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风骨声律与兴象北大教授试用版课件ppt课件

上传人:杰猫 文档编号:119461885 上传时间:2020-01-16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48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讲风骨声律与兴象北大教授试用版课件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第十讲风骨声律与兴象北大教授试用版课件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十讲风骨声律与兴象北大教授试用版课件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十讲风骨声律与兴象北大教授试用版课件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十讲风骨声律与兴象北大教授试用版课件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讲风骨声律与兴象北大教授试用版课件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讲风骨声律与兴象北大教授试用版课件ppt课件(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声律、风骨与兴象声律、风骨与兴象 盛唐之音的前奏 北京大学中文系 杜晓勤 走向盛唐走向盛唐 声律和辞章是唐诗形式的表征,风骨与兴寄则是唐诗内容的要素, 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初唐时期,二者同时发展,且互相影响、彼 此促进。到中宗、睿宗时期,汉魏古调与齐梁新声逐渐融和,还出现了 一种外形鲜明而内蕴深沉的艺术境界“兴象”。 在初唐中后期,诗歌艺术的发展主要有三条线索: n元兢、沈宋等人近体诗律定型之路 n张说、张九龄风骨兴寄之作示范性 n王湾、苏味道等人的兴象玲珑之作 初唐诗律探索与定型初唐诗律探索与定型 唐代近体诗歌格律的成立与定型,是初唐诗人不断探索和完善的结果 ,大致经历了上官仪的“偶对”

2、说、元兢的“换头术”和沈宋的推广期等三个 重要环节: 一、上官仪“偶对”说的诗学意义 二、元兢“换头术”的实质性突破 三、沈宋对“诗律”的确定和推广 上官仪上官仪“偶对偶对”说的诗学意义说的诗学意义 在初唐新体诗律化进程中,上官体的出现固然重要,但上官仪诗律学理论的 意义更为重大: 首先,上官仪对沈约以来的声病说加以总结、发展,凝定为“八病”说。前人 都认为“四声八病”系沈约首倡,然自清代学者纪晓岚以来,大多认为沈约只明确提 到“四病”,并未论及“八病”(纪昀沈氏四声考卷下),台湾当代学者王梦鸥也认为齐 梁人顶多言及“四病”,“八病”之说系陈隋时人踵事增华而成,而在初唐中后期,又 以上官仪笔札

3、华梁中的“八病”说影响最为深远,故元兢诗髓脑及日僧遍照 金刚文镜秘府论每每称引。 其次,上官仪的“六对”、“八对”之说,对近体诗律的形成有积极的意义。永 明体以音律属对为特征,“病犯”说主要是要诗人不要这样,不要那样,以消极的调 声方法求得新体诗律的和谐。而上官仪的偶对之说则由消极纠偏走向积极合律了。 “六对”、“八对”不仅词义相对,声调也多清浊异声、缓急不同,如果在五言新体诗 中恰当运用这些“对”,不但能使一句之中音韵尽殊,一联之中也会平仄相对,声律 和谐。所以,上官仪“六对”、“八对”理论的提出,对推广、普及新体诗声律,提高 当时新体诗声律水平作用明显。 元兢诗律理论之突破元兢诗律理论之突

4、破(一)(一) 据文镜秘府论南卷集论所载元兢古今诗人秀句序,知元兢于龙朔元年 (661)为周王府参军(此时上官仪之子上官庭芝亦为周王府属),曾与文学刘禕之、典签范履 冰等青年学士编选古今诗人秀句,其中藉以评价古今诗人得失的诗学标准,就是上 官体“绮错婉媚”的审美观。同时或稍后,元兢在其诗学著作诗髓脑中也祖述上官仪 之说,并加以发展。 与上官仪诗律理论相比,元兢诗律学对新体诗律化进程之影响更为直接和深远。 首先,元兢在上官仪“六对”、“八对”基础上,提出“八种切对”之说,标志着人们对 五言新体诗“二二一”音步有了明确的认识。郭绍虞先生认为,永明体之所谓“四病”、“八 病”都只重“某一字与某一字的

5、相对”,并非音步的相叶(从永明体到律体,照隅室古典 文学论集上编,第331页)。元兢之前包括上官仪论对偶者也多是单音节词的相对,而元 兢则衍为双音节词了。如上官仪笔札华梁中“正名对”例词皆是“天、地”,“日”、“月 ”,“好”、“恶”,“去”、“来”等单音节词;而元兢诗髓脑中“正对”目下则衍为“尧年 、舜日”、“圣君、贤臣”等。上官仪偶对说中只有“双声”、“叠韵”两对系双音节词,余皆 为单音节词;而元兢所论除“奇对”中“马颊河、熊耳山”为三音节词、“正名对”中“凤、鸾 ”为单音节词,余皆为双音节词。而且诸对在当时新体诗中使用位置也多在一二、三四这 两个音步,所以只要注意偶对的运用,自然就会形成

