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万州三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9488767 上传时间:2020-01-17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4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万州三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重庆市万州三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重庆市万州三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重庆市万州三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重庆市万州三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庆市万州三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万州三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重庆市万州三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1.我国有如下谚语:“及时刈艾(除去杂草)仓必满溢”“施粪如用药,适度为佳”“麻黄种麦,麦黄种麻”“深耕三尺三,来年必丰年”。这些谚语最能说明我国古代A. 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B. 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 五谷丰登,生活舒适D. 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在农业生产中,注重除草、施肥、种植时节和耕种方式的改进,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注重精耕细作,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农业生产的特点,

2、没有体现出政府的经济政策、农民的生活状态和传统文化的状况,故BC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2.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劳动者身份的变化B. 农具与技术的改进C. 郡县制的普遍建立D.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战国时期农业比西周有了飞跃性的进步,其原因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角度来分析,B属于生产力的飞跃,ACD是此时期生产关系的变化,故选B。 点睛:先秦时期农业得到迅速的发展,主要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出现并得到

3、广泛的使用,牛耕技术用于农业生产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原来大规模集体协作的生产方式也不需要了,自耕农经济出现并得到发展,这极大的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3.明清时期,“(欧洲)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之用,以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地道的欧洲风格的器皿”。这说明A. 传统手工业发展受世界市场影响B. 明清官窑的瓷器大量投放市场.C. 官窑瓷器工艺制作水平越来越高D. 欧洲普遍采用中国的制瓷技艺【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包括欧洲风格的器皿是因为欧洲的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说

4、明当时中国制瓷业注重开拓海外市场,中国传统手工业发展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故A正确。官窑的瓷器仍然是供应官府使用,不在市场上流通,B错误;材料并不是说明官窑瓷器工艺制作水平越来越高,C错误;D中普遍使用说法绝对,排除。4.以下是关于“中国古代商业”的一些历史情境,其中符合史实的是汉代:张万挑着一担棉花到草市贩卖,并向草市尉缴纳交易税。唐代:李有财长安崇仁坊开了家邸店,并要求以交子来结算。元朝:王发贵到京城进货时住进会馆,遇到了很多晋商和徽商。清朝:赵得禄在广州从事进出口中介服务,经常要与洋商交往。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尚未出现出现草市,草市出现于

5、南北朝时期,故A选项错误;交子在宋朝时期才出现,故B选项错误;会馆、商帮在明清时期才出现,故C选项错误;清朝时期的广州十三行专门负责对外事务,因此赵得禄在广州从事进出口中介服务,经常要与洋商交往的现象可以出现,故D选项正确。5.“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以下可以印证全球通史中这一观点的史实是A. “庶人食力,工商食官”B. “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C. “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D. “京师五方所聚,其乡各有会馆”【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宋代商业的发展。依据所学,A是指拥有自己土地的农夫,他们靠自

6、己种地为生,手工业者和商人由官府供养,与题意不符;B是指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与题意也不符;C符合题意,揭示的是商业的发展打破了时间和区域的限制;D中的会馆是明清时期的,与题意不符。考点:古代中国经济商业的发展北宋商业发展6.乾隆以后,一些经营地主和富农,或利用自己的土地,或租种别人的土地,大规模的用无田农民从事各种经济作物或粮食的生产,获取利润。这些地主和富农与他们请用的农民“同桌同吃,无主仆名分”。这最能表明A. 在清中期以后开始出现货币地租B. 明清时期农业取得长足进步发展C. 当时农村中资本主义萌芽的存在D. 国家经济政策调整促进农业发展【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

7、考查古代的经济政策。材料主旨是一些地主、富农雇佣无田农民种地,获取利润,二者没有人身依附关系,而是雇佣劳动关系,故C项正确;A、B两项材料未体现,故排除;材料未体现国家调整经济政策,故D项错误。点睛: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重要标志就是自由雇佣关系的出现,题干中“用无田农民从事各种经济作物或粮食的生产”“同桌同吃,无主仆名分”,体现了雇佣关系。7.徐秀红在从禄赏制的演变看周代的土地制度指出,春秋中叶“初税亩”以后,宗法分封制逐渐让位于新起的君主集权制,新兴官僚的官俸也不再沿用封土食邑的方式,而是改用谷禄为主的俸禄制,赏田也脱离了封土食邑的轨道,向赐田方式转变。春秋中叶以后的这一变化A. 奠定了统一国

