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lb2****090 文档编号:119557396 上传时间:2020-01-1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教版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教版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教版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教版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八年级语文一、基础(24分)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1)自古逢秋悲寂寥, 。(刘禹锡秋词)(2)使至塞上中以传神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的诗句是: , 。(3) ,云生结海楼。 ,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4) ,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郦道元三峡)(5)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 ! 。(苏轼浣溪沙)2、根据拼音写出句子括号处应填入的词语。(4分)(1)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xio shng n j( )。(2)日落确实很美不,色彩xun l( ),变化多端。(3)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

2、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wi mio wi xio( )。(4)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lng j( )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的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各个孤立据点内的敌人不得不被迫弃城逃窜。B、1996年“克隆羊”的诞生,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C、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而井然有序。D、在解放战争的战略决战阶段中,人民解放军以排山倒海之势窃取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A、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B、通过

3、初一、初二的锻炼,终于使适应了中学的学习。C、书架上放着语文课本、数学课本、英语课本和许多教材。D、赵州桥修建于大约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有一千多年了。5、请参照例子的句式,并按给出的开头完成句子仿写。(4分)例子:杏花开了,好像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1)小鸟唱着,好像 。(2)蜜蜂唱着,好像 。二、阅读(46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6-17题。(一)(10分)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

4、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

5、病终。后遂无问津者。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3分)A、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隐隐约约)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不管)C、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值得)D、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访求)7、请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渔人甚异之。(2分)(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2分)8、请写出一个最能体现作者寄托社会理想的句子。(请用文章的语句回答)(3分) (二)(9分)耳中人(蒲松龄)谭晋玄,邑诸生也。笃信导引之术,寒暑不辍。行之数月,若有所得。一日方趺坐,闻耳中小语如蝇,曰:“可以见矣。”开目即不复闻;合眸定息,又闻如故。谓是丹将成,窃喜。自是

6、每坐辄闻。因俟其再言,当应以觇之。一日又言。乃微应曰:“可以见矣。”俄觉耳中习习然似有物出。微睨之,小人长三寸许,貌狞恶,如夜叉状,旋转地上。心窃异之,姑凝神以观其变。忽有邻人假物,扣门而呼。小人闻之,意甚张皇,绕屋而转,如鼠失窟。谭觉神魂俱失,复不知小人何所之矣。遂得颠疾,号叫不休,医药半年,始渐愈。9、对下列句子中“之”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笃信导引之术,寒暑不辍。(的)B、微睨之,小人长三寸许,貌狞恶。(他)C、小人闻之,意甚张皇。(声音)D复不知小人何所之矣。(地方)10、文中“行之数月,若有所得”,谭晋玄最想得到的是 。(用文中的两个字来回答)(2分)11、谭晋玄

7、“心窃异之”的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4分) (三)(10分)大自然的语言节选(竺可桢)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

8、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

9、道理。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

10、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12、下列说法有误或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B、“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这句话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C、物候学这门科学包括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D、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13、下面对本文段语言特点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如

11、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充分体现了本文语言的生动性与准确性。B、“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可体现本文语言的准确性与科学性。C、“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可体现本文语言的形象性与准确性。D、“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充分体现了本文的形象

12、性与科学性。14、请根据文中内容分条写出研究物候学的意义。(4分)(四)(17分)背影(节选)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

13、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15、本文的作者是 。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散文,以 为线索,以车站送别为中心事件,重点叙写的是父亲爬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表现了深深的 与儿子怀念父亲的情感。(5分)16、请在句子中填上适当的词语,并说说原因。(6分)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17、请简单分析父亲语言的意思及其包含的情感。(6分)(1)“我走了,到那边来信!”(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