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9436684 上传时间:2020-01-1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吉林省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史学家们的研究,在海岱地区、太湖流域、澧阳平原等区域考古发现的刻画符号,既有简单的刻划、逼真的描摹,还有较为复杂的组合符号,既有陶工的标记,又有巫师创作的祭祀符这些刻画符号或多或少均对汉字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材料表明了 A图画艺术是汉字源头 B汉字起源于黄河流域 C巫师促成汉字的形成 D汉字的起源是多元的2.中国传统社会,孝敬父母就是忠顺君主,忠顺君主就是效忠国家,忠孝同义。中华民族有许多英雄以忠顺君主为初衷,以效忠国家为结果。

2、这表明在传统社会 A君权至上意识浓厚 B家庭伦理道德至上 C家国一体观念突出 D尊卑观念根深蒂固3. 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这体现了 A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B民贵君轻的主张 C克己复礼的思想 D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4.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以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A. 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 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D.认为民性本善,君权天授5.唐律疏议规定“一准乎礼”,通过引经决狱、引礼入律的方式,将儒家思想贯彻到

3、立法、司法、守法的整个过程中。这一规定反映的本质是 A儒家思想是古代法制的基本原则 B儒家思想等同于法律制度 C促进了中国法制和民主政治的发展 D中国古代已建成法制社会6.中国古代儒学历经孔子儒学、董仲舒的新儒学和宋明理学三个主要阶段。这三个时期的儒学思想最大的共同特点是 A都被当时统治者所极力尊崇 B都宣扬了“君权神授”思想 C都要求建立有序的社会秩序 D都体现了儒道佛思想的融合7.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工商业繁荣的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等地。与这一经济现象相关,产生了一股具有批判色彩的思潮。其中,最能从本质上体现时代发展要求的是 A“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B

4、“经世致用” C“工商皆本” D“君主是天下之大害”8.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于 A.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B.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社会责任感 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9.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 “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 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 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

5、刷 C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 D雕版印刷仅限于官方刻书10.李约瑟认为,由于历史的巧合,近代科学在欧洲崛起于耶稣会传教团在中国的活动大体同时,因而近代科学几乎马上与中国传统科学相接触。在明代,中国的传统数学、天文学由于西学的到来而复兴。这说明 A.传统科技已发展为近代科技 B.西学东渐促进中国科技发展 C.传统科技与西方科技难分高低 D.中国科技明清仍然领先于世界11.宋代艺术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建筑上追求砖木本色,诗文崇尚朴质平流,绘画以水墨山水为最高意境,瓷器造型稳重大方,制作规整,无繁杂装饰。宋代艺术风格折射出 A天人感应思想影响民众审美倾向 B理学思想已渗透到世俗生活领域 C商品经济发展

6、提高大众生活水平 D经世致用观念引导社会消费需求12.在中国戏曲中,昆曲被称为雅乐正声,明万历年间更是被视为“官腔”。随着乾隆末年四大徽班进京,京剧的形成终结了长期以来的“花雅之争”,以昆曲为代表的“雅部”衰落了下去。清中叶以后昆曲没落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等级观念的弱化 B统治阶层旨趣的变化 C民众文化水平的下降 D市民阶层发展的必然13.美籍华人学者张馨保在林钦差与鸦片战争一文中指出:“在所有19世纪的中国政治家中,林则徐的形象和影响都超过了其他人。比曾国藩、李鸿章早二、三代人的时间,林则徐就已提倡和发动了向蛮夷学习的自强运动。”这一评述体现的史学观点是 A革命史观 B社会史观 C全球史观

7、D近代化史观14.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主张15.据学者研究,晚清成册的小说至少在一千种以上,其中翻译多于创作,翻译的数量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但18401899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仅7部,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A闭关锁国状态刚刚被打破 B西方文化的传播遭到顽强抵制 C国人更关注西学中的器物与制度 D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强大影响力16.希腊英雄传说起

8、源于对祖先的崇拜,这类传说中的主人公大都是神与人的后代,半神半人的英雄。他们体力过人,英勇非凡,成为古希腊人集体力量和智慧的化身。这反映出古希腊人 A征服自然的顽强意志 B崇尚武力并热衷殖民扩张 C重视城邦的集体荣誉 D具有朴素的人文主义观念17柏拉图认为,很多戏剧为了迎合观众的趣味,把人性中的无理性部分当作重点的模仿对象,这些作品亵渎神灵、丑化英雄,同时摧残理性、滋养情欲。他意在强调 A人文精神易造成思想混乱 B戏剧应该取消以净化社会 C文艺衰微是由于民主泛滥 D文学艺术必须要富涵美德18在西欧经济和政治发生重大转变的时期,每一变化都伴随着以复兴古典文化为特点的思想文化运动;8、9世纪,注重

