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关演练04古代诗歌阅读B卷-2017年高考语文新题型揭秘

上传人:zengy****8888 文档编号:119432609 上传时间:2020-01-1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关演练04古代诗歌阅读B卷-2017年高考语文新题型揭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通关演练04古代诗歌阅读B卷-2017年高考语文新题型揭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通关演练04古代诗歌阅读B卷-2017年高考语文新题型揭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关演练04古代诗歌阅读B卷-2017年高考语文新题型揭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渔家傲李清照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注】沈:同“沉。绿蚁:本来指古代酿酒时上面浮的碎屑沫子,也叫浮蚁。1下列对这首词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玉人浴出新妆洗”一句,以美人喻梅花,表现了梅花轻盈娇美、冰清玉洁的特征。B“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梅花的美丽可爱。C词的上片和下片写梅花的角度不同,上片侧重于侧面烘托,下片侧重于正面描写。D全词描绘出一幅冷清淡雅的图画,借此表现梅花不畏霜雪、秀拔独立的坚强品

2、格。E全词移情于物,以景传情,意中有景,景中寄意,体现了李词的特色。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词中梅花的形象。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醉太平刘 过情高意真,眉长鬓青。小楼明月调筝,写春风数声。思君忆君,魂牵梦萦。翠销香减云屏,更那堪酒醒!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词用语经济,仅用“眉长鬓青”四字就把人物的主要特征两道修眉,一头黑发勾勒出来,女主人公清秀的容颜顿时出现在读者面前。B“写春风数声”生动形象,以“春风”写筝声,化无形为有形。它荡漾于小楼,它萦回于女子的心房,将筝声写得可见可感。C“翠销香减云屏”用精练的六个字写出了室内画屏彩色渐退,暖香渐少的情形,把眼前

3、与往日、环境与内心高度地浓缩在一起。D本词在语言上强调炼字,“写春风数声”一个“写”字极富表现力,将本不能搭配的“写”与“风”强行搭配,反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E本词题材不离艳情,但却能一洗绮罗香泽之态,以精练的语言、华丽的词藻、丰富的修辞来刻画人物、描写环境、抒发感情。来源:学_科_网4本词的“更那堪酒醒”与柳永雨霖铃中的“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在表情达意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56题。虞美人宜州见梅作【宋】黄庭坚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注】作者为江西修水人,

4、地即属江南,此词为因写承天院塔记被朝廷指为“幸灾谤国”而贬谪地处西南的边地宜州后所作。太平御览时序部:“宋武帝女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梅破知春”,这不仅是以江南梅花多冬末春初开放,意谓春天来临,而且是侧重于地域的联想,意味着“天涯”也无法隔断“江南”与我的联系。B“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虽则“开遍”,却仅限于“向南枝”,词人的失望之情流落笔端,用笔极为细致。C“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句十分精妙,两句通过想象,化用寿阳公主的典故,以比喻的手法表现梅的姿容。D这首词写得极为深挚,全词由景入手,婉曲细

5、腻;以情收结,直抒胸臆,整首词风格疏宕,颇具韵味。E作者先写在边地宜州看到梅含苞欲放,接着写夜晚微风中传来梅花幽香,最后写早晨梅花开满枝头。由“梅破”到“得香”再到“开遍”,层次清晰。6这首词全词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情感也较为复杂,请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78题。小重山令赋潭州红梅姜 夔人绕湘皋月坠时。斜横花树小,浸愁漪。一春幽事有谁知?东风冷,香远茜裙归。鸥去昔游非。遥怜花可可,梦依依。九疑云杳断魂啼。相思血,都沁绿筠枝。7下列各项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起句“人绕湘皋月坠时”点明地点、时间。本句正确语序应为“月坠时人绕湘皋”,意为月落时分,词人在湘江边徘徊。

6、B“斜横花树小”一句着 “斜”“小”二字,写横斜的枝条,着点点红玉,写出了梅花娇小纤弱之态,唯其娇弱,更见其可爱可怜。C“香远茜裙归”一句中“香远”指花香袭远,以此象征词人美名远播,与爱莲说中“香远益清”有异曲同工之妙。D“鸥去昔游非”一句中“鸥去”由对往事的回忆转向眼前之景,鸥鸟的离去让词人突然清醒,往事已像鸥鸟一样飞去。E“花可可”中“可可”为可爱之意,与前面的“花树小”遥相呼应,写出了梅花活泼可爱的神态。“可可”又是叠词,形成极美的声韵。8请简要分析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 阮郎归 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 辛弃疾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

