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仁富:生命教育的本质、兴起、发展与实践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1947046 上传时间:2017-10-1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1.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何仁富:生命教育的本质、兴起、发展与实践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何仁富:生命教育的本质、兴起、发展与实践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何仁富:生命教育的本质、兴起、发展与实践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何仁富:生命教育的本质、兴起、发展与实践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何仁富:生命教育的本质、兴起、发展与实践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何仁富:生命教育的本质、兴起、发展与实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何仁富:生命教育的本质、兴起、发展与实践(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生命教育的本质、兴起、发展与实践何仁富生命教育从 20 世纪 60 年代从西方国家起步,到 80 年代逐渐推广,至 90 年代台湾地区大规模、有系统地开展,进入 21 世纪,则已成为遍及全球的教学门类,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一、关于生命教育的本质关于生命教育的准确定义,没有一个标准的版本。张云飞:“所谓生命教育,是指指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价值,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激发学生对终极信仰的追求,滋养学生的关爱情怀。 ” 程红艳:“所谓生命教育,旨在唤起人们对生命的价值的认识,全面恢复人类生命的本性,采用理想的教育推动人的发展,提升人类生命的本性,使教育成为生命本质觉醒和显现的

2、过程,成为个人向类世界和自我不断开放的过程,从而改变教育的工具化和教育目标片面化的现象。 ”王学风:“学校生命教育是指通过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的孕育、生命发展知识的教授,让他们对自己有一定的认识,对他人的生命抱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并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对社会及他人,尤其是残疾人的爱心,使中小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的发展,生命教育的内容也越来越广。台湾生命教育的内涵包括从肯定、珍惜个人自我生命价值,到他人、社会乃至自然、宇宙生命的互动与伦理关系等大生命的省思,并涉及生死尊严、信仰的探讨,范围颇广。 ”蔡明吕:生命教育是“从观察与分享对生、老、病、死之感受

3、的过程中,体会生命的意义及存在的价值,进而培养尊重和珍惜自己与他人生命的情怀” 。郑晓江: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即是关于生命的教育。生命教育的本质在于让人们处理好人生中“生命与生活的紧张” ,使人们深刻地意识到自我生命内涵的多面性、丰富性,从而能够正确地体认生命的可贵,确立生活的正确态度与目的,去追求人生的更大价值与意义,终则获得超越生命。概括地说,可以从几点来理解生命教育:第一,生命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思想、一种教育理想。这种教育理念和理想在于:1、激发生命的潜能;2、提升生命的品质;3、捍卫生命的尊严;4、感受生命的美好;5、唤起生命的热情;6、体认生命的意义;7、实现生命的价值。第

4、二,生命教育是一种追求个性的教育过程。在学校教育中,生命教育不应该只追2求最后的那个可量化的结果,而应该追求过程中的变化,过程中的体验,过程中的有创造性的东西。所以,生命教育是一种追求个性的教育。第三,生命教育的教学内容是多元的、开放的。生命教育需要有内容拓展,特别是联系学生的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的体验,以及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等等学科。在相当意义上,各门课程都可以成为贯彻生命教育的“显性”或者“隐性”课程,只要在落实教学内容时贯彻生命教育的理念,并以生命化的教育方式进行。第四,生命教育是一种教育策略。是一种以人的个体生命为本位,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确定教育的目标并实施教育的“全人教育

5、”策略。这种教育策略强调的是教育根本目标是教人成“人” ,而不只是教人成“材” 。第五,生命教育是生命态度的教育。生命教育是提升人的生命意识的教育,是提高人的生命感悟能力的教育。这种教育要使学生认识到,作为社会关系中的一员,自己应该如何恰当处理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意义与价值。二、西方生命教育的起源生命教育的提出最初是缘于对生命的戕害等社会问题,比如吸毒、性犯罪、暴力等。生命教育的起点是保全生命并拥有一个健康的生命。“生命教育”的概念是美国 20 世纪 60 年代针对青少年吸毒、自杀、他杀、性危害等现象高发而提出的。其内涵是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

