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语文《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练习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Alo****18 文档编号:119547897 上传时间:2020-01-1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语文《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练习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七年级下语文《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练习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七年级下语文《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练习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语文《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练习试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语文《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练习试卷含答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下语文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练习试卷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目。他正向古代典籍_(钻研研究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_(衰弱衰微衰败)的民族开一剂_(救良拯救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ku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l尽心血。杜甫晚年,sh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xi及此。(1)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地壳() 弥高() 锲而不舍

2、()兀兀穷年() 凌乱() 目不ku()园sh()懒 无xi()及此 l()尽心血(2)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在文中横线上。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运用有误的一项是()A“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由“长征二号”火箭发射升空,气冲斗牛,直上云霄。B敬爱的魏老师几十年如一日,耕耘在三尺讲台上,兀兀穷年,沥尽心血,在教学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C这里虽然只有一河之隔,但两岸的气候条件却迥乎不同。D当竺可桢之子、88岁高龄的竺安先生向浙大捐赠56册竺可桢日记手稿时,现场嘉宾肃然起敬,报以长时间热烈的掌声。3下面一段话的三个句子均有语病,请依次写出你的修改意见。诗人臧克家的家乡是山东诸城人,他是诗人闻一多先生的

3、高徒,被誉为“农民诗人”。他自幼受家庭影响,良好的打下了古典诗文基础。他的经典之作难民老马等诗篇,以凝练的语言描写了旧中国农民忍辱负重。第句:_第句:_第句:_4对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2)(闻先生)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3)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4)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A引用反复拟人排比B对比 反复 比喻 对偶C对比 引用 拟人 比喻D引用 引用 比喻 排比5.文学常识填空。(1)本文的作者_,被誉为“农民诗人”。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首_成名。(2)闻

4、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有诗集_,学术著作_等。课内精读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

5、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

6、“言”和“行”。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6选文第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_。选文第段的两句话再次点题,照应题目中的_和_。7选文中有关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事例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概括。_8说说你对下列句子的理解。(1)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_(2)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_ _9闻一多先生说过“我是做了再说”“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但他又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这前后的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_10“他,是口的巨人。他,

7、是行的高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_课外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修髯飘飘汪曾祺很多人都知道闻一多先生是留胡子的。报刊上发表他的照片,大都有胡子。那张流传很广的木刻像,闻先生口噙烟斗,目光炯炯,而又深沉,是很传神的。这张木刻像上,闻先生是有胡子的,但是闻先生原来并未留胡子,他的胡子是抗战那一天留起来的。当时发誓:抗战不胜,誓不剃须。闻先生原来并不热衷于政治。他潜心治学,用心甚笃。他的治学,考证精严,而又极富想象。他是个诗人、学者,一个艺术家。他的讲课很有号召力,许多工学院的学生会步行穿过全城,来听闻先生的讲课。他很会讲课,能把本来很枯燥的内容,讲得层次分明,文辞生动,引人入胜。他讲话很有节奏,

8、顿挫铿锵,有“穿透力”,如同一流的演员。好几篇文章说过,闻先生讲楚辞,第一句话是“痛饮酒,熟读离骚,可以为名士”,是这样的。我上闻先生的楚辞课,他就是这样开头的。他讲唐诗,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放在一起讲。我记得他讲李贺的诗,同时讲法国的点彩派,这样东西方比较的研究方法,当时运用的人还很少。他讲古代神话,在黑板上钉满了他亲自用墨笔临摹的大幅伏羲、女娲的石刻画像(这本身是珍贵的艺术品)。大教室里各系学生坐得满满的,鸦雀无声。听这样的课,真是超高级的艺术享受。闻先生的个性很强,处处可以看出。他用的笔记本是特制的,毛边纸,红格,宽一尺,高一尺有半,是离京时带出来的。他上课就带了这样的笔记,外面用一

9、块蓝布包着。闻先生写笔记用的是正楷,一笔不苟,字兼欧柳,字体稍长。他爱用秃笔。用的笔都是从别人笔筒中搜来的废笔。秃笔写蝇头小字,字字都像刻出来的,真是见功夫。他原是学画的。他和几位教授带领一群学生从北京步行到长沙,一路上画了许多铅笔速写(多半是风景)。他的铅笔速写另具一格,他以中国的书法入铅笔画,笔触肯定,有金石味。他治印,朱白布置很讲究,奏刀有力。闻先生的胡子不是络腮胡子,只下巴下长髯一绺,但上髭浓黑,衬出他的轮廓分明,稍稍扁阔的嘴巴,显得潇洒而又坚毅。闻先生以前整天钻在图书馆楼上,同事曾戏称为“何妨一下楼主人”。后来,闻先生走下“楼”来,拍案而起,献身民主运动,原因很多,我只想说,这和他的

10、刚强的个性是很有关系的。一是一,二是二,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心口如一,义无反顾。他的人格,是一首诗。能为闻先生塑像的理想人物,是罗丹。可惜罗丹早就死了。在西南联大旧址,现在的西南师范学院的校园中有闻先生的全身石像,长髯飘飘,很有神采。闻先生遇难时,已经剃了胡子,那时抗战已经胜利。我建议在闻先生牺牲的西仓坡另立一个胸像,最好是铜像。这个胸像可以没有胡子。(有改动)11本文以“修髯飘飘”为题,有何妙处?(3分)_12本文和课文都写到了闻一多先生“潜心治学”,请分别摘录一句表现他“潜心治学”的语句。(4分)本文:_课文:_ 13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6分)(1)大教室里各系学生坐得满满的,鸦雀无声。_ _ _(2)闻先生的胡子不是络腮胡子,只下巴下长髯一绺,但上髭浓黑,衬出他的轮廓分明,稍稍扁阔的嘴巴,显得潇洒而又坚毅。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