8、家形成的基础B. 形成了思想领域的新气象C. 标志着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D. 加速了土地私有制发展【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新兴官僚的俸禄制以及赐田制度的实行,会加速土地的私有化进程,这些现象说明井田制度正在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的确立,经济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故D项正确;A项统一国家形成的基础应为秦灭六国,此项排除;B所谓的新气象,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时间不符,排除;C项出现的时间是秦朝,也排除。8.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中说:“何以哥氏(指哥伦布)维氏(指达伽马)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指郑和)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下列哪一句话最能从根本上解决梁启超的困惑A. 中

9、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B. 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C. 郑和的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D. 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技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透过现象把握本质是考生在高考中必备的能力,通过对东西方航海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二者出现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社会经济状态的不同。支撑郑和下西洋的经济形态是封建自然经济,而哥伦布的航行虽然是封建王室的支持,但支撑其远航的社会经济形态则是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故选B。考点: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点评: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比较:郑和下西洋和新航线开辟都是世界航海史

10、上的壮举,二者有共同之处,但也有明显的不同:从背景看,西欧在 15世纪已处于资本主义的前夕,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得到快速发展;而同期的中国君主专制加强,实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从目的看,郑和下西洋主要是政治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联系,满足统治阶级对异域珍宝的需求;主要形式是和平友好的贡赐贸易。而西欧航海家的航海冒险,主要是出于经济目的。侵占海外殖民地,掠夺财货,进行资本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海外殖民性质。从影响和后果来看,郑和下西洋增强了中国和亚非国家人民的友谊,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同时,还恢复了朝贡关系。这种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政府造成巨大负担,后来因国力衰退而中止。而西欧新航路的开

11、辟,带来了人类历史的大转折,引起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成长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它还打破了世界各国相互隔绝状态,为后来大规模的殖民扩张打下了基础。9.某历史老师运用不同的史学范式来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下列认识符合社会史观的是A. 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丰富了人民生活B. 新航路开辟给亚非人民带来了屈辱、灾难和落后C. 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开始从分散走向整体D. 新航路开辟是人类文明的链接【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五大史观的含义,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不难得出A项是从社会史观角度阐释新航路开辟

12、的重大影响,B C D三项分别是从革命史观、整体史观和文明史观角度对新航路开辟作出的评价,所以答案选A。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名师点睛】对于同一历史事件的评价和影响,按照不同的史观和不同的视角去看,都会有不同的结果。所以了解各种不同的史观,对于我们更好的去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是非常有用的。目前我们用到的史观大体上包括以下几种:1、唯物主义历史观:它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指出社会历史是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 的最初源泉;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

13、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 2、全球史观(整体史观):是一种超地区、超民族的史学观念,即用全球的视角和宏观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从总体上考察、研究世界史。全球史观的主要观点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生产力与世界各地区间的交往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3、革命史观(阶级斗争史观):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 阶级斗争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演变。4、现代化史观:就是运用“现代化”的观点来看待中外历史。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文化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等。

14、 5、文明史观:把文化或文明作为历史研究的基本单位,认为文化或文明也是经历着生、长、盛、衰等发展阶段的有机体,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文明史观的主要观点是: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 ;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共同发展。文明可以细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如物质文明史又可分为采集渔猎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几个阶段。人类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10.下列插画出自欧洲不同时期出版的马可波罗游记,反映了当时欧洲人心目中的中国人形象。第一幅插画中的人物都穿着中世纪欧洲的服饰

15、,第二幅插画中中国人的形象更符合实际。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人文主义影响了绘画的风格B. 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市场形成C. 东西方开始了经济文化交流D. 世界相对孤立的状态被打破【答案】D【解析】14-17世纪的西欧均处于文艺复兴时期,且本题与人文主义无关,排除A;B项的表述与新航路的开辟促使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的史实不符,排除;西汉时期,东西方即开始通过“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早于题目中“14-17世纪”的时间,排除C;14世纪,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和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东西方交通要道等因素的影响,欧洲人对当时的中国缺乏全面的认识,故“第一幅插画中的人物都穿着中世纪欧洲的服饰”。15世纪末16世纪初,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亚、非、美之间的联系逐渐加强,世界相对孤立的状态被打破,故“第二幅画中中国人的形象更符合实际”,D符合题意。故选D。11.“殖民制度大大促进了贸易和航运的发展。垄断公司是资本积累的强有力的手段,殖民地为迅速产生的工场手工业保证了销售市场,保证了通过对市场的垄断而加速的积累。在欧洲以外直接靠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夺得的财宝,源源流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