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利川市2017届九年级中考综合模拟语文试题11_6510319.doc

上传人:ha****o 文档编号:119446050 上传时间:2020-03-0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利川市2017届九年级中考综合模拟语文试题11_6510319.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湖北省利川市2017届九年级中考综合模拟语文试题11_6510319.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湖北省利川市2017届九年级中考综合模拟语文试题11_6510319.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湖北省利川市2017届九年级中考综合模拟语文试题11_6510319.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湖北省利川市2017届九年级中考综合模拟语文试题11_6510319.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北省利川市2017届九年级中考综合模拟语文试题11_6510319.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利川市2017届九年级中考综合模拟语文试题11_6510319.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利川市2017年九年级语文综合模拟试题语文试卷 总分:12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命题单位:忠路镇小河初级中学1、 基础知识运用 (每小题2分,共14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2分)A. 亵渎(xi) 哂笑(shn) 挑衅(xn) 猝然长逝(ch)B. 绽开(zhn) 嫉妒(j) 炙热(zh) 鳞次栉比(z)C. 翌日(y) 氛围(fn) 犷野(gung) 风尘仆仆(p)D. 攲斜(j) 缄默(zhn) 媚上欺下(mi) 度德量力(d)2. 下列词语中书写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世外桃园 痛心疾首 精兵简政 人情世故B. 好高鹜远 励精图治 乌合之众 般门

2、弄斧C. 墨守陈规 因地制益 未雨绸缪 豆蔻年华D. 飞扬跋扈 草菅人命 一筹莫展 矫揉造作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A. “中国梦”不仅在国际社会产生强烈反响,而且在中国国内引发强烈共鸣。B. 一些家长没有意识到“手机综合征”是一种病,而是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防止孩子不玩手机。C. 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需要个人的天赋,更需要后天的努力;既离不开学校教育,也离不开社会和家长的教育。来源:学科网ZXXKD. 利川电视台举办的“汉字听写大赛”,使人们重拾汉字之美,越发珍惜纸质时代的美好。4.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大利之川,三十而砺。在齐岳山下

3、,我领悟到了什么是 ,有了摩天碍日的高度,自会存在一种 的尊严;在大茅坡上,我领会到了什么是 ,有了海纳百川的胸襟,自会产生一种 的气象;在大花谷中,我领会到了什么是 ,有了华丽高贵的气质,自我成就一种 的境界。A. 博大 吞云吐雾 恢宏 超凡脱俗 美丽 不语自彰B. 挺拔 超凡脱俗 博大 吞星吐月 恢宏 不语自彰C. 挺拔 不语自彰 恢宏 吞星吐月 惊艳 超凡脱俗D. 恢宏 不语自彰 惊艳 超凡脱俗 博大 吞星吐月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郑板桥的字具有设计感的,熔楷、隶、行、草于一炉;同时兑入画竹、画兰的 笔意,奇崛峭拔如“乱石铺街”。B.但我们确信“敬业

4、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C.然后他待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个手势:“放学 你们走吧。”D.“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幼教,把它移动到右边稍低一点儿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6.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古今多少事,尽在登高望远的灵心观望之中,却也是读书润无声的的沉淀,于 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提升自我。鲁迅的“投枪匕首”,马克思的“解剖刀”,毛泽东的“还看今朝”随着读书推进,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随之深入。读懂一本书,就像攻下一座山。领悟书籍,如登山临顶。“会当临绝顶,一览纵山小”。林林总总,幕天席地,不解其意则如

5、登山半途而归,不过虽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疑惑,不懈坚持总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A. B.C. D.7.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范仲淹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心忧天下的济世情怀,欧阳修也在醉翁亭记一文中体现了他与民同乐的思想,根据提文的内容拟写一副对联。(2分)二、文化积累(10分)8. 名句默写(6分)非淡泊无以明志, 。法令必行则民俗利, 。是法令必行,大利人也。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用 表现出来“曲折美。层次美”。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可清人赵翼却在诗论中另辟蹊径,用“ ”导出来唯有创新,才能领略时代风骚的创作真谛。正当毕业之际,朋友要离你远去,你可用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

6、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或李白行路难中的“ ”作为临别赠言,鼓励好友。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出了送别的依依不舍之情;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 ”也有异曲同工之妙。9.名著导读(4分) 名著是人类的瑰宝,吸引着莘莘学子;名著是天空中璀璨的星辰,凝聚着前人的智慧的光辉;名著是岁月长河中晶莹的水滴,折射着时代流动的光彩。 仿写下列名著中你所熟悉人物相关的故事(4分) 示例:三国演义:诸葛亮神机妙算巧借东风。 西 游 记:_ 水 浒 传:_ 三国演义 _ 红 楼 梦:_三、文章阅读(38分) (一) 阅读下面记叙文,完成1013题。(每小题3

7、分,共12分)山路弯弯 谷声 读高中的三年我一直是步行家与学校之间40公里的山路上的。40公里的山路现在连自己听起来都有些胆怯了但上高中的第一学期我就回了6次家。第一次出远门,太想家了。大概就是因为这种想家的心情,那几次我一点也没体会出走山路的感觉自然也没有真正学会走山路。 高考下来,紧张的神经放松了许多,与老师同学们告别后,匆匆捆好铺盖、衣服和复习资料,背着回家等录取通知书去了。这一次不是“想回家”而是学习告一段落回家休整,不是“轻装”走路而是“负重”远行。 从前的感觉没有了。走了十几里,就筋疲力尽,举步维艰了。我歇下来,躺在路边,想着长长的山路。什么是山路,山路不就是转不完的弯吗?翻过一条

