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9439338 上传时间:2020-01-15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湖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湖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湖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湖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时量:120分钟 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8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天人合一”思想是儒家整个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思想。儒释道三家都有这个思想,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也是一个“中”的思想体系。“天人合一”,其实很简单,就是指“天”和“人”的关系。一般来说,“天”就指我们的宇宙,包括了整个天地。但是,中国的“天”里面有一个更重要的含义,就是指自然而然,“天然”的意思。“天”和“人”的关系就是要人的行为合乎万事万物自然而然的本性,即所谓“天人合一”。

2、“天人合一”思想里面还有个重要的内容,就是人要向“天”学习。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传统,就是以“天”为则,以史为鉴。司马迁讲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强调天地万物是有则的,是人学习的榜样,人要向天地万物学习,尊重自然的规律。在中国文化中,“天”最大的特点是什么?一个是广大;一个是无私;再一个是像老子讲的“生而不有,长而不宰”,让万物自由自在地生长,自然而然地生长。“天”是最讲信用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夏秋冬永远如此,就说明“天”是非常讲诚信的,这些就是“天”的神道,“天”的变化之道。所以,中庸里面讲“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讲诚信就是天道,人要按照天道去做,就是这个道理。人遵守大自然

3、的法则就是“天人合一”,顺从大自然的这种自然选择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古代更重要的一点是“天人合德”,人向天地万物学习。孔夫子被大家看作圣人,就因为他具有“天”一样的品德。“德配天地”,这是对圣人的赞扬。“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就是一种形象的表述。“仁者乐山”就是要像山那样的稳定,要有这样一种德行,稳定的德行。“智者乐水”就是智者要像水那样流动灵活,不能呆板。“智”是圆通的,“义”就应该是方的,应该规矩的。按照自然界的秩序修养自己的德行,就是一种天人关系的表现。所以,这里“天人合一”就是讲人跟“天”是一体的。“天”自然而然,最包容,最能够让万物在天地之间自由自在地生长。它尊重

4、万物的本性,人也应该如此,应该活得自然而然。“天人合一”也是“中”的一种表达。“中庸之为德也,至矣”,中庸这种德行才是最高的。它可以用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天人合一”就是一个“中”的思想,不把天人对立起来。中国人讲“天人合一”就是相反相成,就是一种对立统一。中国人的思维非常辩证,要适合这个时代场所的变化而变化。“时”,时间的时,包括空间,讲究中道,不能够片面,但是合在一起就叫“时中”。时间包括空间,这个时代变化了,人就要变化,空间变化了人也要变化,这个时就包括空间和时间。但是也需要有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中”,“中”就是不偏这个也不偏那个。“中”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观点,而我们的大自然、万物都

5、是“中”的体现。因为它自己会调解成“中”。我们要去自己体会,大自然可自己调到标准。但因为时间地点条件的不同,这个标准是不一样的。南方人是南方人的标准,北方人是北方人的标准;冬天是冬天的标准,夏天是夏天的标准;老人是老人的标准,小孩是小孩的标准;女性是女性的标准,男性是男性的标准。这就是中医的原则,治病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这才能真正符合自然。用一个统一的标准,不管你是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南方的北方的,都用同一种药那就完了。你是南方人,又是中年女性,那要一个方子;同样的病,对于一个老人一个男性抑或一个南方人,那又要不一样的方子。所以这是中国中医的最根本原则,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不能用千篇一律的方子

6、。这个都是从“老天爷”那学来的,从自然万物、天地万物中看来的。所以不仅要自爱,还要自信,现在的人已经基本上没有自信了。中庸的万物不相害,本来世界上的万物都是千幻万变的,它可以并存的。但并存中又相互有关系,不是相生就是相克,我生你,你生他,他生我,我克制你,你克制他,他克制我,硬是形成了相生相克的关系,所以并行。如果中间缺掉了一个,那就没法并行了。所以,这个并行并生的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圆满的运行。(摘选自楼宇烈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有删节)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天人合一”思想在儒家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儒释道三家都有这个思想,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

7、最重要的思想。B. “天人合一”就是指“天”和“人”的关系。“天”就指我们的宇宙,包括了整个天地。“天人合一”即人的行为要合乎万事万物自然而然的本性。C. 中国文化强调以“天”为则,以史为鉴,人要向天地万物学习,尊重自然的规律,如司马迁讲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D. “天人合一”也是一个“中”的思想,不把天人对立起来。“中”就是不偏不倚。大自然、万物都是“中”的体现,因此它自己会调解成“中”的标准。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三段列举了“天”最大的特点,即广大,无私,“生而不有,长而不宰”,并说明天是最讲诚信的,来分析论证人要向“天”学习的原因。B.

