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上传人:我在 文档编号:119449023 上传时间:2020-01-16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昆明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云南省昆明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云南省昆明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云南省昆明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云南省昆明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云南省昆明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昆明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昆明市20182019学年高一期末质量检测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帝王文化背景下的文艺评论,其价值性评价大于分析性评价,因而二者的兼容和自治也就难以顺畅实现。而士人文化的核心则是审美文化。士人文化及其文艺评论的出现有两个重要前提,一

2、是门阀士族作为一个具有独立经济、政治、文化和人格实力的社会阶层崛起;二是文学艺术作为独立的文化精神活动从其他实用性社会文化功能中分离出来,这两个前提的出现,既保证了士人作为独立文艺评论价值评价主体的实体存在,又为文艺评论价值评价内核发生的时代性转换创造了必要条件。士人文化背景下的文艺评论价值评价框架有较强的体系感和科学性,相比于帝王文化背景下某些越过学理直接用政治褒贬进行文艺评论价值判断的方式更具有真理性的含量,因此,其分析性评价和价值性评价之间的兼容和自治程度最高,最为成熟。市民文化的核心是实用文化。从需求的动力来看,帝王文化通过政治手段达到“载道”和“教化”目的是出于专制统治的需要,士人文

3、化以品鉴方式达到审美目的是出于士人“修身”“怡情”的需要,而对于市民阶层来说,“载道”“怡情”都是很遥远的,他们最关心的还是与自己的日常生活相关的现实生存问题。市民文化从文艺样式到价值诉求再到文艺评论的价值取向,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整个中国文化舞台的底色,在诸多方面呈现新的文化风貌和价值标准。从时间上看,市民文化大幕正式拉开是从元代开始。但宋代市民文化的文艺创作和评论均已初具规模,为元代开始的市民文化高潮的到来做好了充分准备,由于自身社会地位和文化素质的限制,市民阶层自身难以完成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为目的的文学艺术创作及其价值评价工作,所以,市民文化的创作和评价需要借助帝王文化和士人文化。对于市民

4、阶层来说,诗歌、散文这些传统主流文学样式不仅有接受和传播的困难,而且它们已经为帝王文化和士人文化所操控垄断,成为宣扬各自文化诉求的创作渠道和价值评价对象。在以往的文化舞台中,代表市民或下层民众文化属性的小说、戏曲等各种通俗文学形式已经被帝王文化和士人文化所贬低、否定而处于文化舞台的门外,所以,市民文化想要登堂入室,当务之急就是要提高反映自己阶层文化精神的各种样式载体的社会地位。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样式取代诗歌、散文的主角地位,成为元明清以来文学舞台的主流文体和文艺评论价值评价的主要对象。这等于为文艺评论的价值评价内核从士人文化背景下的“修身”“怡情”转向市民文化背景下的求真求实,扫清了障碍,搭

5、建了基本平台。(摘编自宁稼雨中国历代文艺评论价值评价主体及其评价特色)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艺评论价值评价框架应该有较强的体系感和科学性,帝王文化直接用政治褒贬进行文艺评论价值判断的方式是不恰当的。B. 帝王阶层出于专制统治的需要,关注文学的“载道”和“教化”功能,而市民阶层更多地关注现实生存问题。C. 宋代并非市民文化的鼎盛时期,但此时市民文化的文艺创作和评论已初具规模,促进了后来市民文化的发展。D. 诗歌、散文等传统主流文学样式难以成为市民文化的主角。这与市民阶层不易接受和传播这些文学样式有关。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围绕

6、着中国古代文艺评论中某些价值评价主体展开论证,层次分明。B. 文章比较了三个文化背景下的文艺评论,侧重于市民文化背景下的文艺评论。C. 文章论证市民文化背景下的文艺评论时,重点论证了市民文化的实用性。D. 第四段用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样式的崛起来论证文艺评论价值内核的转变。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当文学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精神活动从其他实用性社会文化功能中独立出来,士人文化及其文艺评论也就出现了。B. 要让文艺评论的分析性评价和价值性评价之间的兼容和自洽程度达到更高,就应该尽量缩小二者之间的差距。C. 市民文化得到帝王文化和士人文化的助力,有利于市民阶层表达出自己的诉求,从而

7、实现社会地位的提升。D. 文艺评论的价值评价内核实现了转向市民文化背景下的求真求实。之后出现了关汉卿的优秀作品窦娥冤。【答案】1. A 2. C 3. 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先审题,然后浏览选项,明确考查的方向,画出文中相关语句,最后进行比对。A项,“帝王文化直接用政治褒贬进行文艺评论价值判断的方式是不恰当的”错误,以偏概全、偷换概念,由原文“士人文化背景下的文艺评论价值评价框架有较强的体系感和科学性,相比于帝王文化背景下某些越过学理直接用政治褒贬进行文艺评论价值判断的方式更具有真理性的含量,因此,其分析性评价和价值性评价之间的兼容和自治程度最高,最为成

8、熟”可知,原文是说“士人文化背景下的文艺评论价值评价框架”相比“帝王文化背景下某些越过学理直接用政治褒贬进行文艺评论价值判断的方式”更具合理性,并没有否定“帝王文化直接用政治褒贬进行文艺评论价值判断的方式”。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结构层次,明确文中的论点、论据、及其论证方法,然后浏览选项逐个分析判断。C项,“重点论证了市民文化的实用性”错误,于文无据,由原文第三段“但宋代市民文化的文艺创作和评论均已初具规模,为元代开始的市民文化高潮的到来做好了充分准备,由于自身社会地位和文化素质的限制,市民阶层自身难以完成以表达自己的利益

