 漫山遍野 愈种 愈多 杭州於潜 仰食于茶者十之七 湖南浏阳 以素所植麻 拔而植茶 这表明 A 国内需求扩大使茶叶生产增加 B 通商口岸附近的农业逐渐破产 3 C 出口数量增加扭转了贸易逆差 D 开埠通商加速农业生产商品化 12 1847 年 英国驻福州的领事估计福建每年对进口棉织品的消费 应在 200 万匹以上 但 是实际上通过海关在福州上岸的 只有几百匹 这一

6、现象表现出 A 政府禁绝外国棉布进入福州市场 B 远洋交通不便导致棉布进口受限 C 工业革命提高英国棉布的竞争力 D 自然经济对经济侵略的顽强抵制 13 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后仅 3 年 外国轮船公司就损失了 1300 万两白银 湖北官办织布局 开工后 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 10 万匹 这说明洋务企业 A 使中国走上了独立富强的道路 B 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C 激化了中国同外国列强的矛盾 D 取代了外商企业在中国的统治地位 14 据统计 1901 年至 1911 年间 全国新设的厂矿有 346 家 资本达 8 8348 亿 这一现象 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

7、制 B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C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D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15 从 1885 年到 1892 年 清政府财政收入中的田赋由 38 5 下降到 35 2 而厘金 国内贸 易征税 和关税收入则上 36 7 上升到 43 2 其中关税收入逐年上升 3 8 这表明 A 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B 当时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C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陷入困境 D 清政府放弃了抑商政策 16 图 2 所示是 1920 年的一则报纸广告 文中有 敬告全 国同胞乐用人人必需之国货 等字样 作为直接证据 它 可以用于研究 A 洋务运动兴起 B 实业救国思潮 C 工人阶级诞生 D

8、 局部抗战开展 17 1920 年 中国工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生产总值中 新式产业只占 7 84 这表明当时 中国 A 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已经形成 B 民族工业地区分布严重失衡 C 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日益加剧 D 传统经济形式仍占绝对优势 18 中国关税税中长期维持在值百抽五的水平 直到 1929 年南京国民政府实施差等税率 1933 年改为抽 5 到抽 80 的 14 级 这差等税率的实施 4 A 杜绝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B 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C 表明列强无力控制中国 D 激发了国人的爱国热情 19 据统计 国民党统治区的 3758 家工厂中 有 590 家在 1937 年就存在 有 316

9、8 家是 1938 1942 年创办的 这些工厂大多数设在四川 湖南 陕西 这表明 A 日本侵华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B 我国工业不合理布局得到了根本改变 C 中部和西部地区成为当时中国经济重心 D 抗战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工业布局的调整 20 表 1 为 1873 1947 年中国进口货物结构变动表 单位 年份 生产资料 消费资料 1873 8 8 91 9 1903 15 0 85 0 1920 28 5 71 5 1947 52 8 47 2 由此可见 近代中国 A 产业结构协调合理 B 已经实现了工业化 C 工业化程度不断加深 D 居民消费水平下降 21 我国 一五 计划期间 东北实际

10、建设项目投资总额占全国投资总额的五分之三 已建 成投产的重工业企业也多集中在东北 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是 A 便于接受苏联援助 B 美国形成对华包围封锁 C 利于支援抗美援朝 D 中日两国关系发生变化 22 你是英雄咱好汉 高炉旁边比比看 你能炼一吨 咱炼一吨半 天上繁星点点 地上 红光闪闪 王母惊呼玉帝打颤 感叹天上不如人间 材料中反映的运动 5 A 提高广大人民生产积极性 B 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 片面强调了公有化的程度 D 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23 表 2 为 20 世纪 50 年代新中国经济成分变化情况 这主要是因为 A 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开展 B 人民公社广泛建立

11、C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24 图 3 是 人民日报 刊发的公报 这次会议标志着 A 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B 左倾错误彻底肃清 C 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D 政治改革全面启动 25 20 世纪 70 年代末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号角最先从农村响起 它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 A 实现统一经营 适应国家工业化要求 B 改变土地所有制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C 实行包产到户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D 发展乡镇企业 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 26 下列对联中 反映我国20世纪 8 0年代农村社会状况的是 A 食堂巧煮千家饭 公社饱暖万人心 B 自主权打通富裕路 责任制架起幸福桥 C 万里河山归人民 五亿

