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考最后模拟试题及答案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194764 上传时间:2017-06-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5.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高考最后模拟试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6高考最后模拟试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6高考最后模拟试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6高考最后模拟试题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6高考最后模拟试题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高考最后模拟试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高考最后模拟试题及答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 62016 高考最后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3 题。湖北警察博物馆现存一块南北朝时期的石碑复制品,碑中间竖刻“仪制令”三个大字,右刻“轻避重,去避来” ,左镌“贱避贵,少避长” ,这便是古代的交通规则,古代的“交通法” 。 仪制令是古代国家对全体官民的社会行为的礼仪性规范条令,借以维持严明的等级秩序,不得违犯。它始创于唐代,盛行于宋朝。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法制制度十分完备的时期,律、令、格、式的法律体系涵盖了民事、刑事和经济等各方面,同时也包含了交通管理方面的内容, 仪制令即为此典范。637 年的唐律. 仪制令中有“凡行路巷街,贱避

2、贵,少避老,轻避重,去避来” 。唐代只是没有用实物立于道路宣传罢了。五代十国时期,是榜刻仪制令的开始时期,后唐 931 年八月敕:“朕闻教化之本,礼让为先,准仪制令:道路街巷,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于道路明置碑,晓喻路人。贵在所为简易,所化万人,既礼教兴行,则风俗淳厚。庶皆顺序,益致和平。 ”至宋朝,是榜刻仪制令的推广时期,也是其盛行时期,由于当时交通工具混杂,有车、船、轿子、牲口几大类。面对交通工具混杂、秩序混乱的局面,大理正丞孔承恭上书皇帝,请在两京诸州要道处刻榜公布仪制令 。南宋后仪制令由各州扩大到各县,又由悬挂木牌逐渐发展到刻立石碑永久示人。于此石碑,可见古代的“交通法”带有

3、浓厚的封建等级色彩。封建礼教对交通的影响也就主要体现在交通行政及规章制度的森严等级上, “贱避贵”意思是平民百姓要给达官贵人让路。史上许多朝代都明确规定人们行路时要遵守“贱避贵”之规则,宋赵匡胤曾诏令详定内外群臣相见之仪,如“大小官员相遇于途,官级悬殊者即行回避,次尊者领马侧立,稍尊者分路行” 。明也曾详细规定,街市军民、做买卖及乘坐驴马行路者,遇见公侯、一品至四品官员过往,要立即下马让道;官员相遇于途,官阶较低者要以侧立、回避等方式让道。清规定,军民等于街市遇见官员经过,须立即躲避,不许冲突。以上见诸正史之“行路贱避贵”实例,反映出官员与官员之间、官员与庶民之间的等级。就其实质而论,我国古代

4、交通行政关于等级的规定是阶级统治在交通上的表现。但另有观点认为,这对形成好的行路秩序亦具积极意义。如“少避长” ,意即年少者为年长者让路;“轻避重”负担轻者为负担重者让路, “去避来”之来者为客,去者指离开家庭或乡里未远行者,相对来者,去者仍为主人,主应为客让路。这些观念一则反映出古人礼让的行路风貌,二则反映出道路通行规则自古以来就要求,广大平民尊敬老人、谦虚克己、为他人着想,做到互相谦让。可见,仪制令的颁布,对现今的道路交通规则依然有其积极的借鉴意义。(摘编自周丽红警史台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湖北警察史博物馆现存的一块石碑复制品中间竖刻的“ 仪制令

5、”这三个大字表明,我国早在南北朝时期,便已经出现了古代的交通规则“交通法” 。B.仪制令 ,始创于唐代,盛行于宋朝,是古代国家对全体老百姓 的社会行为的礼仪性规范条令。统治阶级借以维持严明的等级秩序,任何人都不得违犯。C.作为法律体系一部分的仪制令 包含了交通管理的内容,能够成为交通管理的典范,离不开整个唐代封建社会法制制度十分完备这一历史背景的支持。D.在道路宣示上,唐代没有用到实物,到了五代十国时期,才开始了榜刻仪制令 。 “榜刻”这一方式实现了古代交通法令由文字条令向实物的历史性转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朝由于交通工具混杂,主要有车、船、轿子、牲口几大类

