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河北省唐山市滦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194836 上传时间:2017-06-03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7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届河北省唐山市滦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7届河北省唐山市滦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7届河北省唐山市滦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17届河北省唐山市滦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17届河北省唐山市滦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届河北省唐山市滦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届河北省唐山市滦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滦南一中 20162017 学年度第一学期 12 月月考高三年级语文试卷第 I 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 (9 分)墓志铭与墓碑文考辨王珂世人常把墓碑文当作墓志铭。其实二者是有区别的,我们可以从墓碑和墓志的演变来了解它们的区别。墓碑的使用是在东汉以后。东汉之前,碑的用法典籍记载有三种。一是竖立在宫室前测量日影记时。二是在宗庙前用来拴牲口。碑上有洞,叫穿,绳子可以从中穿过,拴住那些用来祭祀的牲口。三是用作下葬时绑系棺椁的柱子,一般竖立在墓的两旁,其规制有严格的规定。按照郑玄的解释,天子可以用四个木碑,穿六根绳索下葬,诸侯两个木碑、四根绳索而到了低等级的士,则不能有碑,只能用手挽着绳索下葬

2、了。从这些记载来看,石碑是用在宫庙前面的,而墓地前的碑,为木质,没有文字,只起到承载棺椁下葬的作用,与后世的墓碑,作用显然不同。东汉立墓碑的习俗,应当和先秦、秦汉时期的刻石纪念、歌功颂德的传统有关。 “物不朽者,莫不朽于金石” (蔡邕铭论 ) ,由于金铜材质较少,所以纪念性的墓碑就用石碑代替。我们今天发现的东汉初期的墓碑,如袁安碑、甘陵相尚府君碑都是有穿的石质墓碑。而墓志是在魏晋以后兴起发展的。墓志是埋在坟墓里的石碑,所以它的别称都带有入土的意义,如埋铭、葬志、圹志等。西汉中后期,世家大族建立祠堂、家庙,广立碑铭,刻石记其祖先功德,为的是团结族人,增强宗族的凝聚力。建安十年,魏武帝以天下凋敝,

3、下令不得厚葬,又禁立碑。曹操以禁止厚葬为名,禁止立碑,其实是为了淡化士大夫们的群体意识,淡化世家大族的凝聚力。曹操立法的威严,使立碑之风受到遏制,但是人们依然按照立碑的风俗,把石碑立在坟墓之内,这就是墓志。魏晋时期的墓志,仿照墓碑而制,直立在墓内,不像后世的墓志都是平放。南北朝时期,墓志经过不断发展,已经逐步确定了其形制。我们看到的过渡期最具代表性的墓志就是南朝宋大明八年的刘怀民墓志 ,这个墓志是方形石质,但是还没有盖,加盖的墓志是洛阳发现的北魏正始二年的寇臻墓志 。这一时期墓志基本定型,为后世所2效仿。禁止立碑的政策至隋唐之时,已基本解禁。但是相较于碑,墓志的使用却更加频繁。由于竖立在墓地前

4、的墓碑,会因战乱灾害人事变迁等原因被损毁,而随同棺椁埋在一起的墓志,则一般不会被毁坏,它的长久保存性更强,因此,虽然禁碑之令有所松动,但墓志因具有独特的优势而被保存并传承下去了。再说墓碑文与墓志铭。墓碑文包括序和铭。序主要叙述死者的姓氏、籍贯、世系以及生平事迹等;铭在序之后,以韵文的形式来对死者进行歌功颂德。而墓志上的文字前一部分是“志” ,即简述死者生平;后一部分是“铭” ,即用韵语概括前一部分内容,并加以褒扬和悼念之意。墓志上的文字虽由墓碑文发展而来,但二者是有区别的。黄金明在汉魏晋南北朝诔碑文研究中说得很详细:“就文体功能而言,碑文更注重铭颂德勋,墓志虽也记德铭勋,又很注重记事。碑文于序

5、中更见辞彩,墓志于铭中更显文丽,故古代文章选集如艺文类聚碑文主要选其序,墓志则多选其铭。 ”(节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 年 12 月 12 日第 391 期)1.下列各项中,对“墓志”与“墓碑”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墓志是埋在坟墓中的墓碑。因其埋在地下,一般不会被毁坏,长久保存性更强,墓志的别称有埋铭、葬志、圹志等。B.墓志由墓碑发展而来,主要是社会原因。曹操为了削弱世家大族的凝聚力,禁止立碑,于是人们把石碑立在坟墓之内。C.墓碑起于东汉,它继承了秦汉以及先秦刻石纪念、歌颂功德的传统,立墓碑主要是为了对死者进行纪念和歌颂。D.墓碑采用石质材料且有“穿” ,这是继承了原来宗庙前石碑的

