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梨良种组培苗繁育技术规程》编制说明-贵州标准

上传人:木92****502 文档编号:119452418 上传时间:2020-01-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刺梨良种组培苗繁育技术规程》编制说明-贵州标准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刺梨良种组培苗繁育技术规程》编制说明-贵州标准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刺梨良种组培苗繁育技术规程》编制说明-贵州标准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刺梨良种组培苗繁育技术规程》编制说明-贵州标准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刺梨良种组培苗繁育技术规程》编制说明-贵州标准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刺梨良种组培苗繁育技术规程》编制说明-贵州标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刺梨良种组培苗繁育技术规程》编制说明-贵州标准(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刺梨良种组培苗繁育技术规程编制说明前言组培苗繁育是快速繁育优质植物苗木的现代技术,这种繁殖方法需要的原种材料少,繁殖系数大,速度快,能够保持品种的优良种性,苗木的质量好。在我省刺梨种植基地建设中,利用实生苗难以保证鲜果质量。目前我省大多采用扦插繁殖生产刺梨苗木,这种方法虽然短期内对刺梨良种种性没有影响,但长期多代繁殖后会导致种性退化。因此,利用低代原种无性刺梨良种材料进行组培苗的繁殖生产,对于保持刺梨良种的优良经济性状、加快优质刺梨良种苗木生产和满足生产需求至关重要。目前国内的相关标准有刺梨培育技术规程 (LY/T 2838-2017)、无公害食品 刺梨生产技术规程(DB52/T564-200

2、9)和刺梨育苗技术规程(DB52/T 1145-2016),在这3个标准中仅仅是规定了刺梨扦插苗和种子繁殖实生苗的相关技术要求,而有关针对良种的刺梨组培苗繁育技术规程均未涉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规定,为规范我省刺梨良种组培苗技术,指导刺梨良种优质苗木的生产,贵州省林业局提出了编制刺梨良种组培苗繁育技术规程地方标准的计划,并于2015年得到贵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的立项批准,由贵州省果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刺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省黔南州林业科技推广中心承担该标准的研究及编制工作。一、任务来源本标准由贵州省林业局提出,由贵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下达贵州省2015年第一批标准化

3、项目的通知批准立项,贵州省果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刺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省黔南州林业科技推广中心起草制定。本标准的起草,得到国家林草局刺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平台建设项目(合同编号2019133002)、贵州省科技支撑计划(黔科合NY2015-3002-1)和黔西南州农业攻关计划(合同号2015-1-44)等项目经费资助。二、本标准的主要起草单位及人员本标准的重要起草单位及人员见表1。表1:主要起草单位及人员一览表主要起草单位主要起草人员职称任务分工贵州省果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刺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樊卫国教授主持标准起草贵州省黔南州林业科技推广中心欧国腾研究员参与标

4、准起草贵州省果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刺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陈 红副教授参与标准起草贵州省果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刺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潘学军教授参与标准起草贵州省黔南州林业科技推广中心牛 涛工程师参与标准起草贵州省黔南州林业科技推广中心刘少轩工程师参与标准起草三、本标准起草过程本标准的研究及编制时间为2015年10月-2019年10月,为期4年,分以下阶段开展:(一)试验阶段2015年10月-2017年10月,组建标准起草小组,进行刺梨苗组织培养外植体、培养基质和培养技术的试验。(二)技术参数优化阶段 2017年11月-2018年12月,对组培过程中的芽丛增殖、生根诱导

5、、炼苗及组培苗的露地移栽苗床培养等技术参数进行调整优化。(三)标准编写阶段2019年1月-10月,按照GB/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编写本地方标准的讨论稿。讨论稿于2019年9月23日提交贵州省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进行审查提出修改意见,根据专家的意见对标准讨论稿进行修改完善。贵州省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家组同意将修改完善的讨论稿提交贵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进行公示,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四)征求意见阶段2019年10月15日,将标准稿提交贵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五)审定阶段由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确定具体时间邀请有关单位专家对本标准进行