8、沟壑,就是转了一个向下的弯;越过一道山梁,就是转了一个向上的弯。绕着山根转,围着山腰旋,左一个弯,右一个弯,弯弯相扣。几乎同时我也捕捉到一点走山路的灵感。我是回家去,但我并不去想怎样走到家里。只是如何走过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弯”。我盯着前面那棵树,把它看作一个“弯”的终点,咬紧牙关往前走。这是个看得见的“具体”的东西“近在眼前”。心里总觉得走到那里不会太难。于是就走到了。到了那棵树,又眼盯着前面的山崖口,把它作为另一个“弯”的终点。脑子里一点不想山崖口前头的路,一点也不考虑要给下一段路分配力气,只管拼命往山崖口走。于是就走到了,于是又缩短了一截回家的路 就这样,一个“弯”一个“弯”地各个击破。太

9、阳落下不久,我居然就回到了家里。我一下子没有了下个“终点”,身体瘫软了,精神崩溃了,再要我走一步路似乎都不可能了。母亲一再埋怨:“半路上有的是人家,咋就不知道借一宿歇歇脚。”父亲说:“这小子有点拼搏精神。”我从中似乎能听出一种隐隐约约的夸赞。 假如那一天,我想到要去借宿,那么,或许第二天可能还要在外边过一宿;假如我到陌生人的家里去借宿,那么,说不上就会遇到热心人容留我,也很可能相反碰上另一类人推我出门。但是,我走了,一直走到了家里。我没有感受到别人的温暖,更没有遭遇到别人的冷酷无情。我十分珍惜这种与别人相互对视的关系。 我庆幸那一次的策略,虽然其中搀和着许多的盲目和无意;但我却得到了一种自觉的

10、、可以永久使用的奔向最终目标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我们常说“人生之路”。如果人生真是一条路的话,那么它就肯定是一条长长的弯弯相扣的山路;如果你觉得自己已经上路的话,那么你就肯定是负重在身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长远目标,但是如果一心想着那个遥远的地方,那么很可能在行程中就会捻,就会泄气,甚至会躺倒不干,半途而废。 路是一步一步走的,日子是一天一天过的,事情是一件一件办的。如果按照“山路原理”把一步路、一天日子、一件事情都看成人生的一个“弯”的话,那么,走一步看一步、过一天算一天、干一件是一件的分段前进的办法就不失为一种智慧了。只要下决心走好每一步路,踏踏实实过好每一个日子,拼死拼活干好每一件事情,

11、才配得上有一个远大的奋斗目标,也才能走向那个寄寓自己一切心情的精神家园。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是一个走惯了山路的人,走在任何路上都有一种走山路的感觉。10.人生之路是“一条长长的弯弯相扣的山路”其中“弯”的含义是什么?(3分) 11.如何理解文中的最后一句话?(3分) 12.这一次“走了十几里,就筋疲力尽,举步维艰了。”与前几次感觉不同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3分) 13.第自然段中,作者走山路中忽然捕捉到了一种灵感。你从作者的灵感中,获得了哪些有益的启示?(3分) (2) 读下面议论文回答1416题。(8分) 净化网络“雾霾”需要理性精神 王晓刚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发帖

12、、跟帖、评论、围观、“吐槽”等已经像我们的呼吸一样自然而然,不仅成了广大网民参与讨论社会公共议题的主要渠道,也成了我们自身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与言论的大解放如影随形的是,各种不文明的网络用语也随着“潘多拉盒”的打开而成泛滥之势。互联网无疑为人类的言论自由提供了迄今为止最为强大的技术支撑,同时也使人类言论自由观念更加深入人心。然而,对网络世界语言的乱象给予应有的关注也十分必要。进入网络世界,就会发现各种极端言论、偏激言论处处可见,而且越是“出格”就越容易赢得一片“点赞”叫好;对事件的争论也往往变得简单粗暴,乃至退化成偏激的人身攻击;各种粗俗言论将“国骂”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甚至将网络“

13、骂战”发酵成网络“约架”。这难道是我们期望的结果吗?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见到“网络版”的语言生态。在我们最朴素的道德判断中,也没有多少人希望自己的生活中充斥着诸如此类的低俗语言,无论是对亲人、朋友、同事,还是对待陌生人,我们都希望保持基本的尊重、礼貌和教养。几乎没有人希望低俗的网络语言,从“虚拟”变成自己所处的“现实”。然而,现实中的自律意识,一旦上网便消失得无影无踪。来源:Z+xx+k.Com显然,人们对洁净的语言有着线下和线上的双重标准,而且到目前为止,网民们还没有像珍惜清洁的空气那样珍惜自己以及自己的父母、孩子、朋友共处的网络空间。而要深刻地改变这种观念,人类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如果回顾大自然的“报复”和人类“环保意识”的觉醒、深化和普及过程,我们也会坚信:网络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最终将会把网络环保意识强制性地灌输到网民的头脑之中。但我们不能坐等这种后果发生之后才姗姗来迟地觉醒,而要从现在起就付出努力,推动网络环境向清爽健康的方向发展。正如德国学者埃利亚斯在文明的进程一书中所言,每一种文明的表现绝非天然如此,而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是历经数百年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