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教学设计的复习题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119506315 上传时间:2020-01-17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教学设计的复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教育学教学设计的复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教育学教学设计的复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教育学教学设计的复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教育学教学设计的复习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学教学设计的复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教学设计的复习题(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 教育学教学设计的复习题 一、选择题 1、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关系,学生则应以学习_D_为主。 A、直接经验 B、语文、数学知识 C、实际操作技能 D、书本知识 2、教学的中心任务是(B ) A、发展学生的智力 B、使学生掌握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C、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D、培养学生的个性心理 3、教学的基本任务是(A ) A、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科学基础知识 B、促进学生智力与能力的发展 C、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D、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答案:A 4、教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A ) A、认识活动 B、智育活动 C、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 D、教师教和学

2、生学的活动 5、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D ) A、心理过程B、信息过程 C、逻辑过程D、认识过程 6、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B ) A、感知教材、形成表象 B、理解教材、形成概念C、巩固与保持知识 D、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7、教师运用各种直观手段,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所学对象,使之获得具体鲜明的表象,为正确而深刻地理解教材,掌握科学概念打下基础,这是贯彻了_C_。 A、演示法 B、理论联系实际原则C、直观性原则 D、直观法 8、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直接去感知学习对象,这体现了教学的 C A、巩固性原则 B、量力性原则C、直观性原则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9、如果在课堂上能调动学

3、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开展思维活动,那就是贯彻了_B_。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10、孔子说:“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乌申斯圣说:“复习是学习之母。”这都说明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贯彻_B_。 A、系统性原则B、巩固性原则C、理论联系实际D、因材施教原则B 11、“学而时习之”体现的教学原则是(D ) A、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的原则 D、巩固性原则 12、“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要求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是(C ) A、因材施教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科学性和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4、13、布鲁纳所倡导的“发现学习”的教学方法是一种(C ) A、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B、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 C、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D、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14、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 D) A、实验法 B、谈话法C、讨论法 D、讲授法127 15、最古老也是应用最广最普遍的教学方法是( C ) A、讨论法B、谈话法 C、讲授法D、实践法 16、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B) A、备课 (是起始环节)B、上课 C、布置批改作业D、成绩考评 17、一个测验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程度指测验的( A ) A信度B效度 C区分度 D难

5、度 18、目前世界范围内,最普遍和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C ) A、个别教学 B、小组教学C、班级授课制 D、复式教学 19、最早在教学理论上提出班级授课制思想的是(B) A、泰勒 B、夸美纽斯 C、裴斯塔洛齐 D、凯洛夫 20、班级授课制在我国正式实行一般认为是在(C ) A、唐朝中期B、明朝中期 C、清朝末年 D、辛亥革命以后 21、为了分班、分组的目的所进行的测验是(B ) A、形成性测验 B、诊断性测验C、总结性测验 D、安置性测验 22、由“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等几个环节构成的教学工作比较适合于( C ) A、延迟学习 B、发现学习 C、接受学习 D、主动学习 2

6、3、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 ( B) A、知识,智力,能力、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础性学习、 B、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C、知识,智力,情感 24、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B)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C、教学相长 D、防微杜渐 二、填空题 1、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_,教师则起_作用。 主体,主导 2、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这种特殊性体现在_ 3、教学原则主要有:_。 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4、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_。这些方法只有结合起来运用,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讲授

7、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参观访问法、实验法、练习法 5、教学方法是_和_行学习的方法_,它受_教学目的_、_学科性质_、_教学内容_和_学生认识规律_所制约和影响。 6、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主要是坚持_,反对_;坚持_,反对_和_。 启发式、注入式;理论联系实际;教条主义、形式主义 7、课堂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有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及批改、课外辅导、学生成绩检查及评定5个环节, 8、备课的内容包括钻研教材、 和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9、课的类型即课的分类,一般分类为两种, 一种根据教学的任务来分的:传授新知识课、巩固知识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检查知识课。 一种是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来分的:讲授课