6、审定,编制单位根据专家的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修改完善,最后形成标准报批稿。四、标准编制原则(一) 编制原则1.准确性 标准所规定的条款力求明确而无歧义。2.统一性 标准结构、文体和术语力求统一。本标准在编制过程中涉及其结构、编写规则和内容按照GB/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执行。3.协调性 充分结合现有基础标准的有关条款,达到标准间的相互协调。4.适用性 标准内容易于实施,便于被其它文件所引用且具可操作性。5.特殊性 本标准既遵循相关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的要求,又体现我省刺梨良种组培苗培育的特殊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二)编制依据基于试验及验证的基础数据,

7、参照相关文献研究成果,按照GB/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要求进行起草,制标过程参照了2个农业行标编制完成。五、标准主要内容本标准规定了刺梨良种组织培养繁育过程中的术语及定义、刺梨良种、组培苗的繁育等方面的技术操作规程。本标准适用于刺梨良种组织培养繁殖苗木。六、重要技术指标、参数确定的依据与说明和预期经济效果(一)重要技术指标、参数确定的依据与说明1.关于本标准技术参数的验证确定本标准的组培苗培育技术的各个环节及技术参数,都经过起草单位近10年的反复试验、完善和验证,其技术指标参数先进可靠。2.关于外植体的世代本标准规定了用于组培苗培育的外植体的无性世代应低

8、于4代。起草组在刺梨良种苗木繁育和生产调查中发现,无性扦插繁殖的刺梨良种苗木,无性世代过高苗木(5代以上),栽培后的长势及单果重随世代的增加明显降低,种性退化明显较为明显。1992年,原贵州农学院向龙里县谷脚村提供了第3代无性苗木,目前当地及茶香村大面积种植的多为第4代无性扦插苗,在林地土壤肥力中等及以上的条件下,“贵农5号”刺梨植株的高度可达1.8m以上,单果重大多在20g-25g之间,最大单果重可达50g以上。而龙里县其他地区种植的刺梨,无性世代多为5代以上,即便是在类似的林地条件下,植株的长势明显减弱,果实普遍变小。3.关于外植体的梢龄本标准确定外植体梢龄为30天-50天。在试验中,梢龄

9、低于30天的外植体,其侧芽在初代培养中萌芽率随梢龄的进一步变小而降低。超过50天龄的外植体,初代培养时侧芽萌芽率虽高,但在下一步的芽丛增殖培养时,芽丛的增殖量明显比梢龄30天以上和50天以下的低,因此,本标准外植体梢龄确定为30天-50天。4.外植体消毒、灭菌的方法及处理时间的确定用自来水冲洗外植体5分钟-8分钟后再移入75%的酒精中20秒-30秒,然后置入0.1%的升汞溶液中浸泡5分钟-8分钟,再用无菌水反复冲洗3次-5次,这种处理的外植体褐变死亡率和污染率最低。75%的酒精消毒时间低于20秒或0.1%的升汞溶液中浸泡时间低于5分钟的,外植体的污染率极高,达到60.5%以上,其中,酒精消毒时

10、间5秒或0.1%的升汞溶液中浸泡时间1分钟的,外植体的污染率为100%。75%的酒精消毒时间超过20秒或0.1%的升汞溶液中浸泡时间超过8分钟的,外植体脱水严重,褐变死亡率高。因此,本标准确定的外植体消毒、灭菌方法及处理时间参数是恰当的。 5.初代培养、增殖培养和生根培育的培养基配方的确定本标准中的初代培养、增殖培养和生根培育的培养基配方确定,是经过反复试验后最终筛选出的培养基配方,在应用中验证效果好,其特点是配方简单,芽丛增殖快,生根率高。本标准确定的上述3个培养基配方,被编写如我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果树栽培学各论(南方本)中,西南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在刺梨的相关科研中应用后,反映很好。6