6、,种类繁多而导致秩序混乱,迫于这些交通现实,榜刻仪制令得以在这一时期大力推广并盛行全国。B.历史上,不只是仪制令 ,其实许多朝代都明确规定人们行路时要遵守 “贱避贵”的规则,体现了我国古代“交通法”一直具有浓厚的封建等级色彩这一鲜明特点。C.仪制令榜刻公布,经历了由京城、两京诸州要道,逐渐向全国各州各县普及推广的历史过程;同时,在宣示形式上也实现了由“悬挂木牌”向“刻立石碑”的飞跃。D.见诸我国古代正史中的 “行路贱避贵 ”这一实例,既是当时官员与官员之间、官员与庶民之间的等级反映,更是我国古代阶级统治的意志在交通领域中的具体体现。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仪制令

7、尽管有着鲜明的阶级统治色彩,但在历史生活中,对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行路秩序,建设敬老克己、礼让他人等社会公德方面所体现的积极意义同样不容忽视。B.仪制令作为我国古代的“交通法” ,既带有浓厚的封建等级色彩,也体现了古人在交通方面的礼仪风范。这些都与古人一贯重视道德修养、民风淳厚美好息息相关。C.唐律*仪制令 中的“贱避贵,少避老,轻避重,去避来” ,既是对南北朝时期石碑中的“仪制令”的继承,也为宋、明、清历朝对“仪制令”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D.人们加强对 仪制令这一古代交通法令内容及其形制的有关研究,既要发掘它在交通行政方面的意义价值,也要关注它在教化百姓、净化社会风俗等方面的人文价值。二古代

8、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 7 题。裴谞,字士明,擢明经,调河南参军事。性通绰,举止不烦。累迁京兆仓曹参军。会史思明乱,逃山谷间。思明故为谞父宽将,德宽旧恩,且闻谞名,遣捕骑迹获之,喜甚,呼为“郎君”,伪授御史中丞。贼残杀宗室,谞阴缓之,全活者数百人。又尝疏贼虚实于朝,事泄,思明恨骂,危死而免。贼平,除太子中允,迁考功郎中,数燕见奏事。代宗幸陕,谞徒步挟考功南曹印赴行在,帝曰:“疾风知劲草,果可信。”拜河东租庸、盐铁使。时关辅旱,谞入计,帝召至便殿,问榷酤利岁出内几何,谞久不对。帝复问,曰:“臣有所思。”帝曰:“何邪?”谞曰:“臣自河东来,涉三百

9、里,而农人愁叹,谷菽未种。诚谓陛下顾念元元,先访疾苦,而乃责臣以利。孟子曰:治国者,仁义而已,何以利为?故未敢即对。”帝曰:“微公言,朕不闻此。”拜左司郎中,数访政事。元载忌之,出为虔州刺史,历饶、卢、亳三州,除右金吾将军。德宗新即位,以刑名治天下,百吏震服。时大行将蒇陵事,禁屠杀,尚父郭子仪家奴宰羊,谞列奏,帝谓不畏强御,善之。或曰:“尚父有社稷功、岂不为庇之?”谞笑曰:“非君所知。尚父方贵盛,上新即位,必谓党附者众。今发其细过,以明不恃权耳。吾上以尽事君之道,下以安大臣,不亦可乎?” 2 / 6时朝堂别置三司决庶狱,辨争者辄击登闻鼓。谞上疏曰:“谏鼓、谤木之设,所以达幽枉,延直言。今诡猾之

10、人,轻动天听,争纤微,若然者,安用吏治乎?”帝然之,于是悉归有司。谞恶法吏舞文,或挟宿怨为重轻,因献狱官箴以讽。坐所善诛贬阆州司马俄召为太子右庶子进兵部侍郎至河南尹东都副留守凡五世为河南谞视事未尝敢当正处。卒,年七十五,赠礼部尚书。(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五十五)【注】榷酤(qu g):制酒业。大行将蒇陵事:大行,刚去世的皇帝;蒇(chn ),完成。此句意为唐代宗的丧事行将结束。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坐所善诛/贬阆州司马俄/召为太子右庶子/进兵部侍郎/至河南尹/东都副留守凡五世/为河南/谞视事未尝敢当正处B坐所善诛贬/阆州司马俄召为太子 /右庶子进兵部侍郎/至河南尹/东都副

11、留守/凡五世为河南/谞视事未尝敢当正处C坐所善诛/贬阆州司马/俄召 为太子右庶子/进兵部侍郎/至河南尹/东都副留守/凡五世为河南/谞视事未尝敢当正处D坐所善诛贬/阆州司马俄召为太子右庶子/进兵部侍郎/至河南尹/东都副留守/凡五世为河南/谞视事未尝敢当正处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降级叫迁削、迁谪、右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B明经,汉朝出现之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代,至宋代被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C行

