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阶段测试语文试题

上传人:lb2****090 文档编号:119453449 上传时间:2020-01-16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阶段测试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江苏省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阶段测试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江苏省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阶段测试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江苏省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阶段测试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江苏省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阶段测试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阶段测试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阶段测试语文试题(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试卷高三第二阶段测试语 文 试 题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经典代表着一种时代精神,能够穿越时空, 人们的心灵。品读经典未必能让人学会一项生存技能,但可以培养高尚的心灵。经典 的深刻哲思、美妙文辞,给人带来的并非单一的启迪,而是多元的文化熏陶,使我们在 中气质得到提升、心灵得到洗礼、心胸变得开阔、见识变更加高远。A. 触发 蕴藏 耳濡目染 B. 触及 蕴藏 潜移默化C. 触及 蕴含 潜移默化 D. 触发 蕴含 耳濡目染【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词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

2、,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触及:接触到;触动;涉及:以感情深深影响。触发:因触动而激发起某种反应。根据后文内容,与“人们的心灵”相搭配的选“触及”合适。蕴含:包含在内。蕴藏:蓄积深藏未露。第二空的主语是“经典”,应该是“经典包含的深刻哲思、美妙文辞”,所以选“蕴含”合适。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耳濡目染:形容听得多了,自然而然受到影响。根据前文的“文化熏陶”,本文段强调的是经典在不知不觉中给人们带来的影响,选“潜移默化”合适。故选C。2.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以动衬静手法的一项是A.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B.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橫。C. 惊

3、蝉移别柳,斗雀堕闲庭。D.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以动衬静是写作的一种手法,是一种对比的方式。以动态的景物来反衬静态的景象。烘托出一种更宁静的环境的一种表现手法。D项运用的是比拟手法。故选D。3.下列句子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A.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看看唐诗宋词里那些对乡村的咏叹,便可知很多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田园梦。B.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漆黑的夜掩盖不住你不断落下的泪水,绵绵的家愁萦绕在倾盆大雨之中。C.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天的风,就像母亲的手一般温柔与无私,

4、辛勤地哺育着、滋润着世间万物。D. “头痛汗盈巾,连宵复达晨”,连地处海洋性气候的台北也刷新120年来36摄氏度天数达11天以上的最高记录。【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解答此题,首先要根据平时所学,准确理解各选项中的诗句的语境,然后再同选项的表述进行比较。C项错误在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描写春雨的,不是春风。故选C。【点睛】这是一道综合性很强的试题。它既要求各选项引用诗句所揭示的语境(这就要求必须明白这些诗句的意思和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还要注意辨析各选项的表述文字是不是正确。做这类题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思考:1

5、.结合所学内容,准确把握诗句。回忆出所引诗句是谁写的,是什么篇目,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情感,包括内容上(诗句中时间和所见的景象等)和情感上(情境、心情等)。2.分析选项表述,辨析语境符合与否。就是从情感和内容两个方面来分析所引诗句是否符合选项的语境。情感方面,一定要注意分析所引诗句与选项的情境(语境)、心情(心境)合不合;内容方面,注意分析诗句中时间和所见的景象与选项内容对不对等。恰当引用诗文可增加文章的内涵,增添文章文学气息。在引用时,定要和语境结合起来。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中国诗词大会已经成功播出了两季,并创造了非常好的收视效果和社会反响。日前,第三季中

6、国诗词大会宣布启动,穿越千年的古典之美将再次与现代的传播技术相结合, 。 , 。 。 : 。通过诗词的传承,可以看见语言最重要的功能古典诗词的背后,是几千年来传承的语言和文字是历史沉淀下来的温情与问候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思想的感悟这样穿越时空的相遇与邂逅,真可谓“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文化的载体、思想的材料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能力。此类试题答题一般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即先将其中连缀特征明显的句子连接成若干个小句群,然后再把这些小句群连成大句群。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

7、行句间连缀排列。本题中,综观全段,主要阐述中国诗词大会的魅力所在,故先选;然后分析原因,结合句式,应当选;再结合内容和标志性词语,如“这样”“传承”和“功能”等,依次选。故选B。【点睛】解答语句排序型试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每一个语句,把握语句特点,明确体裁。其次,明确材料的中心。思考语句是围绕什么中心展开的。第三,可以根据中心句*总领句”总结句等来确定首句或尾句。最后再依据各句之间的关系依次排序即可。作答时要特别注意其中的关联词、衔接语等。5.下列诗句中,与下图漫画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A.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B.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C. 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

8、D.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诗句中,与下面漫画的情境最吻合的一项”。首先观察漫画的内容,从图上寻找相关信息,明确画面的内容,明确主体和主题,比如本题中,主体应是人和马;主题应是在一个春季,人将骑马远行。然后再分析备选的诗句,可以采取排除的办法,找出与画面不合的内容。如A项“有霜”“月寒”与画面表现的春天之景不合;B项“雪半消”与景色不合;D项“马去疾如鸟”与画面马之状态不合。故选C。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小莲记刘斧李郎中,忘其姓名,京师人。家豪,屡典郡。公为人瑰伟。嘉佑中,售一女奴,名曰