11、.组培幼苗炼苗的基质配方及消毒在标准中规定组培幼苗移植炼苗的基质配方及消毒方法。基质在加以体积量50%的蛭石有利于提高基质的透气性和保水性,加以体积量50%的阔叶林地表层腐叶土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基质有足够的养分。在基质土筛选过程中,比较了马尾松林地腐叶土和阔叶林低腐叶土的炼苗相关,阔叶林低腐叶土配制的基质,幼苗的发根数量明显比马尾松林地腐叶土的多。对炼苗基质进行消毒处理的方法,是用25%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对炼苗基质喷布后堆积7天以上,目的是消除阔叶林低腐叶土中的真菌病害病源菌,以防移植炼苗过程中幼苗发生土传病害。不进行消毒处理的,幼苗在炼苗过程中茎腐病、瘁倒病严重。堆积时间过短的,灭

12、菌效果差。7.关于炼苗移植前的洗苗在进行大棚移植炼苗前,必须将组培幼苗根上的培养基洗掉。试验结果表明:不洗掉组培基质的幼苗,直接移植于炼苗基质的成活率为61.23%,即便是成活的幼苗,在炼苗过程中根系生长情况不好。培养基洗掉移植炼苗的,成活率能够达到97%以上,幼苗的根系生长快。8.关于组培苗露地培养的移栽密度组培苗露地培养移栽的株距为15cm,行距为20cm。在实际应用中,密度过大,组培苗的生长质量差,而且容易发生白粉病。9.病虫防治对刺梨苗圃的病虫害调查结果表明,白粉病、蚜虫、尺蠖、卷叶蛾、红蜘蛛是刺梨苗圃容易发生的主要病虫害,因此将其作为重点防控的对象,其防治方法根据起草组多年防治效果良

13、好的参数指标,在此基础上列出了本标准资料性附录A。(二)预期经济效果通过本标准的制定和贯彻执行,可以规范贵州省刺梨良种组培苗繁育技术,提高刺梨良种苗木的质量,避免因落后的苗木繁殖方式造成的良种种性退化,保证刺梨良种种植后获得优质高产,从而进一步提高刺梨种植的经济效益。七、采用国内先进标准的程度本标准采用了以下标准:NY/T 2306 花卉种苗组培快繁技术规程中界定的术语和定语适用于本标准。NY/T 393-2013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适用于本标准的病虫害防治农药使用规定。八、与有关现行法律、法规的关系(一)制标过程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法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业标准化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二

14、)本标准中计量单位采用法定计量单位。(三)本标准的格式,编制和表达方法,按国家标准的要求制订。(四)本标准与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无冲突。九、是否涉及专利说明本标准中未涉及相关专利。十、作为强制性标准或者推荐性标准的建议根据林业标准化管理办法第五条规定,建议作为推荐性标准贯彻与实施,由贵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尽快在贵州省刺梨良种组培苗繁育中推广实施,提高贵州刺梨良种苗木的质量,促进刺梨种植基地的健康发展。十一、贯彻标准的要求、措施和建议(一)贯彻本地方标准的要求本标准一旦发布实施,贵州省相关企业、单位在进行刺梨良种组培苗繁育生产时,应按照本标准要求进行实施,才能保证苗木质量。本标准起草单

15、位通过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确保本标准执行时的技术精准性和规范化。(二)贯彻本地方标准的措施建议1.加大对本标准的宣传力度,通过有关媒体发布、公告标准信息,扩大影响,引起全省刺梨苗木生产企业对本标准的了解和重视,尽快在生产中应用产生经济效益。2.建议在实施标准过程中对所发现的问题应及时反馈,以利于标准的修订和完善。(本标准参考文献附后)刺梨良种组培苗繁育技术规程起草组 2019年10月本标准主要参考文献1 高相福,高天勇. 刺梨试管繁殖技术研究. 园艺学报,1994,21 ( 3) : 235 2382 陈 红,张绿萍. 刺梨花药愈伤组织的增殖培养. 安徽农业科学,2008, 36( 11) : 4413 44143 谭志刚,陈红,张绿萍,程秀枝. 果梅离体繁殖技术研究.北方园艺,2010,(3):1181204 陈红,张绿萍.不同处理对刺梨未受精胚珠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江西农业学报,2013,25( 6) : 49505陈雪,张金柱,潘兵兵,桑成瑾,马雪,杨涛,车代弟. 月季愈伤组织的诱导及植株再生.植物学报,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