6、特点,而且石材是廉价易得、不易损坏的材料。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墓碑与东汉之前的碑功用不同。根据史料记载,东汉之前碑主要用于测量日影记时、拴祭祀的牲口以及承载棺椁下葬。B.西汉中后期,为团结族人,增强宗族凝聚力,世家大族纷纷建立祠堂、宗庙,立碑纪念先祖功德,一时立碑之风盛行。C.就文体功能而言,碑文和墓志都注重歌功颂德,但后者更重记事;就文采来说,碑文中的“序”不如墓志上的“铭”华丽。3D.墓志铭和墓碑文有渊源关系。墓志上“志”的内容和功用类似于墓碑文中的“序” ,墓志上的“铭”也源于墓碑上的铭文。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汉之前,

7、用来承载棺椁下葬的木碑的规制有严格的规定,身份低于诸侯而高于一般士的大夫,其规制可能是“两个木碑,两根绳索” 。B.东汉初期的袁安碑、甘陵相尚府君碑,南朝宋的刘怀民墓志 ,北魏的寇臻墓志都很注重记述死者的生平事迹,且富有辞采。C.墓志包含很多文化信息,考古工作者可以根据墓志,了解墓主的时代、身份,甚至社会背景和文化风俗,墓志有很高的考古价值。D.最初的墓志因仿照墓碑而制,所以是直立在墓内的,顶部也无盖;后世的墓志顶部加盖,形制基本定型,并且都转为平放在墓中。二、现代文阅读(二) (14 分)禁 山徐仁河只有代代不绝的人,没有万年常青的山。这是祖父教我的道理,虽然我总听不太明白。祖父叹了口气说,

8、我当小孩的那阵,屋背后的山都夹得死牛,树几个人都兜不拢。如今荒得兔子都不愿待了。祖父虽然一辈子砍柴,却是禁山倡议最积极的。他一句话常挂嘴边,我还要把我的钎担传给我的孙子咧!钎担两头铁尖,中间是圆木扁担,是老家砍柴人的专用工具。那些年,大家疯狂上山砍伐木头,原始森林都砍成了光头山。祖父在村子里带着一帮老人张罗着想要禁山。禁山的意义和目的大家都懂,但是真正开始禁山,阻力却不小。反对最激烈的是炭佬和村头砖厂老板,还有一个是拐子瘌痢。炭佬要烧炭,他那个炭窑一年四季烧掉的树木柴段难以计数,砖厂烧砖更是小四轮整车整车地往厂里运。拐子瘌痢则是不谙农事,几十年都是砍柴卖柴为生。他们放下重话谁要禁山,就跟谁拼命

9、。但祖父他们须发飘飘,端坐在祠堂议事桌上,一身凛然地逼退了那帮宵小。禁山仪式古老而庄重。敲响铜锣,全村老小齐集祠堂,宣布禁山令,杀鸡盟誓,而后摆上宴席,全村老小一道吃上禁山的猪肉饭。禁山要求大坞深山三年一封,半年一伐,禁山期内任何人不得带刀斧入山。春封秋伐,4在开禁之前,任何人不得人内。禁山期内,为解决全村烧柴供应问题,石子岭和大坞头、青山坞的山场允许砍柴,但只能砍指头粗细的柴棍和茅柴。禁山之后,在主要的进山口竖了块禁山碑文。为了监督禁山,还要选一个人当巡山员,发一定的报酬。大家的意思是让我祖父来当,但他让给了拐子瘌痢。禁山之后的祖父很觉无聊,他最爱走动的柴房也不去了。抬脚去的是与柴房相通的灶

10、房。母亲烧饭、煮猪食的时候总是小心翼翼地往灶里塞柴火。能用枝丫柴的时候,坚决不放劈柴;有时候松毛针也能紧巴巴地烧熟一餐饭。村子里看不到浩浩荡荡的砍柴大军,也不见那些小年轻随意在村头郊野生火堆烤食物、取暖。炭佬改行杀猪去了,砖厂虽然还冒着烟,但是突突的拉柴小四轮蹦跶得不那么欢了。村里三五天就咣咣响着拐子瘌痢的破锣锣音。瘌痢走一步垫一步,扯着喉咙喊:砍树一棵,杀猪一头!那是半年之后吧,我放学路上看到大人小孩喜气洋洋,几乎人人手上都提溜着一小块狭长的猪肉。一打听才知道,村里乌佬赌博输了钱想扳本,半夜上山砍树要卖给砖厂老板。不料被拐子瘌痢逮了个正着。父亲和炭佬等人按禁山村规,当即把他家的大肥猪宰杀了,

11、而后全村分肉。等我考上中专去了外地上班,多年之后回到老家,一路上除了惊羡村子里鳞次栉比的高楼洋房外,再就是讶异于进村公路两旁原先寸草难生的荒山秃岭,如今变得郁郁葱葱,不敢认了。村子里的人家大多都开始使用沼气,还有一部分用上了液化气。树木基本上不再砍伐。其他村子的山林没有我们村子保护得好,大多都光坦坦的。外村人有个形象的说法,下雨的时候,雨脚就只是落在我们村周围,而别的村子沾不到一点儿光。老家人都充满感激地对我说,这些要感谢你祖父和他们那一帮老辈人啊!当然这话祖父已经听不见了。多年前,祖父患食道癌去世。弥留的那一刻,他交代父亲和叔伯他们,坟墓外边一定要堆土,不要用那种水泥砖砌。那时候做丧葬,比较

