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营养状况测定与客观评价

上传人:ap****ve 文档编号:119557013 上传时间:2020-01-19 格式:PPT 页数:120 大小:2.3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营养状况测定与客观评价_第1页
第1页 / 共120页
人体营养状况测定与客观评价_第2页
第2页 / 共120页
人体营养状况测定与客观评价_第3页
第3页 / 共120页
人体营养状况测定与客观评价_第4页
第4页 / 共120页
人体营养状况测定与客观评价_第5页
第5页 / 共1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体营养状况测定与客观评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营养状况测定与客观评价(1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体营养状况测定与客观 评价 姓 名 杨 敏邮 箱ymin36 通讯方式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医学院26号信箱 营养与食品安全研究所 310058 研究方向 n 膳食营养因子与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防治 n 肥胖与代谢综合征人群的营养干预 n 健康教育及健康管理 n 保健食品的开发 联系我 世界首胖 墨西哥乌里韦 体重一度高达554公斤 2008年成功减肥260公斤 世界最瘦女人 176cm 43斤 2010年死于厌食症的法国名模 伊莎贝尔 卡罗 一个美国男孩安乐死全程纪实 2007美国普利策特写摄影奖 营养不良的高危人群 急性压力 acute stress 接受大手术 major surgery

2、的患者 创伤 trauma 的患者 如腹部钝伤 blunt abdominal trauma 烫伤 major burn 患者 慢性压力 chronic stress 恶性肿瘤的患者 尤其是在接受化学药物及放射线治疗的患者 肠胃障碍的患者 肾脏疾病的患者 不论有无接受透析 长期禁食超过七天以上者 以上情況可判定为营养不良的高危人群 需做仔细的评估 并给予适当的营养支 持 以降低病人因营养不良所引起的合并症及增进疾病康复的能力 无此情况的 病人 应根据具体情况定期复查 病史方面 严重的体重不足 理想体重80 以下 近期內无法解释的体重减轻 6个月内体重丧失 10 以上 糖尿病患者 酗酒者 体检方

3、面 Physical examination 持续性发烧者 有水肿 腹水 edema ascites 现象者 有消瘦 emaciation 恶病质 cachexia 表征者 有脂肪和维生素缺乏的临床症状者 营养不良高危人群的判定 n营养摄入不足 指不能满足5d以上的营养和食物需求 n体重减少 6个月内体重以外减少10 1个月内体重意外减少了2 25Kg n血清白蛋白水平小于3 5g dL 快速营养筛查标准 什么是营养评估 了解营养评估 营养调查 nutritional survey 是运用自然科学的 手段来全面了解以个体为基础的人群膳食摄取情况和 各种营养指标的水平 营养评估 nutritio

4、nal assessment 根据营养调查 的结果 客观地对其所发现的调查对象的营养问题提 出解决措施 营养评估的内容 了解营养评估 n膳食调查 n体格测量 n营养缺乏病的临床检查 n营养状况的实验室检测 营养调查的内容 膳食调查与评价 营养调查第一项 体格测量指标与评价 营养调查第二项 体格的大小和生长速度是营养状况的灵敏指标 对于正在生长发 育中的人体 营养不良会直接影响生长发育速度 而对于成年人 热量 蛋白质以及其他一些营养素的营养水平也会反映在体重的变 化上 因此 身体的各种物理测量指标能够灵敏地反映总体营养状 况 但值得注意的是 营养以外的因素也影响这些指标 因此在指 标选择 测量

5、分析解读和营养水平的判断方面都应十分谨慎 优点 简便易行 成本低廉 尤其适用于大规模的人群营养调 查 体格测量的意义 n身高 n胸围 n腰围 n上臂围 n人体成分 体格测量的常用指标及测量方法 n体重 n头围 n臀围 n皮褶厚度 不同年龄人群的常用体格测量指标 评价婴幼儿营养状况的指标 身 高 n虽受遗传影响 但适当的营养可改变身高 n标准身高 从后脚根至头顶之距离 n可提供标准身高下之理想体重 用于计算体质指 数 进而反映能量和蛋白质营养状况 n儿童可观察生长情况 反映较长时间营养状况 n2岁以下的儿童之身高测量 可平躺测量 但数 值高出直立测量 1 2cm 4 P56 59 61 1 测试

