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2020届高三上期期末考试语文阅卷分析报告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19533292 上传时间:2020-01-18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20.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潍坊市2020届高三上期期末考试语文阅卷分析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山东省潍坊市2020届高三上期期末考试语文阅卷分析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山东省潍坊市2020届高三上期期末考试语文阅卷分析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山东省潍坊市2020届高三上期期末考试语文阅卷分析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山东省潍坊市2020届高三上期期末考试语文阅卷分析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潍坊市2020届高三上期期末考试语文阅卷分析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潍坊市2020届高三上期期末考试语文阅卷分析报告(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潍坊市高三语文阅卷分析报告 第4题阅卷分析1、 原题再现:4.为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你认为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地域认同分别和国家认同应该具有什么关系?请结合三则材料加以说明。(4分)2、 答案呈现:民族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和前提;文化认同是纽带,能固化中华民族不同 地域的一体化观念,从而强化国家认同;地域认同从属于国家认同;国家认同是目 的,同时又是其他三种认同的有力保障。()共4分,每点1分)三、评分细则:民族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和前提;文化认同是纽带,能固化中华民族不同地域的一体化观念,从而强化国家认同;地域认同从属于国家认同;国家认同是目的,同时

2、又是其他三种认同的有力保障。(共4分,每点1分)答案变通:“文化认同是纽带”,也可以答“文化认同是中介”;“地域认同从属于国家认同”,其中的“从属于”可以换成“服务于”“归属于”,或“有归属感”。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以酌情赋分。四、存在问题:1. 审题能力欠缺题干要求“为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你认为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地域认同分别和国家认同应该具有什么关系?很多同学未关注“为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这一要求,只分析三种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分析出“民族认同先于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弱于国家认同”“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有交叠部分”“地域认同与国家认同有交叠部分”等不符合“为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要求的答

3、案。也有同学未关注“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地域认同分别和国家认同”的关系,分析了前三种认同之间的关系。2. 缺乏答题思路 “你认为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地域认同分别和国家认同应该具有什么关系?”从题干分析,可以有四个答题角度,分别以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地域认同、国家认同作为陈述对象,但很少有学生回答国家认同这个角度,“国家认同是目的,同时又是其他三种认同的有力保障”这一点几乎0分。这位同学答案不分条,只分析了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其他三个角度没有分析。 这两位同学的陈述角度全是国家认同。3缺乏根据分值答题的意识 本题4分,应该考虑四个角度,多数学生只回答三个角度。4. 缺乏对材料的整体理解 多

4、数学生能从原文中摘抄原句,但不能深入理解四种认同的关系。5. 答非所问 回答内容不是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地域认同分别和国家认同的关系。五、教学建议:1强化审题训练;2进行答题思路训练;3进行答题规范化训练,例如分条答题、根据赋分考虑分几条、每条简练概括等;4. 提高阅读能力,深入理解把握文本内容,对文本既有宏观把握又有微观理解。第5题阅卷分析一、原题再现:5.香港地区严重暴乱已持续多日,很重要的原因是不少香港青年在“一中”的认同上并不强,请结合材料,试分析该怎样加强其国家认同。(6分)二、答案呈现:(1)通过多种方式,强化其文化认同,民族认同,提升公民归属感;(2)通过开展各种交流活动,加深香

5、港市民对大陆近距离深层次了解;(3)推进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建设步伐,提 升民族自豪感;(4)坚持“一国两制”,清除殖民思想,严厉打击“港独”势力 (共6分,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得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赋分)三、评分细则:答案及评分要点:通过多种方式,强化其文化认同,民族认同,提升公民归属感(本点是综合三则材料理清几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强化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加强国家认同)通过开展各种交流活动,加深香港市民对大陆近距离深层次了解;(本点通过材料一推断得出,指向强化文化认同方面,但注意此处要谈具体做法且是谈香港而非台湾)推进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建设步伐,提 升民族自豪感;(本点通过材料二得出,指