8、文章采用层进论证的方法,强调“天人合德”是“天人合一”思想中更重要的内容,并以孔夫子为例,说明他被大家看作圣人,就因为他德配天地。C. 文章引用“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名言,并阐释它的含义,进一步突出了人要按照自然界的秩序修养自己的德行,以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道理。D. 文章提到中医治病的最根本原则,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不能用千篇一律的方子,由此得出人“不仅要自爱,还要自信”的结论,显得有理有据。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A. 人如果不遵守大自然的法则,随意地改造自然,就是背离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很可能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B. 人跟天是一体的,天自然而然,最包容,最能够让万

9、物在天地间自由自在地生长。人也应该活得自然而然。C. “天人合一”,就是天和人的相反相成,对立统一。时代和空间变化,人就要变化。但是也需要有“中”的标准的限制。D. 中庸的万物不相害,千幻万变的万物可以并存。但并存中又相互有既相生又相克的关系。这个并行并生的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圆满的运行。【答案】1. B 2. C 3. A【解析】【1题详解】此题考查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

10、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A项“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分析错误,原文指出“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C项,结合原文“司马迁讲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强调天地万物是有则的,是人学习的榜样,人要向天地万物学习,尊重自然的规律”可见“人要向天地万物学习,尊重自然的规律”这是司马迁说的,不是“中国文化强调”的。D项,因果倒置,原文是“这个标准就是中,中就是不偏这个也不偏那个。中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观点,而我们的大自然、万物都是中的体现。因为它自己会调解成中”可见,“它自己会调解成中的标准”是“大自然、万物都是中的体现”的原因,而不是结

11、果。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以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道理”分析错误,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人要按照自然界的秩序修养自己的德行,就是一种天人关系的表现,达到“天人合一”境界不是目的。故选C。【3题详解】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A项,“很可能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12、”于文无据。故选A。【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1)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2)主次颠倒。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4)因果颠倒。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需要认真甄别。(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生命的留痕陆文夫一座半圮的石桥,一幢临河的危楼,一所破败的古宅,一条铺着石板的小街,一架伸入河中的石级这些历史无记载的陈迹,这些古老岁月漫不经心的洒落,

13、如今都成了摄影家们的猎物,成了旅游者的追逐之地。人们在走向现代化的时候,为什么又回过头来重温那逝去的岁月?我们向往过西方的大桥,汽车的洪流,摩天的高楼,乡间的别墅和那如茵的草地;我们把石桥、危楼、古宅、石级视为贫穷与落后。如今,国内的大城市和开发区,与西方的距离正在缩短,一样的高楼林立,汽车奔流,一望无际;那些新建的公寓楼、小别墅,明亮宽敞,设备齐全,冷热任意调节,真有点儿不知今夕是何夕。提前进入小康的人呀,可不知道为什么,在得到的同时却又感觉到失去了什么,而且越来越怀念那已经失去的、难以捉摸的一切。他们不把高楼大厦放在眼里了,甚至把大街上汽车的洪流视为洪水。旅游业兴起来了,人们花了钱去重温旧

14、梦,去寻找石桥、危楼、古宅与石级,寻找那些“贫穷与落后”。人啊人,你到底想要什么呢?人们什么都想要,最想要而又最不可得的是韶华永驻,生命长存。现代化的高效、高速、高产,使人们感到生命也在高速地旋转,像轻烟,似云团,被社会流行的风尚弄得动荡不定,四处漂浮,好像什么地方都去过了,却也好像什么地方都不曾停留。你走过的桥太多了,汽车驶上了水网地区的高速公路,风驰电掣,无数的桥在车轮下滚过,你感觉到了吗,记住了吗?有哪一座桥能在你的记忆中停留?是的,你知道那些现代化的桥,铁路桥、公路桥、斜拉桥、立交桥,所有的桥都似乎离你很近,也离你很远。可你还记得村头上的那座石桥吗?那桥栏的条石已经沉入河底,那桥头的石

15、板已经陷落,涨水时要先涉水,后上桥,才能到达彼岸。每天上学的时候你都痴等在桥头,等着她像蝴蝶扑在你的肩上,然后轻轻地把她背上桥去那是属于你的桥,你那萌动的青春永远停留在那里。诗人陆游在将就稽山土的时候,还忘不了沈园的那座石桥,“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你看见那危楼的长窗了吗?那窗户是岁月的屏幕,你也许曾经看见过一部人生的悲喜剧在那里上演过,至今回想起来还是不胜唏嘘。你也许什么也没有看见过,可你读过那首诗:“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在你的想象里昔日的翠楼就是眼下的危楼了。你也许会在窗下徘徊,想领略一下那游子归来的情趣。一座破败的古宅,那里面阴暗

16、潮湿,和别墅不能比,连富起来的农民也不愿居住。那些参观的人也不想住在这里,他们只是想了解前人留下的故事,想象前人生活的画图。也许那大门前的铁环上曾经系过高头大马,那门厅里曾经停过八抬花轿那铺着碎石的小街,也许有许多历史上的名人走过;那深入河中的石级,曾是妇女们的捣衣之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你可以在月光下顺着石级往上走,去倾听那历史的回声,去看那逝去的碧波石桥、危楼、古宅、小街、石级,那些历史随意的洒落,却是生命的永驻,历史的残留;是往事的图画,似乎把自己也画了进去。你在现代化的城市中驱车而过,看见那摩天高楼上有无数的窗户,谁知道那里面是些什么;那一幢幢编着号码的住宅区,今天搬进一个住户,明天搬走一个住户,进进出出的都差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