6、仪器 身高计 2 测试方法 1 被测人员应脱掉鞋帽和影响测量结果的发辫及头饰 上肢自然下垂 足 跟并拢 足尖分开60 足跟 骶骨部及两肩区与立柱相接触 躯干自然 挺直 头部正直 耳屏上缘与眼眶下缘呈水平位 2 测试人员站在受试者右侧 将水平压板轻轻沿立柱下滑 轻压于受试者 头顶 测试人员读数时双眼应与压板平面等高进行读数 以厘米为单位 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连续两次 两次误差不超过0 5 cm 注意事项 1 严格掌握 三点靠立柱 两点呈水平 的测量姿势要求 测量人员读数时 双眼要与压板平面等高 2 水平压板与头部接触时松劲要适度 头发蓬松者要压实 头顶的发辫 发 结要放开 饰物要取下 3 读数完

7、毕 立即将水平压板轻轻推向安全高度 以防伤人 成人测量身高的方法 表1 男子身高 cm 评价表 年龄段 岁 高 较高 中等较矮矮 18 25 179以上175 1 179 0168 1 175 0164 0 168 0 164以下 26 30 178以上 174 1 178 0 167 1 174 0 163 0 167 0163以下 31 40 177以上173 1 177 0 166 1 173 0 162 0 166 0162以下 41 50 176以上 172 1 176 0165 1 172 0 161 0 165 0161以下 51 60 175以上171 1 175 0164 1

8、 171 0 160 0 164 0160以下 表2 女子身高 cm 评价表 年龄段 岁 高 较高 中等较矮矮 18 25 167以上164 1 167 0157 1 164 0157 0 153 0153以下 26 30 166以上163 1 166 0 156 1 163 0156 0 152 0 152以下 31 40 166以上163 1 166 0156 1 163 0156 0 152 0152以下 41 50 165以上162 1 165 0155 1 162 0155 0 151 0151以下 51 60 165以上162 1 165 0155 1 162 0155 0 151

9、 0151以下 体 重 n身体水分 脂肪组织 瘦体组织和矿物质之总重量 n体重测量的意义 n测量时间 上午10点左右 4 P56 59 61 1 在生长发育阶段 体重是反映蛋白质和能量营 养状况的重要指标 2 成人体重的变化主要反映了能量的营养状况 3 能量过剩体重增加 4 能量长期不足则体重降低 时 间 中度体重减少 重度体重减少 1 周 1 2 2 1个月 5 5 3个月 7 5 7 5 6个月 10 10 按体重变化评价 体重变化 平时体重 现测体重 平时体重 100 体重减少是营养不良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但应结合内脏功能的测定指 标 当短期体重减少超过10 同时血浆白蛋白 3 0mg 时

10、 可判断病 人存在严重的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 各种各样的体重秤 注意事项 n体重测量时应注意被测人是否有水肿情况存在 或是否 为肌肉发达者 如有这些情况需加以说明 n测试前不应进行体育运动或重体力劳动 也不应饮水或 进食 n被测者称重时应脱去鞋帽和外衣 仅穿背心和短裤 n如果每日体重改变大于0 5KG 往往提示体内水分改变的 结果 而非真正的体重变化 n其它 如为电子人体称应放在水平结实的地面 长期不 用时应取出电池等 体格围度的测量 腰围 一 测量方法 n让被测者站直 双手自然下垂 n测量者在其肋下缘与髂前上嵴连线的中点做标记 站于其前或右 侧 用软尺通过该中点测量腰围 n要保持软尺在水平位置

11、 n在呼气末测量 读取数据并记录 精确到0 1cm 二 测量意义 n腰围测量对于成人超重和肥胖的判断尤为重要 特别是腹型肥胖 n是预测代谢综合征的有力指标 n即使对体重正常者 腰围增加也同样是患病风险升高的一个标志 三 注意事项 n被测者呼吸均匀 在平静呼吸时读数 n保证软尺水平 轻贴皮肤 不过用力挤压或远离皮肤 臀围 一 测量方法 n被测者自然站立 臀部放松 平视前方 n两名测量者配合 测量者甲将软尺置于臀部向后最突出部位 以 水平围绕一周测量 n测量者乙充分协助 观察软尺围绕臀部的水平面是否与身体垂直 n记录读数 刻度需读至到0 1cm 二 测量意义 n臀围反映髋部骨骼和肌肉的发育情况 n

12、与腰围一起可以很好地评价和判断腹型肥胖 n腰臀围比值是间接反映腹型肥胖的最好指标 n腰臀围比值越大 腹型肥胖程度越高 三 注意事项 n同前 皮褶厚度 是衡量皮下脂肪厚度的指标 皮下脂肪含量约占全身 脂肪总量的50 故可间接评价人体肥胖与否 n根据皮褶厚度推算人体密度 D D c m log皮褶厚度值 c m是系数 3 P78 表2 5 n根据人体密度推算人体脂肪百分比含量公式 BF 4 95 D 4 50 100 n肱三头肌 肩胛下角 腹部 髂前上棘 n其中前3个部位最重要 分别代表个体肢体 躯干 腰腹等部分 的皮下脂肪堆积情况 对判断肥胖和营养不良有重要价值 皮褶厚度计的使用 皮褶厚度计各部

