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血液循环

上传人:杰猫 文档编号:119461549 上传时间:2020-01-16 格式:PPT 页数:83 大小:1.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血液循环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第七章血液循环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第七章血液循环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第七章血液循环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第七章血液循环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七章血液循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血液循环(8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 血液循环 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 血液循环(blood circulation):是指血液在心血管 系统内周而复始地循环流动。 心脏(heart): 肌肉泵,动力器官。 动脉(artery):引导血液离开心脏流向各组织器官 的管道。 静脉(vein):引导血液回心的管道。 毛细血管(capillary):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体循环 (systemic circulation) 与 肺循环 (pulmonary circulation) 第二节第二节 心肌的结构与机能特性心肌的结构与机能特性 2.1 2.1 自动节律性自动节律性(autorhythmicity)(autorhythmi

2、city) 概念: 组织细胞能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 衡量指标: 自动兴奋的频率 2.2 2.2 机能合胞体机能合胞体 所有心房细胞或心室细胞同时收缩、舒张,像 一个大细胞在活动一样,这种特性称之为机能合体 性。 结构基础:闰盘(intercalated disc) 心肌的机能合体性 心肌收缩的“全或无”现象 2.3 2.3 特殊传导系统特殊传导系统(specific (specific conduction conduction system)system) 2.3.1 心肌细胞的类型: (1)普通的心肌细胞 即工作细胞(working cardiac cell) (非自律细胞) 包括心

3、房肌细胞,心室肌细胞 具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无自律性。 (2)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 大多数为自律细胞(autorhythmic cell) 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和浦肯野氏纤维 。 有兴奋性、自律性和传导性,基本无收缩性。 具有产生和传导节律性兴奋的能力。 2.3.2 兴奋的传导 窦房结(sino-artrial node, S-A node) 房室结(artrio-ventricular node, A-V node) 0.05m/s 房室束(atrioventricular bundle)及左右束支 2-5m/s 浦肯野氏纤维 2-5m/s 图7-14 房室延搁(atrioventr

4、icular delay)及意义 正常起搏点(pacemaker): 窦房结(右心房内壁) 潜在起搏点: 正常情况下不表现本身自律性的自律组织。 异位起搏点: 异常情况下控制心脏兴奋和跳动的潜在起搏点 。 人工起博器 2.42.4心肌细胞的心肌细胞的APAP 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2.4.1特点: (1)不同于骨骼肌; (2)不同的心肌细胞,其跨膜电位的幅度、持续时间 、波形、产生机制亦不相同; 骨骼肌细胞心肌自律细胞心肌收缩细胞 0期:除极,钠内流(快通道) 1期:快速复极初期,钾外流,膜 内电位降至0mv左右。 2期:缓慢复极期又叫平台期,钙 与少量钠的内流与钾外流相平

5、衡 。 3期:快速复极末期,大量钾外流 ,膜电位由0mv降至-90mv。 4期:静息期,细胞膜的离子转运 机能加强(钠钾泵)。 机制: 2.4.2 心肌收缩细胞AP的产生机制 2.5 2.5 心脏的不应期心脏的不应期 图7-16(1) (1) 绝对不应期与有效不应期(absolute refractory period & 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 ARP & ERP) 0期至 -55mv或-60mv 不能产生AP (2) 相对不应期(relative refractory period, RRP) -60至-80mv 阈强度才能引起AP (3) 超常期(sup

6、ranormal period, SNP) -80至-90mv 毛细血管 5.4.2 影响淋巴液生成与回流的因素 组织液与毛细淋巴管内的压力差 当骨骼肌收缩时,挤压淋巴管,由于管内的瓣 膜阻碍淋巴倒流,所以淋巴液只能流向大静脉,而 肌肉舒张时,淋巴管也舒张,淋巴管内压力降低, 进入淋巴管的组织液增加,淋巴液逐渐充盈管腔。 5.4.3 淋巴回流的生理意义 调节血量与组织液量的平衡; 对组织液中的蛋白质的回收作用; 乳糜管对脂肪的运输; 淋巴结的防御屏障作用; 巨噬细胞、淋巴细胞 第六节第六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6.1 6.1 神经调节神经调节 6.1.1 心血管的N支配 (1)

7、心脏的N支配 心交感N及其作用: T1-5 (NE+1R)心脏各部分 作用:正性变时变力变传导 心迷走N及其作用: 延髓背核疑核 (ACh+MR)心脏各部分 作用:负性变时变力变传导 (2) 血管的N支配 人体内几乎所有的血管,尤其是微血管均受 植物性神经支配,微动脉上的平滑肌纤维的活动 受NS调控。 支配血管的神经有两类,缩血管神经和舒血 管神经。 神经 名称 起源 节后纤维 神经递质 受体分布 续 后 表 交感 缩血 管N T1-L3NE 血管 平滑 肌R 皮肤血管骨骼肌及内脏 血管心肌血管及脑血管 A V 口径愈细,分布密度愈 高。毛细血管不分布。 交感 舒血 管N 大脑皮 层和下 丘脑

