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语文专题检测(四十)“散文结构思路分析题”专项强化练

上传人:zengy****8888 文档编号:119433388 上传时间:2020-01-1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语文专题检测(四十)“散文结构思路分析题”专项强化练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9届高考语文专题检测(四十)“散文结构思路分析题”专项强化练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届高考语文专题检测(四十)“散文结构思路分析题”专项强化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考语文专题检测(四十)“散文结构思路分析题”专项强化练(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检测(四十) “散文结构思路分析题”专项强化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生死之间雷抒雁一位墨西哥的作家曾说:“死亡不是截肢,而是彻底结束生命。”是的,即使一个人的手不慎失去了,残肢还会提醒他手曾经的存在。死亡,如雪的融化,雾的消散,云的飘移,永远没有了,没有了。可是,记忆没有随着死亡消失,每天,一进房门,你就寻找那张让你思念、惦记,你如此熟悉的面孔。如果没有找到,你会情不自禁地喊一声“妈妈!”然后,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去找,看她是在休息还是在操劳是在洗那些永远洗不完的衣物,是在为孩子们做晚饭,还是在专注地看电视?可是,这一回,你的声音没有得到回应。房子里空荡荡的,她不在。看着墙上那张

2、照片,你知道她已永远离开了。那张一直带给你欢乐的母亲的照片,你突然发现其中竟有一缕忧伤。难道,照片也有灵性,将她对你无微不至的关怀凝聚在目光中?我不愿再走进母亲的房间,不愿触动她老人家遗留下的衣物,就让它原样留存着,任灰尘去封存。唉,每一件遗物都是一把刀子,动一动就会刺伤那脆弱的神经。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不再流泪。谁不知道死是人生的归宿!生,让我们给生命打了一个结,死,便是一种解脱。妻子这样安慰我,儿子也这样安慰我。他们很快就从痛苦中跳出来,忙忙碌碌,快快乐乐,去干他们自己的事,好像母亲的离世已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母亲的死,给他们留下的只是短暂的痛苦,并没有留下伤口,而在我的心里,却留下了很深的伤

3、口,有很多的血流出,我常常按着胸口,希望那伤口尽快愈合。可是很快我发现,愈合的只是皮肉,伤痕的深处无法愈合,时常会有疼痛蔓延开来。我永远不会忘记2001年9月6日下午5时,在中国作协的会议室学习讨论的过程中,我以一种近乎失态的焦灼,希望会议早点结束,然后迫不及待地奔向母亲的住处。快到家时,我打电话给家里,想马上听到母亲的声音。铃声空响,我希望她是到楼下散步去了。推开门,像往常一样,我喊了一声“妈妈”,无人应声。我急忙走进里面的房间,看见妈妈躺在地上呻吟着。我扑过去,一把抱住她,想让她坐起来,问她怎么了。她只是含糊不清地说着:“我费尽了力气,可是坐不起来。”我看着床上被撕扯过的被单,看着母亲身上

4、揉皱的衣服,知道她挣扎过。可是一切挣扎都没有用,母亲左边的身子已经瘫痪了,无法坐住。她痛苦,无奈,无助得像个孩子。这个曾经十分坚强的生命,怎么突然变得如此脆弱!可是,无论如何,我明白了那个下午失态的全部原因。一根无形的线生命之线牵扯着我的心。我的心如紊乱的钟摆,失去了平衡。我以从未有过的急切,想回到妈妈的身边。也许,只要她的手抚摸一下我,或者,她的眼神注视一下我,我心中失控的大火就会熄灭。仅仅两天之后当妈妈咽下最后一口气,永远地离开了她生活了81年的这个世界的时候,我觉得,我生命的很大一部分被带走了,随着她走了。我猜想,一个人的理论生命也许很长,它就是这样一部分一部分地被失去亲人、失去情感分割