12、在,也称行在所。第一释义指天子所在的地方。第二释义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此处是第二种释义。D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裴谞性格豁达宽厚,沉稳而不急躁。安史之乱时被史思明抓获,迫受伪职。但他能暗中保护唐宗室并向朝廷汇报叛贼虚实,事情泄露,险些被杀。平定叛贼后朝廷授予他官职。B裴谞一心忠于朝廷,深得皇帝信任。关中大旱,唐代宗一见面就问他制酒业全年的收支情况,裴谞立即引用孟子的话加以劝谏,代宗深为感动,并多次向他征询关于

13、政事的意见,后授官左司郎中。C裴谞做事机警变通,智保郭子仪。在代宗丧事禁屠期间,裴谞向德宗举报尚父郭子仪的家奴在家宰羊。有人责怪他为小事而弹劾功臣,裴谞解释了其中良苦用心。D裴谞反对集中办案,建议取消击登闻鼓。他认为谏鼓、谤木之类的设置如今被一些狡猾之徒利用,建议发挥各级官吏的作用,民间诉讼交由各有关部门处理。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诚谓陛下顾念元元,先访疾苦,而乃责臣以利。(2)尚父方贵盛,上新即位,必谓党附者众。今发其细过,以明不恃权耳。7 1)本以为陛下悲念天下百姓,见臣后必定首先问老百姓的疾苦,哪曾料到却拿营利多少询问我。(“元元”、“访”、“责”、介状后置句式、句意顺

14、畅各 1 分)(2 )尚父正处功高位尊、隆盛无比之时,天子初即位,一定以为结党亲附他的人很多。如今他有小错我即举发,恰好证明了尚父并不恃权仗势。(“党”、“众”、“发”、“恃”、句意各 1 分)(二) 古代诗歌阅读( 11 分)阅读下面两诗,完成 89 题。临江仙许庭不见灞陵原上柳,往来过尽蹄轮。朝离南楚暮西秦,不成名利,赢得鬓毛新。莫怪枝条憔悴损,一生唯苦征尘。两三烟树倚孤村,夕阳影里,愁杀宦游人。登宝意寺 上方旧游韦应物翠岭香台出半天,万家烟树满晴川。诸僧近住不相识,坐听微钟记往年。【注】宝意寺在武功,诗人曾居此寺。8临江仙 一词中,诗人为何而愁? 请简要概括。9两首诗都写到了 “烟树”

15、,这两处“烟树”所营造的意境有何不同?8 对家乡亲友的思念,漂泊在外的艰辛。 奔走求是的辛劳,仕途失意的悲酸。功业未成的无奈,年华渐老的感伤。【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临江仙一词中,诗人为何而愁?请简要概括。”这道题目考查情感,而情感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直接表达,出现情感词,其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找出诗人笔下的意象即可体会情感的不同,也可以知道诗人为何发愁,愁什么。如句中“愁杀宦游人”,可知漂泊在外,”一生唯苦征尘“是奔走求仕的艰辛、劳苦,“不成名利,赢得鬓毛新”可见年华老去,功业无成。9 许诗中,孤村边,只有稀疏的三两棵树在夕阳残照中立着,似有轻烟笼罩,朦胧落寞。(1 分)“烟树”渲染

16、出一种凄清惆怅的氛围,(2 分)集中地表现了诗人在宦游在外、仕途不顺的落寞失意之情;(3 分)韦诗中,“烟树”满晴川,勾勒出一幅树木蓊郁、堆烟叠翠的美景,(1 分)营造出明快清丽的氛围,(1 分)寄托作者远眺时的心旷神怡,同时也出淡淡怅惘。(1 分)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 89 题。清明呈馆中诸公 高启新烟着柳禁垣斜,杏酪分香俗共夸。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卞侯墓下迷芳草,卢女门前映落花。喜得故人同待诏,拟沽春酒醉京华。【注】杏酪:传统习俗,在寒食三日作醴酪,又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仁作粥。 分香:宫廷按例分给宫女香粉、香囊等饰品。白下:金陵。卞侯墓:卞侯即晋朝的卞壸, ,他曾任尚书令,忠恪勤事,后来在讨伐苏峻的叛乱中战死,被埋葬于白下。卢女:即莫愁,古代善歌貌美的女子。8与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一诗相比,本诗所描写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