6、向经济建设方面,注意此处要谈具体做法)坚持“一国两制”,清除殖民思想,严厉打击“港独”势力。(本点通过材料二、三得出,指向政治建设方面,注意此处要谈具体做法)以上四条,每条2分,任答3条即可。四、学生得分情况: 大部分学生得分在34分满分答案:五、问题分析:1.审题不清,未关注到“怎样”二字,泛泛而谈,表达不精准。2.机械性从原文摘抄句子,缺乏思考,导致多条指向同一角度。3.审题不清,混淆香港、台湾,滥用“两岸”一词,概念不清。 4.部分学生仍然不分条作答,或者分条意识不强;书写潦草,乱勾乱画。 六、教学建议:1.在复习过程中,在强化建模、规范作答的基础上,要坚持问题导向,细化深入指导,加强审

7、题训练。2.引导学生注重对文本内容的分析,现代文阅读I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理清材料之间、段落之间、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建议采用思维导图形式分析文本。3.指导学生答题时要于文有据,不可天马行空。4.关注答题语言表达的精准性,这一点与审题密切相关,研究历年高考真题的答题语言会大有收获。5.答题时要理清思路,分条列述,注意卷面书写。第8题阅卷分析一、原题再现:8.纵观全文,如何理解“高贵的清贫”?二、答案呈现:“清贫”指生活清寒贫苦,“高贵”指精神富有(1分);而“高贵的清贫”则指以方志敏为代表的革命家为天下苍生的幸福、为建设未来美好中国(1分)而舍弃富裕生活、拒绝名利的诱惑(1分),坚守贫困,清白节俭

8、。三、评分细则:1、“清贫”指生活清寒贫苦,“高贵”指精神富有(1分)没有作为采分点:一是学生解释出现了偏差甚至错误,大多数学生认为“精神高贵的清贫才是高贵的清贫”;二是后面的解释呈现了前面的具体意义。2、具体采分点:只要学生答出“放弃优越、殷实、富有或阔绰的生活”意思,得1分,“为人民谋幸福”为了他人(更多人)不再贫穷”为了美好的中国”意思,得1分,“拒绝高官厚禄”“拒绝金钱诱惑”意思,得1分,“坚守贫困”“清白节俭”“厉行节俭”“清白生活”“节俭朴素”意思,得1分。四、答题情况:(4分)(3分)(2分)(1分)(0分)五、教学建议:1、加强阅读训练,文本内容、文章主题是答题依据的两大原则。

9、2、学生的筛选信息、概括语言的表达能力仍然是难点和重点。3、常见字词却出现错别字,如“厉行节俭”的“厉”写成“历”,“俭”写成“检”等。4、书写潦草,不工整、不清晰情况依然严重。第9题阅卷分析一、原题再现:9.为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方志敏,作者运用了哪些资源和手段?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二、答案呈现:实地探访。探访故居,听取介绍,对方志敏有了初步感受。解读资料。通过照片和苏区资料,认识到了方志敏是一个贵族式的革命英雄。重温作品。重读清贫,对方志敏清正廉洁的精神品质有了深刻的认识。联想英雄。以亚瑟类比,体悟到了方志敏一心为民的赤子情怀。三、试题分析:新课程标准中对文学作品的质量描述2“喜

10、欢欣赏文学作品,能整体感受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能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作出自己的评价。” 本题应该是要求考生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作出自己的评价”。从题干可以看出,本题是要求从“作者”的角度,分析“作者”如何一步步认识和理解方志敏的;同时“认识和理解”两个词告诉学生,作者对方志敏是由浅入深逐步认识和理解的。学生的答案对此应有体现。大部分学生没有理解这一点,只是泛泛概括了人物特点。四、评分细则:参考答案每条2分,有两个要点“资源和手段”“人物的认识和理解”,一个要点1分。只答出其中一个要点得1分。“人物的认识和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五、存在问题:(一)题目理解错误,

