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 医疗健康技术发展趋势

上传人:万**** 文档编号:119549283 上传时间:2020-01-1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5G 医疗健康技术发展趋势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5G 医疗健康技术发展趋势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5G 医疗健康技术发展趋势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5G 医疗健康技术发展趋势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5G 医疗健康技术发展趋势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5G 医疗健康技术发展趋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G 医疗健康技术发展趋势(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5G 医疗健康技术发展趋势(一) 终端层:智能化医疗器械及终端设备加速普及应用。对于医疗中查房手持终端 PAD,远程会诊视频会议终端、视频采集终端、可穿戴设备等智能终端等可以通过集成 5G 通用模组的方式, 使得医疗终端具备连接 5G 网络的能力。借助 5G 移动通信技术,将院内的检验、检查设备以及移动医护工作站进行一体化集成,实现移动化无线进行检验检查,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实时、连续和长时间的监测,并将获取的生命体征数据和危急报警信息以 5G 通信方式传送给医护人员,使医护人员实时获悉患者当前状态,做出及时的病情判断和处理。传统医疗设备设计复杂精密,例如大型医疗器械、医疗机器人等设备。对于此类

2、医疗终端设备,难以通过设备改造直接集成 5G 通用模组,可通过网口连接医疗 DTU 或者通过 USB Dongle 连接 5G 网络。基于 5G 网络切片技术,为传输流量承压的医疗检测和护理设备开设专网支撑,保障传输稳定顺畅,由此可以远程使用大量的医疗传感器终端和视频相关设备,做到实时感知、测量、捕获和传递患者信息,实现全方位感知病人,并且智能医疗终端打破时间、空间限制, 实现对病情信息的连续和准确监测,为远程监护的广泛复制推广打开技术瓶颈。(二) 网络层:5G 三大应用场景适配无线医疗健康场景需求。5G 具备高速率、低时延、大连接三大特性,分别对应三大应用场景:eMBB(enhanced M

3、obile Broadband)、uRLLC(Ultra-Reliable and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s)和 mMTC (massive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s)三大场景。eMBB 即增强移动宽带,具备超大带宽和超高速率,用于连续广域覆盖和热点高容量场景。广覆盖场景下实现用户体验速率 100 Mbps、移动性 500 Km/h;热点高容量场景下用户体验速率 1Gbps、小区峰值速率 20 Gbps、流量密度 10 Tbps/km2,可面向云游戏、4k/8k 超高清视频、AR/VR 等应用业务。eMBB 是 5G 发展初期的核心应用

4、场景。uRLLC 即高可靠低时延,支持单向空口时延最低 1ms 级别、高速移动场景下可靠性 99.999%的连接。主要面向车联网、工业控制、智能电网等应用场景,更安全、更可靠。mMTC 即低功耗大连接,支持连接数密度 106 万/km2 ,终端具备更低功耗、更低成本,真正实现万物互联。现有无线医疗业务较为全面的覆盖了 5G 的三大应用场景。其中如 eMBB 场景应用主要有 5G 急救车,给急救车提供广域连续覆盖, 实现患者“上车即入院”的愿景,通过 5G 网络高清视频回传现场的情况,同时将病患体征以及病情等大量生命信息实时回传到后台指挥中心;还可以完成病患以及老人的可穿戴设备数据收集,实现对用

5、户的体征数据做 7*24 小时的实时检测。uRLLC 场景主要应用在院内的无线监护,远程检测应用,远程手术等低时延应用场景。其中无线监护通过统一收集大量病患者的生命体征信息,并在后台进行统一的监控管理,大大提升了现有的 ICU 病房的医护人员的效率。远程 B 超,远程手术之类对于检测技术有较高要求,需要实时力反馈,消除现有远程检测的医生和患者之间的物理距离,实现千里之外的实时检测及手术。mMTC 场景主要集中在院内,现有的医院有上千种医疗器械设备,对于医疗设备的管理监控有迫切需求,未来通过 5G 的统一接入方式,可实现现有的医疗器械的统一管理,同时实现所有的设备数据联网。虽然 5G 带宽速率时

6、延能满足现有医疗行业的应用场景需求,但是医疗行业需要的是一张 5G 医疗专网,对 5G 要求远远不仅限于带宽,速率和时延,实际的应用部署中,仍需要考虑如下的几点:1、运营商公网频谱局域专用,可提供虚拟专网和物理专网两种方案,虚拟专网其实就是医疗行业和公众用户共享现有运营商的频谱资源,物理专网则是提供专用的频点给医院建设 5G 网络;2、等级化隔离,现有的医院对于医疗数据安全性有迫切需求,因此完成 5G 网络建设要充分考虑医疗行业的数据安全隔离性诉求,现阶段医院对于医疗数据出医院较为敏感,因此希望数据直接保留在本地院内;3、定制化服务, 现阶段医院内部的业务存在大量的上行大带宽业务,如远程超声,