9、恢复学习拉丁语,由此为古典文化的传承保留了最基本的载体;12世纪,促进了对古典哲学的学习;14、15世纪,在创新古典文化的同时,深刻地探究了人的本质。可见,14、15世纪时的思想文化运动 A推动了欧洲古典文化的繁荣 B是对中世纪文化的彻底决裂 C是前两次发展基础上的升华 D推动了欧洲政治革命的到来19宗教改革的直接和决定性的遗产是权力由教会向政府转移。不管教会是坚持天主教教义,还是拥护新教信仰,世俗当局都控制着教会财产和神职人员的任命。材料表明宗教改革 A否定了教会组织存在的必要性 B实现了西欧各国宗教信仰的自由 C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D促进了人文主义精神的深入发展20“这是个受无知和

10、迷信牵制的世界。社会有两股非理性的强大势力,一是教会,即天主教廷;二是国王,那位绝对专制的一国之君。他们的地位之所以屹立不倒,靠的就是人民的无知。”这是某学者对欧洲某一时期的社会现状的评述。为此,欧洲社会兴起 A启蒙运动 B宗教改革运动 C文艺复兴运动 D智者运动2117世纪,英格兰社会精英人士对宗教的兴趣取向比例从7降至2,而对于科学的兴趣取向则由18增长至5以上。这一现象的实质是 A科学发展推动人们思想解放 B民主革命影响了全社会价值取向 C人文精神取代宗教神学地位 D启蒙思想加速了科技革命的到来22.在1543年出版的天体运行论中,哥白尼提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中

11、,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理论。两种学说的共同意义是 A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B推动了近代科学体系的形成 C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 D奠定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基础23. 爱因斯坦曾说,“不让任何人猜测这一点,牛顿的伟大成就真的会被其他的什么理论所代替。他伟大而明晰的思想将永远作为我们整个现代概念构架的基础而保留下来”。这句话旨在强调 A牛顿力学被狭义相对论所取代的意义 B牛顿力学是近代物理学最先成熟的体系 C牛顿学说对科学发展具有独特的意义 D相对论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本框架24.英国学者怀特海论及近代西方科学精神时说:人们“完全有意识地认识到知识对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发现了抽象知识和技术进步相联系

12、的方法,并且也看到了技术进步的无限前程。”能够为这种观点提供论据的史实是 A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构 B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的创立 C瓦特联动式蒸汽机的制造 D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的应用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战国时期,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政治形势,各国统治者争相招揽人才,这些人才大多数都来自于士阶层。于是士的社会地位同以前相比更加显赫,奔走出入于各国,成为各国官僚队伍的后备人才。士人求仕最常用的办法是游说自荐。一个普通士人若通过游说国君,即可骤列高位,拔居要津。如商鞅初入秦就是通过游说得到秦孝公重用。公孙衍、张仪也通过过人的辩术纵横捭阖于各

13、国之间,成为“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风云人物。随着聚徒讲学风气的盛行,收有门徒的士人往往被尊为“夫子”,其“率徒讲学,辩其谈说”,声势比一般士人更盛。各国养士之风盛行,最著者如齐国的稷下学宫,名流荟萃。其他如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中(申)君,食客都达3000人以上。战国士人有着较强的自尊自主意识,号称“从道不从君”,在后世大一统专制王朝的统治中,这种意识仍然长期存在。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每次公民大会开始后,传令官会向全体与会者发问:谁要发言?任何人都可以应声而起。柏拉图指出:当公民大会对有关城邦管理的事务进行审议时,站起来发言的可能是工匠、铁匠、鞋匠、商人、店主、富人、穷人,贵族或者普通人,没有人对这些人提出反对,即使他们没有这方面的专长和经验,他们也试图提出建议。在阿里斯托芬的喜剧阿卡奈人中,穿着破烂衣服、被称为叫花子的狄开俄波利斯也走上讲坛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除了少数走上讲坛的人,台下的数千名听众也可以自由行使他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