11、有两种情况:(1)学生理解成“作者如何塑造方志敏这一人物形象”。此种情况不得分。典型的“手法+分析”模式。(答出类比,并分析,得分。)如:景物描写,描写了方志敏的故乡,反映出方志敏的清贫。侧面描写,通过当地居民及各种渠道了解方志敏的故事,刻画出清贫、高贵的方志敏。语言描写,写出了方志敏的镇定自若的高贵品质。运用比喻类比等修辞手法,写出方志敏临刑前的临危不惧。典型的“事例+分析”模式。如:通过描绘湖塘村方志敏故居的阔大、古雅,表现方志敏放弃优越生活投身革命建设祖国的家国情怀。通过年轻女子的描述和葛源的照片,表现方志敏自信、决绝,有骑士精神的革命者。通过讲述方志敏的故事,表现方志敏高贵的品质。通过

12、描写方志敏被敌人逮捕后的一系列行为,体现了方志敏坚定的理想信念,面对敌人的镇定自若,体现了他高贵的精神。(2)学生对题目中“资源和手段”的理解错误。“资源”理解成文章写了什么。(根据学生表述,酌情给分)“手段”理解成有什么好处或作用,答案中出现“引出下文”“引人沉思”“增强真实性”“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感受和启发”等句子。此种情况不得分。如:资源方志敏的故事,利用方志敏被捕、施政等故事,从而更直观更真实地表现出方志敏为国献身的伟大牺牲精神。手段:通过拜访方志敏故居和倾听其故事,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通过与外国人物类比,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丰富了文章内涵,突显了文章的深度。(二)

13、学生答案只有“资源和手段”,缺乏对人物品质的分析。如:亲自到方志敏的故乡,听当地朋友介绍。听方志敏的故事。重读清贫,了解方志敏。(三)对人物的品质分析错误。如:与“牛虻”类比,突出其对“清贫”的坚守。(四)大多数学生只会从原文中摘录,不会概括。(只要摘录正确,也得分。)如:“探访故居,听取介绍”,学生只会写“来到方志敏的故居”“听当地朋友介绍方志敏家族的历史”“几个女子眉飞色舞地说方志敏是她们的白马王子”。“通过照片和苏区资料”,学生只会写“创立闽浙皖赣苏维埃根据地”“看到方志敏挥手告别的照片”。(五)个别同学滥用术语,文体不分。答案中出现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这些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同时有

14、人物分析。如:把亚瑟和方志敏进行类比论证,从而突出方志敏为国献身,为人民献身的无怨无悔。大量的举例论证,文章层层深入,采用递进式结构,从而使方志敏的形象更完整。(六)个别学生不分条作答。六、教学建议:1强化审题指导,提高学生准确解读题目的能力。2加强文本解读训练,在读懂文本上下功夫。3教给学生术语,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如何准确使用术语。4在训练中,要重视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5进一步强调规范作答,题目问什么答什么,把答案重点放在前。第13题阅卷分析一、原题再现: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虽以此屡被谗谤,至于贬逐。及居大位,毅然不少顾惜,尤务直道而行。(4分)方仁宗皇帝临朝

15、之末年,顾念后事,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4分)二、答案呈现:(欧阳修)虽然因为这多次被谗毁诽谤,到了被贬谪放逐的地步。等到他官居高位,仍然坚定而毫不顾全爱惜自己,更加追求正直之道。(共4分,“至于”“务”各1分,句意通顺2分)在仁宗皇帝在朝的最后几年,考虑到他去世后的事情,曾经认为,像先生这样的人才,可以把国家的前途委托给他。(共4分,“顾”1分,状语后置1分,句意通顺2分)三、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所选两个句子文言知识点多,能够考查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由评分标准看,突出了对文言实词、文言句式、句意理解的考查,所考查的文言知识典型,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联系紧密。除去明确的得分点,在讲评试卷时还应该特别注意以下要点:中的“虽”“以”“被”“谗谤”“及”“少”“尤”等,中的“临朝”“谓”“寄”等。对于“被”参考答案中释为介词“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