12、气派的是起个大大的墓园子,坟包子用水泥砖砌。遵照遗言,祖父的坟墓是新鲜泥土堆垒的。来年的清明,我们去给祖父上坟。我看到坟包上郁郁森森,都是那些指头粗细、绿意盎然的黄荆树,估计是鸟儿们把树籽衔到祖父的坟包上生根发芽的吧。我将一挂纸钱系在黄荆枝条上的时候,忽然对祖父的遗言有了领悟祖父多半是想让自己的坟墓不必遮挡、挤占柴草们的生长空间。走下山道,回望山中祖父的坟茔,却找不出一点儿痕迹。(选自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6 年第 1 期)5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A.小说语言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气息,如“屋背后的山都夹得死牛” “指头粗细的柴棍和茅

13、柴” ,十分切合小说反映乡土生活的题材特点。B.祖父把有一定报酬巡山员让给了反对禁山的拐子瘌痢,实则是“以毒攻毒” ,也可以缓解拐子瘌痢生活的经济压力,使他不至于为了谋生而砍柴,触犯禁令。C.禁山后祖父“最爱走动的柴房也不去了” ,母亲烧饭时也总是“小心翼翼” “紧巴巴”塞柴火,小说意在以这些细节揭示禁山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的诸多不便。D.多年后回到老家, “我”听到老家人充满感激地感谢祖父和他们那一帮老辈人,表明在事实面前,老家人对禁山从之前的抗拒反对开始变得理解接受。E.小说善于运用对比,如祖父小时候茂密的山林和倡议禁山时“光头山”的对比,昔日荒山秃岭与现在的郁郁葱葱对比,本村与外村植被和

14、气候的对比等等。5.小说中的拐子瘌痢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4 分)6.小说没有曲折起伏的故事情节,讲述的是山民“禁山”的小故事,却体现了山民们一些朴素而进步的思想观念。请结合全文,探究“禁山”的哪些环节体现了山民怎样的生存智慧?(5 分)三、现代文阅读(三) (12 分)以笔作枪的抗日勇士张乐平 陈晓黎张乐平,1910 年生,老家在浙江嘉兴海盐,父亲是村里的穷教师,母亲给人做针线贴补家用。他画画开始于帮母亲描绣花图,后来便是沙滩作纸芦柴作笔,一手好画深得美术老师赞赏。15 岁,因贫穷辍学,张乐平便到上海谋生。“三毛”形象诞生的时候,张乐平 25 岁。和很多来到上海奋斗的年轻人一样,童

15、年在农村,少年时到上海做学徒,在困厄的生活中坚持学习,努力发出自己的声音。他那在老家海边沙滩上用芦柴练就的画画本领,终于在上海开花结果。6从 1935 年到 1937 年, 新华画报 申报等 20 多家报刊先后刊登了近 200 幅“三毛”题材的漫画作品。 三毛就像弄堂里随处可见的那些顽皮的邻家小弟弟,有家有父母,天真无邪,讲义气,好打抱不平,好奇心强,常常揭穿大人的小把戏。那时的三毛,是上海平静的市井生活里一串小浪花,也自然成为读者喜爱的宝宝仔。但战争改变了一切,随着张乐平以笔作枪投身抗战,三毛的形象也有了很大的改变。1937 年 “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当月,上海的漫画家们迅速组成了救亡漫画宣

16、传队,领队叶浅予,张乐平是副领队,9 月从上海北上。他们画了几百张抗战宣传画,一路展览一路宣传。次年到武汉,正逢国共合作,救亡漫画宣传队被改编为抗战漫画宣传队,成为第三厅的附属团体,主要任务就是配合形势创作大量抗日宣传画和参加各种大型抗日活动。抗战漫画宣传队每到一地,放下行李即投入宣传。白天他们攀高爬低在街头闹市画大幅宣传图,在黄鹤楼集体创作巨幅壁画抗战到底 ,张乐平是主要起草人;晚上雕刻木板,出版抗日漫画 ,以不识字的普通士兵和百姓为对象,揭露日军的残暴,鼓舞民众士气。他们还画了大量对敌宣传品,包括劝敌放下武器、投降不杀的“通行证” ,以及数不清的抗日宣传牌这时候张乐平笔下的三毛,也积极要求上前线:三毛的大刀里,三毛背着大刀报名上前线, “不问年纪只要有力” ;游击战争里,躲在水缸中的三毛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1938 年 5 月 19 日,中国空军驾驶多架飞机从武汉起飞前往日本,飞经九州岛的佐世保、佐贺等地,撒下了 200 多万份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