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优指导2019高考语文二轮云南:15传记探究题-文内挖潜文外引联

上传人:zengy****8888 文档编号:119434454 上传时间:2020-01-15 格式:PPTX 页数:40 大小:368.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优指导2019高考语文二轮云南:15传记探究题-文内挖潜文外引联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全优指导2019高考语文二轮云南:15传记探究题-文内挖潜文外引联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全优指导2019高考语文二轮云南:15传记探究题-文内挖潜文外引联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全优指导2019高考语文二轮云南:15传记探究题-文内挖潜文外引联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全优指导2019高考语文二轮云南:15传记探究题-文内挖潜文外引联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全优指导2019高考语文二轮云南:15传记探究题-文内挖潜文外引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优指导2019高考语文二轮云南:15传记探究题-文内挖潜文外引联(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题型15 传记探究题: 文内挖潜,文外引联,【考点考情】 探究能力是课标卷注重考查的能力之一。在实用类文本阅读中,这一能力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要求中: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从高考实际设题的情况看,传记探究题对三个要求均有涉及,且第一与第三要求往往交叉考查。,-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黄德鸿:“学者”的意义 “成为一名学者”,是黄德鸿一生矢志不渝的追求。在广雅中学就读高中时,黄德鸿受国文老师梁同寅的影响颇深。一个人的生命有限,荣华富贵及身而止,但学术之成就,可以垂及久远,嘉惠后人梁同

2、寅这样强调做学问的好处。此番声情并茂的讲解深深感动了黄德鸿,他内心开始憧憬学术之光。,-4-,大学时代,黄德鸿在求学志愿表上填上了“学者”二字,入读中山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以为社会学就是一门改造社会的科学,于是就报了社会学”。毕业后,他考上了当时的“重庆国民政府行政院社会部”,从事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的研究。之后,他又从社会学转到经济学研究,黄德鸿的说法是:“在当时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对经济学的研究比社会保险更有意义。”鉴于当时国家正处于抗战的社会环境,面对着社会保障在中国真正实行非常困难的残酷现实,他认为所学的理论都是舶来品,还存在一个中国化的问题,理论层面上的研究并没有太多用武之地。黄德鸿师

3、从的卓炯老师,既是著名的社会学家,又是著名的经济学家,“在他的影响下,我对经济学比较了解,所以学校很自然安排我进行工业经济的教研工作”。,-5-,1948年,黄德鸿还曾获得去联合国工作的机会:“我投考联合国社会福利机构,一百多名应试者中我的排名是第六,年末我就接到联合国正式的任命通知。”可是,“当时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我们还要建设国家,我希望我学到的东西能够用在这上面”。于是,黄德鸿放弃了高工资和优越的研究条件留在了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黄德鸿先后执教于中山大学、中南财经学院、湖北大学、暨南大学,撰写了许多学术论文,这些文章后来结成论文集出版,书名为社会事业与社会行政。 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4、,面对变幻莫测的经济风云,黄德鸿积极探索广东经济发展方向。他目光如炬,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论文一篇篇分量十足,对我国和广东省的经济体制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6-,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黄德鸿就开始研究工业投资效果问题,提出了影响社会主义工业基本建设投资经济效果的四大因素。80年代初期,他又具体地提出了提高工业经济效益的六大基本途径,在充分肯定了广东改革开放以来工业成就的同时,明确提出了广东工业发展“大而不强”的整体判断,从技术、资源、体制、文化和发展模式上提出了促进广东工业发展由大到强的战略构想和对策措施。 黄德鸿十分重视对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及企业活力的研究,他在论增强企业的活力一

5、文中提出了五项战略措施,同时注重对珠江三角洲现实经济问题和南中国区域经济及产业结构等问题的研究。,-7-,1985年,黄德鸿担任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编委兼分编计划管理与经营决策主委及条目撰写人,这是我国首部企业管理百科全书。1988年,他参加中国工业经济管理高校文科教材的编写,该书1991年获“光明杯”社科著作荣誉奖。 黄德鸿潜心研究华南经济区域,他认为这是一个特殊的经济区域,既不同于欧盟那样的区域联盟,又不同于一国之内各地区间的经济联合,以往的区域经济理论和经济一体化理论不能解释这个区域现存的经济整合,必须从新的角度进行研究。他建议把这个特殊的区域称为“沿海地区经济长龙”,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

6、认为,这个提法,不但有利于区域各成员扩大市场、增进贸易,也有利于加强区内分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对推行联合开发计划、实行联合研究发展、促进科技交流也有帮助。,-8-,在暨南大学,黄德鸿建立了产业经济学博士点。他说:“没有这个点,广东的经济发展就会少很多精兵强将。”从事高教工作70余年,他培养了一届又一届产业经济学专业的高级专门人才。即使年事已高,他也仍然坚持在教研第一线,经常带着研究生们挤公共汽车,顶着烈日暴雨跑工厂。 学术生涯七十余载,黄德鸿不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而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培养人才的系统思想与方法。他主张要先学做人,后学做学问。黄德鸿经常告诫学生,为人处世要谦虚,治

7、学更要谦虚,骄傲自满在学问这部字典中是永远查不到的。他以身作则,甘当人梯。他常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要树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思想。,-9-,历经一个世纪的风雨沧桑,一生倾注学术研究的黄德鸿教授,为广东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他像一本厚重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又如清澈见底的泉水,观之可以鉴照世人。 (摘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作者说,黄德鸿“像一本厚重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你从黄德鸿的学术生涯中得到了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10-,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回答此题,要结合文本,搜索全文,从黄德鸿的人生经历中汲取精神营养。文

