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3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9546371 上传时间:2020-01-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44.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政治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3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政治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3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政治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3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中政治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3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中政治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3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政治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3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政治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3新人教版必修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本框上承第六课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下启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该框共三目,介绍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三大表现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以及中华文化两个基本特征的一个重要原因,即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二、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一些零碎的、感性的认识,缺乏较为系统和理性的认识。对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这一课标要求还有一定的难度。三、教学方法教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引导启发教学法学法:阅读、合作探究四、教学目标(1)知

2、识与技能知道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识记并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及其原因;理解中华文化的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位置、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通过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理解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通过展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通过读、看、说、写、合作探究等活动,让学生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形成观点,加深认识,提升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树立再创中华文化新辉煌的责任意识和维护民族团结的坚定信念。五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中华文化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难点: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六、教学过程【环节1】导入多媒体展示: 某老外来华留学4年,主攻汉语,时临毕业,参加中文晋级考试:请写出下面两句话的区别在哪里?1 冬天:能穿多少穿多少;夏天:能穿多少穿多少。 2 剩女产生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谁都看不上,二是谁都看不上。3 女孩给男朋友打电话:“如果你到了,我还没到,你就等着吧;如果我到了,你还没到,你就等着吧。”4 单身的原因:原来是喜欢一个人,现在是喜欢一个人。老外泪流满面,交白卷,回国了。教师:同学们,你能替这个老外回答这些问题吗?你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什么特征?学生活动:思考、交流、回答教师:我们从

4、这个故事中能感受的不仅仅是汉语的深奥,还有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轻松的气氛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为学习新课渲染气氛,奠定基础。)【环节2】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设问:中华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具有独特性的文化(现象),如果,让大家推荐一种,你会推荐哪种文化?学生活动:思考、回答(预计学生会回答茶文化、瓷器文化、汉字书法文化等)。教师:大家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这些的确能从不同方面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那现在我们来看看,教材给我们选取的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两方面的内容是怎样体现中华文化独特性的。多媒体

5、展示:3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绝望(法国诗人克洛岱)呼唤!呼唤!乞求!乞求!等待!等待!梦!梦!梦!哭!哭!哭!痛苦!痛苦!我的心充满痛苦!仍然!仍然!永远!永远!永远!心!心!存在!存在!死!死!死!死!教师:同学们,看了以上同样写“愁”的两首诗(词),你有怎样的感受?学生活动:阅读、思考、回答教师:文学艺术对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与

6、其他民族的文学艺术相比较,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内涵更丰富、风格更鲜明、历史更悠久,因此,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下面我们再来看我国古代科技的独特之处。多媒体展示:教师:从上表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活动:思考、回答教师: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为什么能能有如此大的影响,它有怎样的特点呢?我们以都江堰工程为例来寻找答案。多媒体展示:都江堰示意图教师:你知道都江堰工程的神奇之处有哪些吗?学生活动:回忆、交流、回答教师:都江堰以其历史跨度大、工程规模大、科技含量大、灌溉范围大、社会效益大的特点享誉中外,它担负着农田灌溉、防洪、养殖、旅游、环保等功能。从这个工程我

7、们可以领略到我国古代科技的显著特点整体性和实用性。以此为代表的中国科技成就,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具体的实例,让学生自己领会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第一个表现中华文化具有独特性。)过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还表现在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即区域性)。【环节3】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多媒体播放视频:滇黔文化和吴越文化设问:看完视频,你能说出滇黔文化和吴越文化的差异吗?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思考、回答过渡:我国地域辽阔,在这片土地上除了滇黔文化和吴越文化外,还有不少典型的区域文化。下面,请大家四人一组,尝试在中国的地图上写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文化名称。学生活动:思考、合作、

8、探究教师:点评各小组在合作探究中的表现,表扬表现突出、合作探究效果好的小组,并投影他们的合作探究结果。(附某小组探究结果)设问:既然文化具有区域性,那么文化具有区域性的原因是什么?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如何?请大家阅读教材回答。学生活动:阅读、思考并回答。教师:受地理、历史、发展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在长期的发展中,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自己的特色。(设计意图:改变传统教学中把结论直接给学生的灌输式教学,通过观看视频、探究活动,实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培养学生合作、分享、参与的意识。)过渡:其实,从刚才我们呈现的这个合作探究的结果来看,我们也

9、会发现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例如,滇黔文化,除了区域性特征外,还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环节4】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多媒体展示:少数民族创造的石窟雕刻艺术、语言文字等 少数民族舞蹈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学生活动:欣赏、体会民族文化的特点。教师:从以上图片中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大地上文化的多样性,这就为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56个民族的文化交流、融合和发展创造了条件。设问:哪个同学能给大家列举日常生活中可以体现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融合的例子。学生活动:思考、回答教师: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自己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

10、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这就是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活动,感悟民族文化的融合体现在衣食住用行以及科学技术等诸多方面,理解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从知识上深化,从思想上升华。)过渡:中华文化既源远流长,又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主要见证是汉字和史书典籍,博大精深的主要表现是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中华文化之所以呈现出这两大基本特征,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环节5】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设

11、问:结合历史,你能说说中华民族善于学习其他民族文化的典型例子吗?学生活动:思考、回答(预计会回答唐朝时时期以及近代以来我国对国外思想文化的学习)教师:点评,并指出,这种善于学习,善于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做法其实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品质之一,即包容性。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回答:多媒体展示:1包容性的含义?2包容性有何作用?学生活动:阅读、回答。教师:点评(设计意图:通过设问,做好知识铺垫,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包容性的含义及其作用)【环节6】小结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文学艺术和我国的古代科技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祖国辽阔的疆域、众多的民族为中华

12、文化的发展繁荣创造了条件,而中华民族特有的包容性才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深层次原因。在实现文化强国这一中国梦的过程中,让我们以开放的姿态,海纳百川,积极吸收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七、板书设计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原因包容性表现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含义作用八、课后反思:本课从整体内容上看,难度不大,因此,我在设计时注意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注重了内容的呈现方式,选取了一些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素材,设置了一些有梯度并且高二学生 “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问题。从上课的反应来看,学生保持了较好的注意力,在读、看、听、写、说的过程中,提高了思维能力,较好地达成了三维目标。 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仅要从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角度出发,还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如何呈现知识,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对待生成性问题,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 7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