6、命、超越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创造生命价值。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于 1968 年在加州创建“阿南达村”学校,开始倡导生命教育的思想。几十年来,他所创立的生命教育理念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生命教育的实践在全球已得到迅速发展。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早在上个世纪 80 年代就开始在中小学中推行生命教育,用各种实例来向孩子们介绍生命的由来,生命的可贵。比如,在瑞典,老师会让孩子们摸着孕妇的肚子给他们讲人的出生,教育孩子什么是生命,为什么生命来之不易,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可贵。 ”(新民晚报2005 年 1 月 14 日)1979 年,澳大利亚悉尼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 ,这是西方国家最早使用“生命教育”概念(

7、1ife education)的机构,现在该中心已成为一个正式的国际性机构(Life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是联合国的“非政府组织” (NGO )中的一员。其基本的宗旨是:防制“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 。可见,这是适应西方社会毒品,泛滥、暴力频繁、性关系紊乱等情况催发的一种社会性的教育。三、日本的生死学研究与生命教育【2007 年 11 月 4 日,我参加国际儒联“第三届儒家 伦理与东亚地区公民道德教育论坛”后赴江西南昌江西 师范大学 “道德与人生研究所 ”访问,与著名生死哲学研究专家和生3命教育专家郑晓江教授和著名日本哲学研究专家卞崇道教授进行了座谈交流。卞崇

8、道教授介绍了日本的生死学研究及生命教育现状。 】20 世纪 70 年代,日本兴起生死学(他们叫死生学)研究,是在西方关于死亡问题的研究的影响下兴起的,同时,日本国内的一些现象如医院中对病人的临终关怀等,也是推动因素。1977 年,大阪成立了“死亡临床研究会” ,1982 年,该会召开第六次研究大会,参加者达到 500 多人。1982 年,东京的上智大学首开思考生与死的讲座,主讲者为一天主教神父。第二年设立“生死研究会” 。到 1996 年,仅东京的会员就超过 1500 人。与此同时,日本相类似的组织还有几十个。在研究中,他们提出的一个基本观念就是:死亡的准备教育。强调要从小就进行这种教育,从小

9、学到大学都开这门课程。到 90 年代,关于“死亡准备教育”的知识体系的支撑就是“生死学” (日本称为“死生学” ) ,出版了一些关于生死观、生死学、生死学入门的著作。1993 年,东京另外一所大学设立了“人间科学研究所” ,即关于人的学问的研究机构,开设了生死学课程。1995 年,日本成立了统一的“临床生死学学会” 。日本于 1989 年修订的新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之观念来定位道德教育的目标。2001 年,东京大学申请日本文部省的重点据点(相当于我们的教育部重点基地)“死生学研究” 。该基地建立后,死生学已经作为一个学科成立。该基地的目标是,构筑有关生死的广阔的、有深

10、度的知识体系,将生死学作为重构生命伦理学的基础,回答和升华应用伦理学的课题。认为生死学旨在继承和发展关于文明与宗教的系统的知识,让我们懂得如何接受死者的馈赠而承担起对未来的责任,以构建文明对话的一种理想状态。基地分三个研究科:(1)医学系研究科;(2)人文社会系研究科;(3)教育系研究科。设立四个子课题:(1)生死学的实践哲学再探讨;(2)生与死的形象与生死观;(3)关于生死观的文明与价值观;(4)作为生命活动的发现的人学观的探讨。基地活动形式包括,横向课题研究,召开学术会议,2002 年开始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创办刊物发表研究成果, 死生学研究每年出版两本,已经出版 7 期,培养专门人才等。基

11、地的目标指向,是要面对人文学科的凋敝二整合、重组、振兴人文学,构建关于生命的文化与价值的生死学。由该基地推动,2008 年 3 月,将在北京召开第一次中日生死观论坛。四、台湾地区生命教育兴起与实践4(一) 、台湾生命教育的兴起受台湾教育部委托主持生命教育课程规划的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孙效智认为:“台湾生命教育的提倡背景与暴力有某些关系。这是因为台湾社会的药物滥用与艾滋病问题还不像西方社会那样猖獗的缘故。当然,与艾滋病息息相关的课题如性关系方面的混乱,在台湾也早就到了日趋严重而不容忽视的地步。更令人忧心的是暴力问题,以台湾现况言,所谓暴力包含两方面:一是不尊重与伤害他人生命的暴力;一是青少年的自我