8、章第一句话“成为一名学者”,是黄德鸿一生的追求,由此我们要学习他对学术矢志不渝的追求的品质;后来,他有到联合国工作的机会,但放弃了,立志报国,这一点很值得人们佩服;第九段中写到黄德鸿创造性地提出了“沿海地区经济长龙”这一概念,说明他的创新意识较强;另外他的为人也令人敬佩,虚怀若谷,修养深广。注意答题时结合文本分析。,-11-,参考答案:要有矢志不渝的追求。“成为一名学者”,是黄德鸿一生的追求,他将自己的毕生精力倾注在学术研究之中。要有报国的志向。黄德鸿立志改造社会,报效国家,甚至不惜放弃到联合国工作的机会。要理论联系实际。黄德鸿认识到舶来的理论有局限性,存在一个中国化的问题。要有创新精神。黄德

9、鸿研究华南经济区域,认识到必须从新的角度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沿海经济长龙”这一概念。做学问要先学做人。黄德鸿为人处世谦虚,治学更谦虚。他甘当人梯,主张要青出于蓝。,-12-,-13-,一,二,一、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紧扣文本,体会精神,多角度分析 “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包括传主本身体现出来的人生价值和传者的情感态度反映的人生价值,“文本所反映的时代精神”指文本体现出来的它产生的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此类题目在设置上主要有两个角度:从传主的角度探讨文本中蕴含的传主的人生观和人生价值,从联系现实的角度探讨其现实意义。解题时,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善于捕捉主要材料

10、。无论是探讨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还是探讨文本所反映的时代精神,都必须从文本的材料出发,要善于抓住最能反映传主或文本精神实质的那些材料进行分析,不能依赖枝节性材料得出结论。,-14-,一,二,2.抓住文本对人物的描写。从这些描写中发掘人生价值或时代精神。具体来看,可从传主或作者对人生的理解与感悟上思考人生价值,比如热爱国家、英勇善战、视死如归,这些都体现着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此外,可从对时代的影响与意义等方面思考时代精神。 3.组织答案时,先概括再分析。应先写出具体的人生价值或时代精神,如人生价值中的“公私观、义利观、苦乐观、荣辱观、幸福观”等。时代精神是一个时代所具有的精神,是群体性的,主要指

11、具有时代意义的精神风貌和优良品质,如“创新精神”“助人为乐”“奉献精神”“开拓进取”“求真务实”“自强不息”“勤俭节约”等。然后,结合文本事例具体分析,一般要分条作答。,-15-,一,二,例1(2016全国高考丙)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一代通儒顾炎武 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来后,便一改旧习,自誓“能文不为文人,能讲不为讲师”,力倡“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纠缠,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将家事稍作安排,便只身出游。最初往来于山东、北京、江苏、浙江之间,自康熙元年起,其游踪扩至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

12、载书自随,南北往返,风尘仆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著述事业。顾炎武每到一处,必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如与平日所闻不符,便打开书卷验证。旅途中则在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就翻书温习。据他在书后回忆,自己曾临泰山,谒十三陵,登恒山,抵太原,“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16-,一,二,他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一分为二,将有关水利、贡赋、经济、军事部分,编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关地理沿革、建制、山川、名胜部分,则编为肇域志。 日知录是顾炎武的一部读书札记,最能代表他的严谨笃实与学术创新,也反映了他一贯不愿“速于成书,躁于求名”的治学品格。全书共三十二卷,以

13、“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为宗旨,体现了他的学术、政治思想。康熙九年初刻八卷本刊行后,他又不断增改,至康熙十五年,已得手稿二十余卷。顾炎武在该书的题记中说,他从小读书,“每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一旦发现前人著述中已有类似论说,一律删去。积三十余年,编成此书。取论语子夏之言,命名为日知录,供后人研讨。,-17-,一,二,顾炎武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虚怀若谷,严于律己,注重友情。在他看来,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交友是益学进道的重要途径,古人学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所以,寻友交友构成他为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

14、在为学交友过程中,他始终推友之长,虚己待人,以友为师,其高尚品格足为后世楷模。他晚年所撰广师,从学术视野、学术贡献、博闻强记、文风雅正、治学态度等方面,对同时代的十位“同学之士”加以称许。其弟子潘耒在日知录序中,盛赞其师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天下贤豪长者。天下无贤不肖,皆知先生为通儒。,-18-,一,二,顾炎武一生,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早年奔走国事,中年谋求匡复,即使暮年独居北方,依旧念念不忘“东土饥荒”“江南水旱”。直到逝世前,病魔缠身,他仍然以“救民水火”为己任。他主张,天生豪杰必有所任,“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正是自己的责任。顾炎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有其

15、特定的原因,今天看来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一个旧时代的思想家和学者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面对明清交替的现实,顾炎武从历史反思中得出结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世学者将他的这一思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颇有道理的。 (摘编自陈祖武顾炎武评传),-19-,一,二,相关链接 顾炎武(16131682),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初名绛,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学问广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反

16、对空谈“心、理、性、命”,提倡“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顾亭林诗文集等。(摘自辞海第六版) 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深信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20-,一,二,读文有道: 1.抓人物特点 顾炎武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 2.列大事年表 著述上: 早年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 康熙元年起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著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日知录; 晚年撰广师。 思想上: 早年奔走国事,中年谋求匡复,暮年依旧念念不忘“东土饥荒”“江南水旱”。直到逝世前,仍然以“救民水火”为己任。,-21-,一,二,解题有法: 1.审题目要点,-22-,一,二,2.找答题依据 传主精神早年奔走国事,中年谋求匡复,直到逝世前,仍然以“救民水火”为己任;“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正是自己的责任。 作者观点顾炎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是难能可贵的。后世学者将他的这一思想归纳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