6、一联之中出句与对句音步的两两相 对。这为新体诗通篇“粘缀”方式的发现奠定了基础。 元兢诗律理论之突破元兢诗律理论之突破(二)(二) 其次,元兢在永明以来一直沿用的消极病犯理论之外,第一次提出了联间相连的调声术 “换头”(又称“拈二”)。 永明“声病”说多只关心五言诗一句、一联的音律和美,陈隋以来人们开始注意联间声律谐 畅。据郭绍虞先生考证,齐梁人所谓“鹤膝”系指一句之中首尾皆清、中一字浊的病犯现象, 陈隋人则认为“鹤膝”病是指第五字不得与第十五字同声,涉及到两联之间的声律谐和。上官 仪则更将“鹤膝”病推弘至全篇:“从首至末,皆须以次避之,若第三句不得与第五句相犯,第 五句不得与第七句相犯。犯法

7、准前也。”(文镜秘府论西卷) 在前人和时人诗律探索和实践基础上,元兢首次明确提出了使新体诗通篇粘缀和谐的调声 三术:“换头” 、“相承”、“护腰”。其中意义最大的则是“换头”术。文镜秘府论天卷调 声引元兢诗髓脑遗文曰: 换头者,若兢于蓬州野望诗曰: 飘摇宕渠域,旷望蜀门隈,水共三巴远,山随八阵开。桥形疑汉接,石势似烟回。欲下他 乡泪,猿声几处催。 此篇第一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 字又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平:如此轮转,自初以终 篇,名为双换头,是最善也。若不可得如此,则如篇首第二字是平,下句第二字是用上去入 ;次句

8、第二字又用上去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平:如此轮转终篇,唯换第二字,其第一字与下 句第一字用平不妨,此亦名为换头,然不及双换。又不得句头第一字是上去入,次句头用去 上入,则声不调也。可不慎欤! 元兢诗律理论之突破元兢诗律理论之突破(三)(三) 元兢的“换头”术,实际上就是后来律体之所以形成的粘对之“律”。如托 名王昌龄所著诗格云:“诗上句第二字重中轻,不与下句第二字同声为 一管。上去入一声一管。上句平声,下句上去入;上句上去入,下句平声。 以次平声,以次又上去入;以次上去入,又以次平声。如此轮回用之,直至 于尾。两头管上去入相近,是诗律也。”(文镜秘府论天卷调声)此“诗律” 即近体诗不可更移之“律”

9、,与元兢“换头”术名异而实同。有的学者甚至认为 后来近体诗“粘对”法则中的“粘”,即为元兢“换头”术的别称“拈二”中“拈”的 移用(何伟棠永明体到近体,第109页)。 从理论渊源上看,元兢的诗律学是从上官仪诗学理论中蜕变而出,然 从理论实质看,已经跨入到律体声律论的大门,在新体诗向近体诗嬗变过程 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元兢虽然在高宗朝前期就已提 出了“换头”术,却并未为时人所重视和推广,对当时新体诗的声律也未马上 产生影响。直到近三十年后,上官昭容重振祖风,“换头”术才得以和“上官 体”一起大行于时,导致武周朝后期“粘式律”数量的激增,同时也促使五言 律体最后定型。 沈宋对沈

10、宋对“诗律诗律”的确定和推广的确定和推广 沈佺期、宋之问成名于武则天圣历(698700)年间,都参加了大型类 书三教珠英的编撰,他们成为诗坛宗师,则是在中宗神龙、景龙(705 710)中。沈宋二人不仅将元兢的“换头术”肯定下来,付诸实践,奉之为“律” ,而且通过自己在诗坛上的号召力,影响朝野,使当时文士纷纷仿效,遵守此 “律”,乃至于在中宗神龙、景龙中蔚然成风,形成了一个有别于“永明体”、“ 庾信体”、“上官体”的一种新诗体 “沈宋体”或“律体”。 当时人苏颋在授沈佺期太子詹事等制中称赞沈氏:“早升多士之行, 独擅词人之律。”(全唐文卷二五二)杜甫承沈八丈东美除膳部员外郎奉 寄此诗中云沈氏“诗