12、伤害或自杀。这两类戕害生命的暴力事件:在近几年来层出不穷,而且年龄层也逐渐下降,这是国内倡议生命教育的主要社会背景。 ”孙教授在区分了西方国家与华人世界在生命教育上的不同之后,又接着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共通性:“国内外生命教育在具体议题上固然有不同的侧重,但面对这些问题的根本解决之道则是互通的。要让孩子远离毒品,就要给他们一个正向而积极的生命起点;台湾社会从暴力或自杀防御的观点出发也一样肯定,反生命行为的真正制止并不在于防堵、监测、打击犯罪或通报系统的建立,而在于根本的防患未然。防患未然之道在于正面人生观的建立以及家庭社会的互爱互助。依此,真正的生命教育应从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着手,帮助青少年从

13、小开始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热爱并发展每个人独特的生命,并将自己的生命与天地人之间建立美好的共融共在关系。 ”(参见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哲学基础 ,辅仁大学生命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2000 年 3 月 24 日)华人世界兴起的生命教育,主要是从社会上尤其是青少年一些反生命的行为,如吸毒、自残、自杀、毫无同情心、生命的无意义感、生活无目的性、无法与他人沟通、与社会格格不入等现象为催发基础的一种新的教育门类。1997 年,台湾省前教育厅厅长陈英豪首先提出“生命教育”的概念,同年,台湾“教育部”委托实施伦理教育多年有成的台中市晓明女中设计生命教育课程,并推动办理研习、训练师资等,并

14、于 1998 年度在全台湾地区各国中(相当于大陆的初中)实施,高中则于第二学期实施。这一年还制定了台湾省国民中学推展生命教育实施计划 。2000 年,台湾教育部成立“生命教育推动委员会” ,曾志朗部长宣布该年为“生命教育年” 。2000 年 7 月又公布了教育部推动生命教育中程计划 ,并组织“生命教育委员会” ,由台湾各级学校推动生命教育。这项生命教育计划将实施四年,以高中及国中学生为优先对象,逐年推广到小学和大学。此外,台湾“教育部”也计划在 40 所国中及 10 所高中设置生命教育中心。为什么要在学校中进行生命教育?其目的何在?台湾省前教育厅厅长陈英豪指出:“生命教育的目的,就是希望弥补现

15、行教育制度中偏重知识教育与理性教育,却忽略知识技能以外更重要的德性、艺术、人文之教育。使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不仅学习到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因为有了生命教育的涵养后,知识技能可以成为社会的用处,而不是拿来杀害社会的工具。 ”(参见安顿人心的工作 ,生命教育网站与新讲台杂志2000 年 3 月 1 日)这是以素质教育和教育对全人类培养的角度来说明生命教育的必要性。5(二) 、台湾高中职生命教育课程教育目标台湾地区的生命教育从 1996 年推行,均采融入式教学,即将生命教育的理念融入于国文、英文、数学、体育、音乐等各学科教学中,而自 2005 年起,生命教育已列入为高中正式课程的选修课。从 2003

16、 年起,教育部聘请学者专家进行规划,在高中生命教育类课程中共推出八门选修课程,包括:生命教育概论 、 哲学与人生 、 宗教与人生 、 生死关怀 、 道德思考与抉择 、 性爱与婚姻伦理 、 生命与科技伦理 、 人格统整与灵性发展等,各高中学校可在上列课中选开一至两门课程,以建立学生对生命之正确认知与理念。以下是有关生命教育类之总教育目标及八学科之教学目标:1、生命教育类总教育目标:生命教育即探究生命中最核心议题并引领学生迈向知行合一的教育。包含以下三项目标:(1)引领学生进行终极课程与终极实践的省思,以建构深刻的人生观、宗教观与生死观。 (2)培养学生道德思考能力,并学习“态度必须公正,立场不必中立”的精神,来反省生命中的重大伦理议题。 (3)内化学生的人生观与伦理价值观,以统整其知情意行,提升其生命境界。2、生命教育类生命教育概论教学目标:(1)了解生命教育的意义、目的与内涵。 (2)认识哲学与人生的根本议题。 (3)探究宗教的本质并反省宗教与个人生命的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