9、诉求为目的的文学艺术创作及其价值评价工作,所以,市民文化的创作和评价需要借助帝王文化和士人文化”可知,原文没有重点论证市民文化的实用性。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先要浏览选项,然后结合文本确定相关区域,结合作者的观点从原文中找到依据加以分析。A项,“当文学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精神活动从其他实用性社会文化功能中独立出来,士人文化及其文艺评论也就出现了”错误,以偏概全,由原文“士人文化及其文艺评论的出现有两个重要前提,一是门阀士族作为一个具有独立经济、政治、文化和人格实力的社会阶层崛起;二是文学艺术作为独立的文化精神活动从其他实用性社会文化功能中分离出来

10、,这两个前提的出现,既保证了士人作为独立文艺评论价值评价主体的实体存在,又为文艺评论价值评价内核发生的时代性转换创造了必要条件”可知,“当文学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精神活动从其他实用性社会文化功能中独立出来”仅是“士人文化及其文艺评论出现”的重要前提之一。C项,“从而实现社会地位的提升”错误,曲解文意,由原文“但宋代市民文化的文艺创作和评论均已初具规模,为元代开始的市民文化高潮的到来做好了充分准备,由于自身社会地位和文化素质的限制,市民阶层自身难以完成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为目的的文学艺术创作及其价值评价工作,所以,市民文化的创作和评价需要借助帝王文化和士人文化”可知,“市民文化需要借助帝王文化和士人

11、文化”是为了实现“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而“市民文化想要登堂入室,当务之急就是要提高反映自己阶层文化精神的各种样式载体的社会地位”。D项,“文艺评论的价值评价内核实现了转向市民文化背景下的求真求实”错误,由原文“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样式取代诗歌、散文而不是实现等于为文艺评论的价值评价内核从士人文化背景下的修身转向市民文化背景下的求真求实,扫清了障碍,搭建了基本平台”可知,元明清以来的主流文体仅仅是为文艺评论的价值评价内核转向搭建了基本平台,而不是“实现了转向市民文化背景下的求真求实”。故选B。【点睛】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求能够准确地把握这些或显或隐的观点和态度,并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

12、述出来。在高考中,命题人往往选择有一定难度的阅读材料来考查考生捕捉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这些材料往往具有以下特点: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散在文章的各个地方,而不是集中在某一个地方;作者的观点态度比较隐晦,并不直露;作者的观点态度含蓄委婉,有时寓于物外,间接地流露出来;作者在某一句、某一段或全篇文章中所表达的观点;作者对某一事物或事理的看法和态度。解答这类试题,在通观全文,立足整体,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对于隐含的信息,要用清醒的头脑,分析的眼光,从上下文的联系中加以辨析,从原文的主旨上加以思索,力求从隐含信息中把握作者的态度。(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

13、料一:1974年联合国召开“有障碍者生活环境”专家会议,提出“无障碍设计”概念,它是指消除对使用者构成障碍因素的设计。这里所指的“使用者”原来主要是指有生理障碍的人群,后来“有障碍者”概念的含义又有所扩大,还包括孕妇、儿童和老人,以及背负重物或受伤的人员,甚至包括暂时遇到不便的人,即所谓有困难者。无障碍设计首先在都市建筑、交通、公共环境设施设备以及指示系统中得以体现,例如步行道上为盲人铺设的走道、触觉指示地图,为乘坐轮椅者专设的卫生间、公用电话、兼有视听双重操作向导的银行自助存取款机等,进而扩展到工作、生活、娱乐中使用的各种器具。几十年来,这一设计主张从关爱人类弱势群体的视点出发,以更高层次的

14、理想目标推动着设计的发展与进步,使人类创造的产品更趋于合理、亲切、人性化。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对提高人的素质,培养全民公共道德意识,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等都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摘编自刘静、李理产品的无障碍设计思想与研究)材料二:各类型无障碍设施整体普及率明细图实地体验 大众感知【注】大众感知调查:指被调查者仅对无障碍设施进行评价,而无实地体验。(摘编自中消协2018年百城无障碍设施调查体验报告)材料三:2012年8月,国务院颁布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明确依法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是政府责任和社会义务。条例实施7年来,城乡无障碍环境建设得到全面推进,

15、无障碍公共服务水平有了显著提升,无障碍建设成为建设小康社会、民生改善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我国无障碍设施建设的内容已由单纯的物质环境建设过渡到全方位的社会环境建设,从有形的道路交通、公共设施、建筑、信息发展到无形的制度、行为习惯、社会心理。但是建设无障碍城市,最大的障碍还是在观念里。当前,还有很多人尚未认识到无障碍设施的通用性,认为只是残障人士需要,是对小众的特殊照顾,使用率不高,但会大大增加城市建设的造价成本。真正的无障碍,首先不是设施的无障碍,而是观念的无障碍。要破除无障碍建设面临的“观念里的障碍”,根本在教育。日前,深圳市正着手开展无障碍启蒙教育,将全面无障碍城市基本知识纳入全市中小学课程

16、教育内容,这可谓抓到了根本。(摘编自中国财经我国城乡无障碍环境建设全面推进)材料四:经过30多年的努力,日本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无障碍设计规范,涵盖各个产业领域翔实的设计标准,保证了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规范化、合理化,减少了后续不必要的改造工程,日本的无障碍建设及通用城市建设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从1994年开始,日本就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对建筑等设施的设计进行约束。无障碍设计离不开市民的参与,自1971年开始,日本一些高龄人士和残障人士自发参与到无障碍设计研讨中来。他们每月召开会议,并将关于无障碍设施使用的感受及意见反馈给设计者。相关研究机构与社会组织也是推动日本无障碍建设的重要力量。日本福祉无障碍和通用设计学会便是其中一个代表性组织。它的目标是集中考虑人居、环境、交通、生活等各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