7、远程 B 超,以及大量 IoT 设备上传病患者生命体征数据信息,基于现有运营商的网络无法满足现有的上行大带宽,因此需要定制化的灵活帧结构,差异化无线服务满足垂直行业的需求,同时开发丰富的基站站型来满足医院内的各种场景部署;4、网络要具备智慧化运营能力, 满足现有医院内的设备可管理,业务可控制,业务可视化,故障易排查等能力;(三) 平台层:云计算、MEC、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推动医疗信息化及远程医疗平台改造升级。未来智慧医疗受益于 5G 高速率、低时延的特性及大数据分析的平台能力等,让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及时便利的智慧医疗服务,提升现有医疗手段性能。并充分利用 5G 的 MEC 能力,满足

8、人们对未来医疗的新需求,如实时计算且低时延的医疗边缘云服务、移动急救车、AI 辅助诊疗、虚拟现实教学、影像设备赋能等高价值应用场景。同时,鉴于移动医疗发展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在业务应用方面,新技术、新能力要支持各类疾病的建模预测;要实现医学造影的病灶识别和分类;基于移动终端和可穿戴等设备,能够满足居民日常健康管理和慢病康复治疗的需要,支撑居民开展自我健康管理;支持基于 AI 的智能分诊,诊断辅助和电子病历书写等功能;支持基于传感网络的物联网应用架构; 支持各类医疗终端设备的数据采集和利用; 支持MapReduce、Spark、Tez 等大数据分布式计算框架,其中区块链技术作为底层数据,可以对底层

9、数据进行加密,实现了医疗病患隐私数据的安全可靠传输。具备多种算法库,具备大数据存储访问及分布式计算任务调度等功能,因此大量的业务在临床医学中开始探索和实践,为患者提供以数字化为特征的、智能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诊疗服务, 涉及预防、诊断、治疗和护理整个健康管理的全过程。(四) 应用层:5G 医疗应用潜力无限,智能化和个性化是两大发展方向。2008 年底,IBM 首次提出“智慧医院”概念,涉及到医疗信息互联、共享协作、临床创新、诊断科学等领域。通过移动通信、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建立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疗信息化平台,将患者、医护人员、医疗设备和医疗机构等连接起

10、来,实现在诊断、治疗、康复、支付、卫生管理等各环节的高度信息化、个性化和智能化,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移动医疗服务。移动医疗在国家政策、社会经济、行业需求多个层面的推动下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移动医疗发展可以解决居民看病难、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城镇化的快速持续推进加剧了城乡医疗水平的不均衡,国务院在2009 年开始先后发布了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等医改政策,要求实现医院间、区域间的信息互联互通,电子健康档案统一数据标准,真正实现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进行分级、分层诊疗,移动医疗、互联网+智慧医疗将

11、成为医疗服务发展的新契机。社会现状对医疗卫生服务提出新需求。“百姓看病难”牵动着医疗服务的神经,与此同时,医院面临就诊压力大,加上老龄化社会加剧 和慢性病健康管理等问题,使得当下医院迫切寻找需要转变运营方式。根据“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中国 2020 年实现每千人口医生数 2.5 人,2030 年实现每千人口护士数 4.7 人,相比 2015 年已有较 大提升,但从规划指标数值看,仍低于当前经合组织国家的平均数。因此,医疗机构也在不断探索,从移动医疗等新技术手段将服务延伸, 从治疗者向健康管理者转变的方式。技术进步实现医院智慧化建设。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 智能、传感技术的发展使

12、得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能力呈现数量级的增长, 众多辅助决策、辅助医疗手段成为可能。而移动通信技术促进医院联 合医疗保险、社会服务等部门,在诊前、诊中、诊后各个环节,对患 者就医及医院服务流程进行简化,也使得医疗信息在患者、医疗设备、医院信息系统和医护人员间流动共享,让医护人员可以随时随地获取 医疗信息,实现医疗业务移动办公,极大地提高了医疗工作效率。经济拉动民众对更便捷和更高效的医疗服务需求。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对高质量医疗服务需求持续上升。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在 2017 年达到了 25974 元人民币,较 2016 年增长 9%。其中,医疗保健占总支出比例达 7.9%, 较 2016 年增长 11%,人们对于健康的需求从过去“以治疗为主”逐渐转化为“以预防为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节能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