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宣威市第九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01905030172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9441621 上传时间:2020-01-15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1,004.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宣威市第九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01905030172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云南省宣威市第九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01905030172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云南省宣威市第九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01905030172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云南省宣威市第九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01905030172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云南省宣威市第九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01905030172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云南省宣威市第九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0190503017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宣威市第九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01905030172(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 云南省宣威市第九中学云南省宣威市第九中学 2018-20192018-2019 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 题题 (本试题共 150 分,时间 150 分钟。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宋词的文化品格 从文化角度考察,宋词的荣耀得力于其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相互影响的双重品格。这一 点,我们可以从词的别名入手加以探讨。词又称“诗余”或“长短句”,前者是循其文体嬗 变脉络而言,后者是就其形式立名。至于“曲子词”、“曲子”的别名,则强调其音乐属性。 从隋唐至宋,这一属性是造就词

2、的双重文化品格的基础。西域音乐在隋唐时代传入中土,并 与汉族的传统音乐融合产生出与雅乐对立的燕乐,燕乐即俗乐,词在初期就是与之相配的歌 词,其市井文化的品格不言而喻。明俞彦爱园词话云:“诗亡,然后词作,故曰余也,非 诗亡,所以歌咏诗者亡。”此论也从音乐入手探讨词的产生。反言之,词之所以能够继诗之 后获得演唱者或者吟咏者的青睐,又与其表现形式的灵活多样密不可分。词打破了古近体诗 较为齐整的句式,参之以变化错落,因而更适于倚声弦歌与抒情达意。 作为配乐的歌词,词作者必须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进行创作,才能用于演唱实践,于 是“倚声”、“填词”等相关术语就应运而生了。词的句法参差错落,又有多种词牌可供

3、创 作时选择,因而在传达人们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时,它就有了诗所无可比拟的灵活性。古人 作文吟诗,往往正襟危坐,以体现“诗言志”的尊严,却独于倚声填词较少顾忌。这就是“诗 庄词媚”或“词为艳科”说之由来。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上,或许词不如诗;但若 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词又有胜于诗的优越性。王国维曾就此论道:“词之为体,要眇宜修, 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他概括出诗与词的不 同文体特征,的确很有见地。 词的文体特征与其音乐属性密切相关,而其接受方式也有了双重选择的可能。当其婉转 于歌伎之口以娱悦听众时,听众成分的复杂化要求词的写作须向俚俗靠拢。除字句易于

4、听懂 外,情趣的共鸣也是不可或缺的。此外,耳听与目治的接受方式的不同,也要求词的写作不 宜晦涩艰深,而要有一定的口语化基础。所有这些要求都无疑会令词的市井文化品格得到加 强,否则,词将失去赖以发展的土壤,而成为纯粹供文人欣赏的案头文学。柳永的“假使重 相见,还得似旧时么”,李清照的“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前者写恋人细语温柔, 缠绵悱恻,后者感人生苍凉,寓愁于乐。词句浅显易懂,毫无费解之处,便于听唱;如果用 诗的形式表现,就很难传达出个中细腻微妙的情愫。当然,词也并非只局限于风月情怀或身 世之愁的抒发。在言志咏史与挥洒壮志的有关题材中,也有区别于诗的潇洒风度,苏轼的“大 - 2 - 江东去

5、”的放歌,辛弃疾的“千古江山”的抒怀,皆可佐证。 1.下列关于词的“市井文化品格”特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词在早期是与燕乐相配的歌词,燕乐对词的市井文化品格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B.词的句法参差,词牌丰富,能够没有顾忌地表现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 C.词的语言向俚俗靠拢,语句浅显易懂,有一定程度的口语化。 D.李清照的“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就体现了词的市井文化品格。 2.下列关于诗与词不同特征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诗的句式较为整齐,而词的句式变化错落,适于倚声弦歌与抒发复杂的情感。 B.“诗庄词媚”“词为艳科”之说,表明诗和词在所表现的情感内容方面存

6、在不同。 C.“诗之境阔,词之言长”是说诗长于反映社会生活,词善于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 D.诗的语言晦涩艰深,而词较为浅显易懂,既能满足文人的欣赏,又能娱悦听众。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互相影响的双重品格,决定了宋词的荣耀与辉煌。 B.词又被称作“诗余”,这标明词是沿着诗的文体脉络,通过演变而形成的。 C.词的音乐属性,影响了词的创作方式和接收方式,是词形成市井文化品格的基础。 D.词在咏史言志时,具有区别于诗的潇洒风度,是因为其表现情感更有深度和广度。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鉴 赏

7、 家 汪曾祺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到了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他 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他的果子都是原装。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 一棵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亲家一样了立春前后, 卖青萝卜。“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 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 瑙。端午前后,枇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卖马牙枣、 卖葡萄。重阳近了,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