13、名称 把柄 上臂 下臂 接点 刻度盘 调整零位圈 压力调节旋纽 1 校正皮褶厚度计 调零 转动圆盘将指针对准刻度表上的 0 位 校正压力 将皮褶厚度计两个接点间的压力调到 国际规定的10g cm2的范围内 2 测试部位 上臂部 肩胛部和腹部 n上臂部测量点 右上臂肩峰后面与鹰嘴连线中点上方约2 厘米处 沿长轴方向纵向捏提皮褶 n肩胛部测量点 右肩胛骨下角下方l厘米处 与脊柱成 45 方向捏提皮褶 n腹部测量点 脐水平线与右锁骨中线交界处 脐右方2厘 米处 沿躯干长轴方向纵向捏提皮褶 3 测试方法 n校正仪器 按说明书进行 n受试者自然站立 充分裸露被测部位 描述测量部位 n测试人员用左手拇指和

14、食指将被测部位皮肤和皮下组织捏紧提起 确 认无肌肉附着 食指和中指要保持适当的距离 然后将张开的皮褶厚 度计距离手指捏起的部位1厘米处钳入 右手指将皮褶厚度计的把柄 松开 读出指针的数值并记录 n共测量3次 取平均值或两次相同的值 记录以毫米为单位 精确到 小数点后1位 次间所测数值误差 5 皮褶厚度的评价 用肩胛下皮褶厚度与三头肌皮褶厚度之和判断营养状况 男性 10mm 瘦 女性 20mm 瘦 10 40mm 中等 20 50mm 中等 40mm 肥胖 50mm 肥胖 上臂围和上臂肌围 一 上臂围 AC 测量方法 n受试者自然站立 肌肉不要紧张 体重平均落在两腿上 n被测者充分裸露左上肢 手

15、臂自然下垂 两眼平视前方 n测试人员站在被测者身后 找到肩峰 尺骨鹰嘴 肘部骨性突起 部位 用软尺测量并用油笔标记出左臂后面从肩峰到尺骨鹰嘴连线 中点处 n用软尺起始端下缘压在标记的肩峰与尺骨鹰嘴连线中点 水平围绕 一周 测量并读取周长 二 上臂肌围 AMC nAMC可间接反映体内蛋白质贮存水平 与血清白蛋白水平相关 nAMC AC 3 14 三头肌处皮褶厚度 cm 常用儿童体格测量指标 1 身高 立位时从颅顶点到地面的垂直高度 2 体重 人体各部分的重量之和 3 头围 经眉弓上方突出部 绕经枕后结节一周的长度 4 胸围 从两乳头线到后面两肩胛骨下角下缘绕胸一周的长度 5 坐高 从臀部到颅顶的

16、高度 6 上臂围 沿上臂中点水平绕一周的长度 7 皮褶厚度 人体表皮和皮下脂肪的总厚度 常见测量部位是 三头肌部 肩胛下部和腹部 婴儿的体重测量 婴儿身高测量装置 婴儿标准量床的使用和身长的测量 现代婴儿测量装置 n 准备 应选择平坦的地方放置 围板刻度尺应面向光源 便于读数 仔 细度查两端头板有无松动现象 围板刻度0点是否与头板的头顶面重合 并以钢尺检查围板上的刻度是否准确 一般为10 0cm 误差不得大于 0 1cm n 测量 婴幼儿脱去帽 鞋 袜 穿单衣仰卧于标准量床底板中线上 由助 手将婴幼儿头扶正 头顶接触头板 测量者位于婴幼儿右侧 左手握住 其双膝 使腿伸直 右手移动足板使其接触婴幼儿双侧足跟 读取围板 上的刻度渎数即为婴幼儿的身长 以cm为记录单位 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注 身长测量过程中应确保婴幼儿头顶至足跟呈 条直线 同时要防止 婴幼儿出现身体扭动等现象 标准量床 一 测量方法 1 仪器 一般有杠杆式体重计 2 体重计放在平坦的地面或平台上 调整零点 3 被测者自然站立在秤台中央 4 测量者添加砝码至刻度尺平衡并读数 5 记录员复读后记录 测量误差不超过0 1kg 二 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