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数学教案图案美青岛版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19594636 上传时间:2020-01-2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0.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上数学教案图案美青岛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五年级上数学教案图案美青岛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五年级上数学教案图案美青岛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五年级上数学教案图案美青岛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五年级上数学教案图案美青岛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上数学教案图案美青岛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上数学教案图案美青岛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二单 元 备 课课题: 图案美 对称,平移与旋转教学目标:来源:Zxxk.Com1、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学习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即周对称的定义)。2、用折纸等方法确定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给定图形的另一半,使其成为轴对称图形(稍复杂)。3、认识平面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连续平移2次或两次以上)或旋转900。重点: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或旋转90难点: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或旋转90教学方法:1、“操作、观察、思考”三位一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图形的对称、平移及旋转方式的理解。2、整合例题内容,从对比和比较中体会图形变换的特点。课时划分:轴对称图形 2课时平

2、移 1课时旋转 1课时我学会了 1课时我学会了 1课时第二单元 图案美信息窗1 对称教学内容:认识轴对称图形、画对称图形和对称轴。学习目标:1将学具盒中提供的学习材料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的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等目标较好的完成。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穿针引线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探究的需要。教具:多媒体学习过程:一、板书课题:过渡语:同学们,这节课一起来观察图形的对称美,对称。二、揭示目标: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有信心实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三、自学指导:过渡语:下面,请大家看书17页,我们请自学指导来引领我们达到目标。请看自学指导(投

3、影出示:师读)。认真看课本P17-19页的内容,看图看文字的内容,思考: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是什么?(5分钟后,比谁会做与例题相类似的题!)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四、先学:1、 看一看: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2、 做一做:过渡语:(4分钟后)师问:“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把手放下”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请看检测题要求:看谁画得又好又快!3、生独立做题,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五、后教:1、更正:师:做完的请举手?(全班都做完后),请大家一起观察堂上同学做的,如有不同答案,可以举手上

4、堂补充或发现堂上同学做的有错,也可以上台订正,订正时用不同颜色的粉笔。2、 讨论(议一议):过渡语:大家肯动脑,帮助更正,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看看到底哪种结果是对的,比谁最肯动脑筋,发言最积极。追问1:你认为这两个同学谁画的对?为什么?追问2:若对让学生说说画的方法?追问3:若错让学生说说错在哪?轴对称的性质: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轴对称的特征:沿对称轴对折,对应点、对应线段、对应角都重合。3、评议板书和正确率。4、同桌交换互改,还要改例题中的题,有误订正,统计正确率及时表扬。六、全课总结: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七、当堂训练(练一练)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

5、,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必做题:练习2、5题课后反思1在教学过程中,要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而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这样才能保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又提升到理性认识,再回归生活中去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之乐。信息窗2平 移l 教学内容:教材P22页的内容l 学习目标:来源:学*科*网Z*X*X*K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先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再沿竖直(或水平)方向平移。2、使学生通过实物操作

6、以及与同伴合作交流,逐步掌握平移要点,学会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进行分步骤的斜向平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l 教具:小黑板l 学习过程:一、板书课题:过渡语:同学们,这节课一起来观察图形的对称美,平移。二、揭示目标: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有信心实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三、自学指导、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第22的内容。(5分钟后,比谁做对与例题类似的题。)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四、先学:1、 看一看: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要求

7、:看谁画得又好又快!3、生独立做题,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五、后教:1、更正:师:做完的请举手?(全班都做完后),请大家一起观察堂上同学做的,如有不同答案,可以举手上堂补充或发现堂上同学做的有错,也可以上台订正,订正时用不同颜色的粉笔。2、 讨论(议一议):3、评议板书和正确率。4、同桌交换互改,还要改例题中的题,有误订正,统计正确率及时六、全课总结谈话: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对什么印象最深?从中你明白了什么?教师:通过平移可以创设出很多美丽的图案,用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欣赏几幅美丽的图案。课后反思数学学习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

8、,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与动机。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平移现象,使学生轻松进入这节课的学习中。让学生体会到平移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信息窗3旋转l 教学内容:教材P23页的内容l 学习目标:1、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初步体会图形旋转的中心、方向、和角度这三个基本要素。2、使学生通过实物操作以及与同伴合作交流,逐步学会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度,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l 学习过程:一、板书课题:过渡语

9、:同学们:你们玩过风车吗?风车的转动属于什么现象?(生:旋转),这节课咱们一起来学习旋转。二、揭示目标: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有信心实现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三、自学指导: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打开书翻到第5页,我们请自学指导来帮助咱们自学吧。请看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第23的内容,看图看文字并填空。5分钟后,比谁会做与例题相类似的题!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四、先学:1、看一看: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2、做一做:过渡语:(4分钟后)师问:“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把手放下”如全部放下讲述:下面老师就来检

10、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请看检测题要求:1、认真审题,细心做题。2、坐姿端正,仔细检查。3、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五、后教:1、更正:师:做完的请举手?(全班都做完后),请大家一起观察堂上同学做的,如有不同答案,可以举手上堂补充或发现堂上同学做的有错,也可以上来订正,订正时用黄色粉笔。2、讨论(议一议):过渡语:大家肯动脑,帮助更正,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看看到底哪种结果是对的,比谁最肯动脑筋,发言最积极。追问1:你认为这两个同学谁画的对?为什么?追问2:若对让学生说说画的方法?追问3:若错让学生说说错在哪?小结:(1)、旋转的三要素:点、方向

11、、角度。(2)、图形旋转的特征:图形旋转后,形状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只是位置变了。(3)、总结方法:图形旋转位置变,形状大小如从前,对应点线随图转,来源:学科网ZXXK对应角度永不变。来源:Z&xx&k.Com3、评议板书和正确率。4、同桌交换互改,还要改例题中的题,有误订正,统计正确率及时表扬。5、拓展练习:选择(1) 、下面的游戏属于旋转的是( )A 、踢毽子 B、玩碰碰车 C、荡秋千 D、捉迷藏来源:学科网ZXXK(2)、从3时15分到3时45分这段时间里,钟表的分针( )A、旋转了120度 B、旋转了180度 C、旋转了30度 D、旋转了360度(3)、下列现象中既有平移又有旋转的是(

12、 )A、正在工作中的电扇叶片 B、行驶中的汽车的车轮 C、扔出去的铅球 D、放飞的风筝六、全课总结: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七、当堂训练(练一练)过渡: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必做题:练习5、6题八、板书设计点: 旋转中心 方向:顺时针、逆时针角度巧计:图形旋转位置变,形状大小如从前,对应点线随图转,对应角度永不变。课后反思数学新课标中指出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图形的大小、形状、位置关系及变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因此在本节课中,我让学生充分动手,加强实践操作,增强学生对旋转变换的直观感受。在研究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方向时,让学生用手势表示两种不同的旋转方向;然后让学生用纸条以不同的中心进行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的旋转练习,明确旋转的关键要素;在教学在方格纸上把三角形旋转90时,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充分感知后再在纸上画出来。通过这样的设计,从直观到抽象,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