8、 ACh 血管 平滑 肌MR 骨骼肌血管 副交 感舒 血管 N 延髓ACh 血管 平滑 肌MR 只限于少数器官,如脑血 管、肝血管、面部及颈部 皮肤、唾液腺、胃肠道腺 体、外生殖器等。 血管的N支配 神经 名称 作用功能 交感 缩血 管N 维持血管壁平滑肌的紧 张性收缩,管径变小, 外周阻力升高,该器官 血液灌流量下降。 在体内起主要作用,在多数 情况下起作用。 在应激状态下,优先保证心 及脑的血液供应 交感 舒血 管N 使骨骼肌血管舒张,血 流量增多,为肌肉提供 充足的血流量。 平时不参与血管调节活动, 只有在激动、恐慌和准备做 强烈肌肉活动时才发挥作用 。 副交 感舒 血管 N 抑制血管平

9、滑肌的主动 性肌紧张来实现的 只具有调节某些局部血流的 作用,对整个血液循环外周 阻力的影响则很小。 6.1.2 心血管中枢(cardiovascular center) 在生理学中,常将中枢神经系统中与某一功能 有关的神经元胞体集中的部位称为控制该功能的神 经中枢。 中枢神经系统中与心血管反射有关的神经元集 中的部位就称为心血管中枢。 (1) 脊髓 初级心血管中枢 在脊髓的胸腰段有支配心脏和血管的交感节 前N元,刺激这些神经元可以引起心脏活动的加 强和血管收缩。 由于脊髓的心血管中枢具有紧张性活动(即 能发出一定频率的神经冲动),以维持血管紧张 度,所以只保留脊髓的脊椎动物仍然可以维持一 定

10、的血压水平(4050mmHg以下)。 这一数据与正常血压值相比说明脊髓的心 血管中枢受脊髓以上各级中枢的严格控制,脊髓 的心血管中枢是调节心血管活动的初级中枢。 (2) 延髓 基本心血管中枢 心迷走神经、心交感神经和交感缩血管神经在 平时都有紧张性活动,其紧张性活动起源于延髓的 心血管中枢。 心迷走N元 心迷走紧张(降血压,减慢心博) 心交感N元 心交感紧张(升血压,增快心博) 交感缩血管N元 交感缩血管紧张(升血压,增快心博 ) 在控制心率、维持一定的动脉血压中起重要作用。 (3) 下丘脑和大脑皮层 整合(integration):是指把各种不同的生理反应 组成一个统一的相互配合的生理过程。

11、 下丘脑是调节心血管的较高级中枢,也是调节 其它内脏活动的较高级中枢。 交感舒血管N: 源于下丘脑和大脑皮层,支配骨骼肌阻力血管 。 大脑皮层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 图7-46、7-47 6.1.3 心血管反射(cardiovascular reflex) 心血管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 加压反射和减压反射。 其中最重要的反射是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 力感受性反射。 (1) 颈A窦-主A弓压力感受性反射(baroreflex):血压变化经压力 感受器(bororeceptor)等反射弧活动而维持血压稳态的反射。 颈A窦压力R兴奋 窦N 舌咽神经 血压 主A弓压力R兴奋 主A神经 迷走神经 心交感紧张

12、(-) 心率减慢,心缩力减弱 延髓 交感缩血管紧张(-) 心输出量降低 心迷走紧张(+) 外周阻力降低 血压 压力R发放的冲动频率与A管壁扩张度(血压 )呈正变关系。 减压反射的意义: 在日常环境下血压的调节中起主要作用 (2) 颈A体-主A体化学感受性反射 感受器:颈A体、主A体的化学感 受器(chemoreceptor) P165图7-42 传入N:舌咽N 迷走N 过程: CO2分压升高、H+浓度升高 特别是O2分压降低 颈A体化学感受器释放冲动增加 舌咽N 主A体化学感受器释放冲动增加 迷走N 心血管中枢(+) 心输出量 延髓 外周阻力 血压 呼吸中枢(+) 呼吸 意义: 在低氧、窒息、

13、失血、酸中毒等应急条件 下对心血管运动起明显调节作用,以保证脑、 心的供血供氧。 6.2 6.2 体液调节体液调节 6.2.1 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Ad)和去甲肾上腺素(NE)是对心血管系 统进行全身性调节的一类激素,也是心血管的体 液调节中最重要的一类。 Ad和NE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既有共性也有区别 。 作用: 心:AD和NE一样,都是正性的变时变力变传导 ,使心率增高、心输出量增多。 血管: AD和NE的作用有明显区别。 血管上儿茶酚胺的受体有和两种 受体:Ad、NE,多数情况下引起效应器兴奋 受体:Ad, 抑制 血管平滑肌 上儿茶酚胺 的受体分布 在皮肤、肾 脏、胃肠等 器

14、官上受 体占优势 在骨骼肌、 心肌和肝脏、 大脑等器官上 受体占优势 效应 使血管平 滑肌收缩 使血管平 滑肌舒张 骨骼肌的重量近占体 重的一半,所以Ad对 外周阻力的作用主要 是降低作用。临床上 作为强心药。 NE起缩血管作用, 表现为外周阻力增 大,血压上升。临 床上作为升压药。 NE Ad Ad 结合 物质 6.2.2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血管紧张素原(肝产生) 肾血流量减少肾素(肾近球细胞分泌的酶) 血管紧张素(10肽)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肺血管) 血管紧张素(8肽) 血管收缩 血管紧张素酶A(血浆或组织) 血管紧张素(7肽) 醛固酮升高(肾上腺皮质分泌) 保钠排钾,保水 血量增大 心输出 量增大 血压升高 6.2.3 抗利尿激素(ADH) 下丘脑视上核、 室旁核合成ADH 神经垂体贮存 并释放入血 血管收缩 外周阻力 血压 肾保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