12、群众庆新生 D 打开国门汇纳天下 融入世界复兴中华 27 1979 年 12 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比利时政府提供的贷款 从而打破了自 1969 年形成的不 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 这现象发生的背景是 A 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 B 经济突破了计划经济的束缚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 我国实行了对外开放的政策 28 1984年春天 福建省55位厂长和经理敢为天下先 联名发出 请给我们 松绑 的呼吁 信 轰动全国 厂长和经理们 呼吁 的背景是 成分 比例 年份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1952 年 19 1 1 5 0 7 71 8 6 9 1956

13、年 32 2 53 4 7 3 7 1 0 6 A 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 B 平均主义分配原则阻碍农业发展 C 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日益显露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29 1990 年 邓小平与几位中央领导同志谈话说 比如抓上海 就算一个大措施 上海是 我们的王牌 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 此后把上海搞起来的一个重要决策是 A 把上海列为沿海开放城市 B 开发开放浦东 C 开始推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 开辟经济开放区 30 据图 4 判断 该城市应为 A 福州 B 杭州 C 上海 D 厦门 31 维新变法时 康有为提出 剪辫易服 的主张被指责成 妖言惑众 但 1912 年以后 还留着辫子则

14、被取笑为封建余孽 满奴 这表明 A 辫子问题是革命的重要标志 B 民主共和观念日渐深入人心 C 政治变革推动社会习俗变化 D 封建陋习开始丧失社会土壤 32 近代的天津孟氏家庙 中式四合院布局 是以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为主的砖木结构建筑 但沿街立面采用了意大利风格的方壁柱 阳台也采用了西式的铁花栏杆 这体现了 A 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B 崇洋媚外的民众心理 C 中西合璧成为普遍风尚 D 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 33 竹枝词 京华咏俗 写道 衣裳时样年来瘦 渐仿洋装显细腰 这表明 A 西方服饰开始传入中国 B 民间服饰受到西方影响 C 新式服饰体现等级观念 D 洋装普遍取代传统服饰 34 1909 年

15、 大公报 上的一篇文章写道 第一是开眼界 可以当作游历 看看欧美各 国的风土人情 真如同身历其境 亲眼得见一样 此处评论的是 A 电话 B 电影 C 电视 D 广播 35 20 世纪 50 60 年代 中国 进入了一个看背影难辨男女的年代 有人戏称 十亿人民 一款衣 三种颜色盖大地 这种现象表明了 A 政治生活影响深刻 B 舒适体闲意识强烈 城市名片 五口通商口岸之一 经济特区之一 金砖国家峰会举办地 7 C 人民生活大大提高 D 审美情趣高度一致 36 票证是鲜活的历史 图 5 能反映出当时中国 A 社会上崇尚勤俭节约 B 食品结构合理调整 C 生活必需品供给充分 D 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37

16、 故都杂咏 中写道 啧啧沿街卖报声 成天奔走送新闻 秀才不出门前去 一样全球消息灵 这表明近代报纸 A 改变阅读方式 B 促进信息传播 C 宣传维新改良 D 丰富娱乐生活 38 鲁迅先生说 中国社会上的状态 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 自松油片以至电灯 自独轮车以至飞机 自标枪以至机关枪 都摩肩挨背的存在着 材料反映出中国近代 A 社会生活的多样性 B 物质文化的落后性 C 社会生活的先进性 D D 学习西方的渐进性 39 20 世纪 30 年代 某报刊评论道 上海近日以乘汽车为豪 每至礼拜日 必有许多少年 男女同乘一车 疾驰于南京路 静安寺路 福州路 这说明当时上海 A 汽车已经走进普通百姓家庭 B 交通全面实现现代化 C 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 D 奢侈风气最为盛行 40 2017 年 高铁 支付宝 共享单车和网购 被来自 一带一路 沿线 20 国青年评选为 中国的 新四大发明 这说明我国 A 改变了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B 科技创新提升经济发展影响力 C 背离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方向 D 中国经济已占据绝对优势地位 第 卷 非选择题 共 40 分 二二 非选择题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