7、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注】公元1176年(淳熙三年),作者由江西提点刑狱调任京西转运判官,次年又调任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抚使,辗转又调任湖南。9下列对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山头来去云”意为山头上飘来飘去的是朵朵浮云,与“山前灯火欲黄昏”构成了一种昏暗浮动的景象。B“鹧鸪声里数家村”一句由“鹧鸪声”“村”两个意象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氛围,为下一句的喜逢故人作铺垫。C“羽扇”“纶巾”,拿着羽毛扇子,戴着青丝绶的头巾。是儒将的标志。这里借以表达自己也要做一名儒将的愿望。D招魂是楚辞中一篇独具特色的作品,主要内容为呼唤楚王的灵魂回到楚国

8、来,作者借此为徽钦二宗招魂。E本词将写景与心理刻画紧密结合起来,笔法纯熟,自然天成,又多处用典,自然巧妙,全无凝涩之感。10本词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112题。减字木兰花暮冬杂咏史惟圆清寄愁天上,碧落青霄平似掌。石破多时,散作春檐夜雨丝。埋忧地下,移却南山成旷野。根蔓牵章,又逐郊原春草生。【注】化用“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凭箜篌引)1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寄愁天上”“埋忧地下”,作者借用来作词的起拍与过片,成为词的主旨,也为这首词定下了基调。B“石破多时”化用了李贺诗“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凭箜篌引)以愁思比雨

9、丝,思与丝谐音。C愁,本无形体,却可以“寄”,这是化抽象为具体,他的愁多得无法消除,想寄之于天,天下也容纳不下那么多愁。D“碧落”是指天上仙女,在长恨歌中有“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诗句。E最后一句是说,作者身处在旷野之中,看着眼前的蔓草,悲从中来,驱车任意行走,直到尽头。12本词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全词又是如何表现这个字的?请简述。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314题。八 归史达祖秋江带雨,寒沙萦水,人瞰画阁愁独。烟蓑散响惊诗思,还被乱鸥飞去,秀句难续。冷眼尽归图画上,认隔岸微茫云屋。想半属、渔市樵村,欲暮竟然竹。来源:学.科.网Z.X.X.K须信风流未老,凭持尊酒,慰此凄凉心目

10、。一鞭南陌,几篙官渡,赖有歌眉舒绿。只匆匆眺远,早觉闲愁挂乔木。应难奈,故人天际,望彻淮山,相思无雁足。【注】史达祖,曾任韩伲胄幕僚,韩败后,史受牵连被处黥刑,本词写于此时。歌眉:代指陪自己的歌女;舒绿:展眉。古代以黛绿画眉,故常以“绿”、“黛”指代眉。1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人瞰”一句写词人在画阁上俯瞰空旷的景色而感到愁苦和孤独,这是全篇的主句,词人的所见所闻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B“烟蓑”三句虚写江中的渔翁披着蓑衣在烟雨中撒网的情景,响声引发词人的诗思,但又被乱鸥带走,续不上美好的诗句。C“冷眼”两句,写词人用冷静的目光看如画的景色,体现词人内心的悲凉情怀,而江的那

11、边只能看到隐约模糊的房屋而已。D上阕最后三句写词人猜想江的那边大半是渔市和樵村,人们在傍晚时烧着竹子做晚饭,这更显词人的孤寂。E上阕的景物描写,由清晰到迷茫,由实到虚,景物描摹客观,不掺杂个人感受,营造了广阔、清冷、淡远的意境。14诗歌的下阕表达了词人怎样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水龙吟秋兴吴则礼秋生泽国,无边落木,又作萧萧下。澄江过雨,凉飙吹面,黄花初把。苍鬓羁孤,粗营鸡黍,浊醪催贳。对斜斜露脚,寒香正好,幽人去,空惊咤。头上纶巾醉堕,要欹眠,水云萦舍。牵衣儿女,归来欢笑,仍邀同社。月底蓬门,一株江树,悲虫鸣夜。把茱萸细看,牛山底事,强成沾洒。注释:贳:读sh,赊欠。社:一种民间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牛山:晏子春秋载,齐景公游牛山登山而涕曰:“美哉国乎!若何去此而死也?”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词的上阕“秋生”句和“澄江”句,交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