9、小莲,年方十三,教以丝竹则不能,授女工则不敏。数日,公欲复归之老妪。女奴泣告曰:“傥蒙庇育,后必图报。”公亦异其言,久而稍稍能歌舞,颜色日益美艳。一夕月晦,侍公寝,中夜不见。公惊,秉烛求之,庖厨井厕俱不见。公意其与人私,颇愤。至晓方至,怒甚,欲加棰,且询所往。小莲曰:“今日不幸见拙于长者,不敢隐讳。妾非人也,非鬼也,容尽陈委曲。妾非敢远去,惟每至晦夕,例参界吏,设或不至,坐贻伊戚,亦若民间之农籍,自有定分也。”公终疑焉。又至月晦,公开宴,以醇酒醉之。小莲熟寐,高烛四列,公自守之。将晓,攫然而兴曰:“公私我厚,使我不得去,我因公被罪矣。”而次夕中夜复失之,及晓乃归。公询之,小莲袒衣视公,青痕满背

10、,公谢焉。自兹月晦则失之,公无怪焉。一日,语公云:“某日授命当守某州。”皆合其言。公将行,小莲泣告:“某有所属,不能侍从,怀德恋爱,但自感恨。君不遗旧,时复念之。”公坚欲同行。小莲曰:“某向一夕不往,已遭重责。去经岁月,罪不容诛。”公知不可强。公行有日,小莲送公,执手言曰:“公妻到官一岁化去,公与都漕交竞,公亦失意归,妾当复见公。宜谨秘之,勿泄。”公到官,经岁妻死。中道罢郡,意尤怏怏。乃入都,不以仕宦为意。闲居阖户,终日兀坐。适闻叩户声,及出,乃小莲也。公喜,延之坐。公感泣云:“别后一如汝言。”小莲且泣且拜:“妾有私,肯浼长者,愿以此身托死。”公曰:“何遽出此言?”小莲曰:“妾实非人,乃城上之

11、狐也。前世尝为人次室,构语百端,谗其冢妇,浸润既久,良人听焉。自兹妾独蒙宠爱,冢妇忧愤乃死,诉于阴官,妾受此罚。岁月满,得复故形,业报所招,例当死鹰犬。苟或身落鼎俎,膏人口腹,又成留滞,未得往生。公可某日出都门,遇猎狐者,公多以钱与之,云:欲得猎狐适药。死狐耳间有花毫而紫,长数寸者,乃妾也。公能以北纸为衣,木皮为棺,葬我高壤,始终之赐多矣。”再拜又泣,大恸而去。公如期出镇,北行数里,果有荷数狐者,择耳中有紫毫者,售之以归,择日葬之。公亲为祭文,如法葬于都城坊店之南。(选自青琐高议,有删节)注:托死:道教称修道者死去为魂魄升仙而去,遗下躯壳,并非真死。6.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12、 家豪,屡典郡 典:主管B. 公惊,秉烛求之 秉:拿着,持着C. 妾非人也,非鬼也,容尽陈委曲 委曲: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D. 将晓,攫然而兴曰 兴:起,醒来7. 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嘉佑:北宋仁宗年号,苏洵的文集即为嘉佑集,由此可知这是一篇北宋时期的“人狐恋”的故事。B. 坐贻伊戚:出自诗经小雅小明“心之忧矣,自诒伊戚”。“诒”通“贻”,招致。“戚”,忧伤。意为“自寻烦恼, 自招灾殃”。C. 晦:阴历月初的一天。与之相对的是“朔”,指阴历每月末的一天。“晦朔”连用,即指一个月,如庄子逍遥游中有“朝菌不知晦朔”。D. 经岁:一年,与“经年”同义,如柳永雨霖铃中“此去经年

13、,应是良辰好景虚设”。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某向一夕不往,已遭重责。去经岁月,罪不容诛。(2)小莲且泣且拜:“妾有私,肯浼长者,愿以此身托死。9. 根据第段内容,概括小莲的“前世今生”。【答案】6. C 7. C 8. (1)我以前一个晚上没去,就已遭到重重的责罚;如果离开一年多,那么就是杀了我也无法抵消我的罪过啊。(2)小莲一边哭泣一边叩拜道:“我有件私事,想央求您,我希望能凭借这个躯壳而使自己的魂魄升仙。” 9. 小莲本是狐狸;前世为人侧室,因构陷正室而获罪;受罚限期已满,当恢复原形;但会死于鹰犬之口。【解析】【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4、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C项,委曲:事情的底细和原委。故选C。【7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此题C句中对“晦”“朔”的理解反了。故选C。【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翻译时以直译

15、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1)中的关键字词:某:我;向:以前;一夕:一个晚上;去:离开;罪不容诛:杀了也抵不了所犯的罪恶,形容罪大恶极。(2)中的关键字词有:且:一面这样,一面那样;经岁:一年;浼:恳托;以此身托死:凭借这个躯壳而使自己的魂魄升仙。其中的“以”是“凭借”。“托死”指道教称修道者死去为魂魄升仙而去,遗下躯壳,并非真死。【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此类题目答题时首先要筛选答题区间,然后圈点勾画关键词句,最后组织答案。题干要求根据第段内容,概括小莲的“前世今生”。本题答题区间明确,答案比较集中,文中原文有“妾实非人,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