5、,生命最终变得短暂了。医治心灵伤痛的唯一处方就是“忘记”。可是,对于亲人,要忘记又谈何容易!只好寻求书籍,寻求哲人,让理性的棉纱,一点一点吸干情感伤口上的鲜血。我想起了一则关于死亡的宗教故事。有一位母亲,她抱着病逝的儿子去找佛,希望能救活她的儿子。佛说,只有一种方法可以让你的儿子死而复生,解除你的痛苦:你到城里去,向没有死过亲人的人家要一粒芥菜籽给我。那位被痛苦折磨得愚钝了的女人马上去找,可是她找遍了全城,竟然没有带回一粒芥菜籽。因为,世上根本没有没有失去过亲人的家庭。 (摘自名家散文集,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文章以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叙述视角

6、,偶尔插入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三种人称各尽其妙,形成了相互辉映之效。B本文以抒情为主,综合运用描写、记叙等多种表达方式,细腻地刻画了作者失去母亲后备受煎熬、悲伤无法排遣的内心世界。C妻子和儿子很快就从痛苦中跳出来,并且劝慰“我”,可见他们对“母亲”的情感不深厚,无法切身感受为人子者的丧亲之痛。D本文在生存与死亡、疼痛与忘却、焦虑与平静的两极振荡之中,抒发了作者对亲情、死亡等命题深刻而又独特的探讨和领悟。E本文语言风格可谓独具特色:行文朴实平淡、不事雕琢,呈现出了返璞归真、清浅通俗之美,同时,字里行间又流露出浓浓的情感。解析:选CEC项,“可见他们对母亲的情感不深厚”纯属臆测,无中生有;E项,本

7、文的语言风格应是诗意化的,不是“清浅通俗”。2(开头句段作用题)文章第段引用了一位墨西哥作家的名言“死亡不是截肢,而是彻底结束生命”,请分析其作用。(6分)答: 解析:题目要求回答引用墨西哥作家名言的作用,那么首先就要看作家的名言的意思。“死亡不是截肢,而是彻底结束生命”是说“死亡就意味着生命彻底结束”,再看这句话之后作者的进一步说明,知道这一段强调的是,死亡就是“永远没有了,没有了”。由此可总结出内容上的作用。而结构上的作用则可联系下文去分析。参考答案:引出“死亡是生命彻底的结束”的观点,强调死亡就是消失。与下文“记忆没有随着死亡消失”形成对比。(6分)3(整体行文思路分析题)请根据原文内容

8、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6分)答: 解析:此类试题解题的关键在于清晰地梳理文章各段落之间的关系,划分文章层次。可将本文划分为三个层次:,母亲已经逝去,作者却不能忘怀;,追忆怀念母亲;,找到疗救方法。参考答案:先写人会逝去,但记忆不会消失,引出母亲的去世在作者心中留下难以愈合的伤口;通过追忆母亲病逝,进一步抒发丧母之痛;提出以理性化解丧亲之痛的方法。(6分)4(结尾句段作用题)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一段“宗教故事”可以删去,也有人认为必不可少,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答: 解析:题目问的是最后一段是否可以删去,那么就要考虑“能删去的原因”“不能删去的原因”。最后一段一般有收束全文、升华主旨等作用

9、,那么考虑能否删去就要考虑两个问题:删去结构上是否完整;删去内容上是否影响表达,即是否妨碍表达主旨。最后一段讲述了一个宗教故事,表达的是“每个人都曾失去过亲人”的意思;倒数第二段表明“理性是医治丧亲之痛的方法”。由此即可从结构上和内容上展开讨论。参考答案:(示例一)不能删去。用宗教故事作结,表明家家都曾有亲人去世,人人都有可能失去至亲,痛苦是人生常态,难以避免,因此要正视痛苦,用理性化解。主旨与上段作者“让理性的棉纱,一点一点吸干情感伤口上的鲜血”的观点吻合。并且这个故事富含哲理,寄寓深远,能给读者以深刻启示。(8分)(示例二)可以删去。文章倒数第二段中,作者已经为自己找到了答案用理性治愈丧亲之痛,宗教故事只是这一观点的一个例证而已。删去此段,文章结尾会显得简洁,也可以使文章主旨更加突出,情感更加鲜明。(8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