11、律群公问”。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亦 云:“唐兴,学官大振,历世之文,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 顺声势,谓之为律诗。”李商隐漫成章云:“沈宋裁辞矜变律”、“当时自谓 宗师妙” 。新唐书宋之问传云:“及之问、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 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都明确指出律诗正是在人们 对“沈宋体”的推崇、仿效中,最后定型和普及的。 另外,武周、中宗朝,沈佺期曾三任考功员外郎,主持选举,这种地位 是当时“学者宗之”,后进诗人纷纷推尊、争相学习“沈宋体”的重要原因。 沈佺期、宋之问生平和人品沈佺期、宋之问生平和人品 沈、宋二人在高宗武后时期都是活跃于宫廷“文

12、艺沙龙”得宠的宫廷诗人。高宗武后时编纂三教 珠英,二人都曾参与,武周朝宫廷唱和,二人更是其中最活跃人物。旧唐书宋之问传载:“则天 幸龙门,令从官赋诗,左史东方虬诗先成,则天以锦袍赐之。及之问诗成,则天称其词愈高,夺虬袍以 赏之。”新唐书沈佺期传云: “(佺期)既侍宴,帝诏学士等舞回波,佺期为弄辞悦帝,还赐牙 、绯。”可见二人在宫廷的恩宠。但是他们的人品都未足为人称道。特别是他们谄事武后的“面首”张易 之兄弟,深为士林所不齿。而宋之问的品德尤为后人所诟病。新唐书沈佺期传云:当张易之得宠 时,“之问与阎朝隐、沈佺期、刘允济倾心媚附,易之所赋诸篇,尽之问、朝隐所为,至为易之奉溺器 。”神龙元年,张柬

13、之等策动宫廷政变后,宋之问被贬蛮荒,后逃回洛阳,藏于友人张仲之家。此时武 三思用事,张仲之与驸马都尉王同晈谋杀武三思。宋之问便让其兄子昙与冉祖雍告发其事,以赎己罪, 卖友求荣,更为人所鄙视。 沈佺期(约656714),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人,上元二年与宋之问、 刘希夷、杨炯等同榜举进士(徐松登科记考)。圣历、久视间曾为中书舍人,约在 久视元年(700)冬授考功员外郎,次年曾知贡举,以“受贿”事下狱,后出狱复职, 迁给事中。他和宋之问等均谄事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中宗神龙元年(705),张氏 兄弟被诛,沈佺期被流放驩州。两年后遇赦,却不得归朝,量移台州。一年后返回 长安,官起居郎兼修文馆

14、直学士,太子少詹事,大约卒于开元初。 宋之问,一名少连,字延清,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一说汾州(今山西汾阳附 近)人。约生于高宗显庆前后,他与沈佺期为同年进士,在武后朝为宫廷侍臣,曾官 左奉宸内供奉,很受恩宠,也因张易之案被贬为泷州参军,不久逃回洛阳,官至修 文馆学士,又曾任考功员外郎。知贡举,因受贿而贬越州长史。睿宗即位后,以其 曾附张易之,武之思,配徙钦州,先天年间赐死贬所。 沈、宋诗歌创作成就沈、宋诗歌创作成就(一)(一) 沈、宋二人的诗歌创作大致以贬谪为界,贬谪之前,他们作为宫廷诗人,诗歌内容大多以奉和应 制为主。如宋之问的夏日仙萼亭应制、扈从登封途中应制,沈佺期的立春日内出綵花应

15、制 、仙萼亭初成应制等,都是他们这类作品的代表作。这类作品在声律、属对方面很讲究,但大 都无真实的感情可言,在内容上也无可取之处。他们的出色之作,是在遭受贬谪蛮荒的命运之后。由 于生活境遇的变迁,他们后期诗作中有了较为真挚的感情,风格也变得清新自然。 沈佺期诗中有两首写游子思妇题材的诗,能在遣词用字上摆脱齐梁,以气势贯注于诗中,技巧上 很见特色。一是杂诗其三: 闻道黄龙戌,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 一为取龙城。 一是古意呈乔补阙知之: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 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这两首律诗题材类似,都是写闺中少妇对远戍边疆丈夫的思念情怀,反映唐帝国创建初期频繁的边塞 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不安,其中第二首中间两联出句与对句不仅句子、词语构成天衣无缝的工对 ,而且诗意前后错综呼应,“音书断”照应“忆辽阳”、“秋夜长”映照“催木叶”。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