8、、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10、一般来说,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 11、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现场教学、小组教学) 12历史上曾出现过两种相互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即和 。启发式 注入式 13、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知识,智力,能力、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础性学习、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智力,情感) 14、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 三、辨析题 1、教学是学校里的中心工作,是学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正确) 2、教学中,就掌握知识而言,学生是以掌握间接知识为主的。(正确) 3、教学就是

9、传授知识。 这些观点似是而非,粗看起来虽不无道理,但深究起来,不难发现,这些观点都没有揭示出教学的科学内涵。从这种观点来看,固然传授知识技能是教学的首要任务,但绝非是唯一任务。同时,教学是包括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而传授知识技能只反映了“教”一方面的活动,却未能反映“学”的活动。 4、教学就是上课。 错误。这种观点是从教学的组织形式来给教学下定义,但这也不完整。因为,教学除了以课堂教学为其基本组织形式外,还有其他的组织形式。所以教学也不能等同于上课。 5、教学就是智育。 错误。教学与智育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不同的概念。智育的任务是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技能、发展智力,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

10、个组成部分;而教学除了要完成智育的任务外,还要完成其他各育的任务。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实施方式或途径;智育除了以教学作为主要途径之外,还有其他途径,如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 6、巩固性原则就是要求学生背熟记牢所学过的知识。 错误。巩固性原则只要求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在需要时能及时再现和运用。 7、因材施教就是根据教材特点施教。 错误。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智力的实际,区别对待。 8、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因此智育是压倒一切的任务。 错误。教学和智育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范畴不同的概念。而且,教学虽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但也不能搞“教学就是一切”。 四、简答题 1、教学

11、的目的是什么?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和技巧;(2)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能力,教会学生学习;(3)培养并形成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科学的世界观。 2、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如何?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 3、教学的意义(作用) 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教学是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4、教学的实质是什么? 教学的实质是: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是促使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 5、教学与智育有何区别? 教学与智育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不同的概念。智育的任务是

12、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除了要完成智育的任务外,还要完成其他各育的任务,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实施方式或途径;智育除了以教学为主要途径以外,还有其他途径,如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 6、教学的一般任务是什么? 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7、为什么在教学中特别强调发展学生的智力? 要点:(1)发展智力是时代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剧增,知识的物化过程缩短,知识的陈旧率迅速提高,学生所学的科学技术知识总是要落后于科学

13、的发展,要解决这个矛盾就要发展学生的智力,以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2)发展学生的智力是实现四化的需要。四化需要一大批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具有探索精神的人才。现代化生产只有既掌握科学知识,又具有良好智力的人才能驾驭。 (3)发展学生的智力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需要,智力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工具,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愈高,接受知识的速度就愈快,掌握知识就愈牢固,运用知识就愈灵活。 8、如何理解教学过程的含义? 答案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9、教学过程的

14、组成要素有哪些? 答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等,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基本因素,但就整体而言,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的三个要素。 10、如何理解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答案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使用最多的教学类型主要有接受式和发现探究式两种。 接受式教学的基本阶段包括:准备阶段、感知阶段、理解阶段、巩固及运用阶段。 发现探究式教学的基本阶段包括:设置问题情境、发现问题、提出假说、验证假说、运用结论解决新问题。 11、我国当前对教学过程性质的认识 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 教学过程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 只有既遵循认识论的一般规律,又充分注意学生认识的特点,才能组织和进行得科学而有成效。 2、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主要是按一定的认识(即学习)任务和内容,依据认识论的规律和学生认识特点而组织、进行的逐步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活动过程。 12、什么是教学原则?确立教学原则的依据是什么? (1)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遵循教学过程的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 (2)教学原则的确立依据总结和概括教学经验。依据教学过程的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依据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依据古今中外的有关研究成果。 13、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关系? 人们一般都是根据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