8、有一种叫做“黄金坠儿”的香 气扑人个儿不大的甜梨。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入冬以后,卖栗 子、卖山药(粗如小儿臂)、卖百合(大如拳)、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他还卖佛手、香 橼。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 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 叶三五十岁整生日,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 - 3 - 叶三有点生气了:“嫌我给你们丢人?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 我也得卖果子。” 季四太爷即季陶民。他大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叶三真是为了季陶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

9、了挣钱,他给季陶民送果子 是为了爱他的画。 季陶民有一个脾气,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 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陶民送去。 季陶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画室。叶三不须通报,一来就是半天。季陶民画 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 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 之笔。季陶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 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 季陶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

10、到,喝半盏 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 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季陶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 时会问叶三: “好不好?” 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 叶三说:“紫藤里有风。” “唔!你怎么知道?” “花是乱的。” “对极了! 季陶民提笔题了两句词: “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 季陶民最爱画荷花。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陶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 些莲蓬。画完了,问叶三:“如何?” 叶三说:“四太爷,你这画不对。” “不对?” “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

11、色也深,这是红荷 花的莲子。” “是吗?我头一回听见!” 季陶民于是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 红花莲子白花藕, - 4 - 果贩叶三是我师。 惭愧画家少见识, 为君破例著胭脂。 季陶民送了叶三很多画,都是题了上款的。有时季陶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 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 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一张也不卖!” 十多年过去了。季陶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 季陶民坟上供一供。 季陶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陶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 买叶三的藏画。 叶三说:“不卖。” 有一天有一

12、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客人非常虔诚, 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一边看,一边不停地 赞叹:“喔!喔!真好!真是神品!” 客人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 叶三说:“不卖。” 客人只好怅然而去。 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 一九八二年二月二十八日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季陶民“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这看似闲笔,实则表现出季陶民率性 脾气,也为叶三送果的情节做了铺垫。 B.“紫藤有风”,“花是乱的”一段,借助白描语

13、言的神力,让一个果贩与一个鉴赏家的 形象精致地叠合在一起,可谓神来之笔。 C.从情节和结构来看,很难在作品中找到一般小说那种清晰的线索,强烈的冲突,波澜起 伏的情节,甚至很难概括出一个故事梗概,颇有“散文”的特征。 D.小说语言独具特色,准确、干净、不失华丽,大量使用短句,使语言凝练又明快活泼, 形成了一种独到的文风。 5.情节是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内容,本文是通过哪些情节来塑造叶三这个“鉴赏家”形 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6 分) - 5 - 6.小说的题目是“鉴赏家”,但却用了很大篇幅写叶三卖果子。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14、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沈从文,他在痛苦中开花 东方小四 随手翻开一本书,是沈从文的书信集,其中有些是他生前没想到会发表的自呓般的文字。 自 1949 年 1 月到 8 月,正是他被人认为“精神失常”的一段岁月。他在妻子张兆和的信上胡 乱圈点,内容大致为:我的痛苦这个世界上没人知晓,生活已经失去意义。 那时他因郭沫若的一句“反动文人”的定论而否定自我,直觉自己的写作时代已经过去。 精神压力巨大的他应梁思成与林徽因之邀住在他们清华园的家里,以疗养身心。许多真挚的 朋友盼望他早日康复,他反复自语:没人知道,其实我根本没有病。他也感觉到,有些人其 实是在等着看

15、笑话。 在痛苦无法排遣的许多年后,他还挂念着她。我终于有点理解了他对张兆和的爱恋,有 许多无法言述的情愫。其中有许多映照着对翠翠的憧憬:美丽、忠诚、纯真、微黑。而张兆 和还多了翠翠所没有的大家闺秀的才气。沈张二人的恋爱,未必为对方完全懂得,却可恒久。 因为他对自己的懂,因为她的纯粹高洁。 幸好,他有她。那个虽然不太懂得他,却一直用自己温暖坚定的爱心去支持和抚慰他的 妻子。后来他曾在家自杀,也幸亏担心着他的她匆匆从干校返回,及时发现而救了他一命。 从此以后,沈从文开始了另一条命。他的痛苦低到尘埃里,开出花来。他丢掉了那支光 彩夺目的文学之笔,开始托生为文物研究专家沈从文。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的沈从文,不论什 么文物入了他的眼,所有的来龙去脉都清晰起来。许多人都震惊于他惊人的记忆力以及渊博 深厚的古文及文物功底。他只是微微一笑,甚至对于“故宫解说员”的工作,也做得十分尽 心尽责。在文物面前,讷于言的他,随时可以口若悬河。 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