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上传人:lb2****090 文档编号:119423440 上传时间:2020-01-1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93.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河北省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河北省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河北省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河北省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上学第四次调研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随着市场化、信息化在世界范围持续发展,跨时空的全球性交流互动不断由经济、科技领域走向政治、文化领域。在这个过程中,全球文化一体化、世界文化趋同化、全球文化同质化等论调甚嚣尘上。这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决定政治、文化全球化,世界市场使得消费主义走向全球各个角落,而通信、交通和网络的超地域性加速了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融合,让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最终走向趋同。事实上,文化既有时代性又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其发展离不开自身所处时代和固有文化传统,所谓“文化全球化

2、”是一个具有欺骗性的伪命题。经济全球化是在不同民族和国家融入世界市场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不同民族和国家经济发展、国家治理、民众生活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尽相同,因而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利益诉求也各不相同。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为维护自身利益,不同民族和国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决策,并相应实行不同的国家治理模式。在这种不同民族和国家基于维护与发展自身利益而形成的世界格局中,连经济都很难趋同,就更谈不上所谓的文化趋同。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民族文化是长期发展和积累起来的,是一个民族的根脉。由于人口种族、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方式等存在差异,不同民族和国家在历史发展中形

3、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风俗习惯,造就了多元文化,而且每一种文化都具有无可替代性和不可复制性。承认文化差异、实现文化共存,是各个民族和国家实现生存发展、开展国际合作的基础。否认这种差异,盲目推动趋同,不但会导致人们自我身份认同的弱化甚至消失,而且将导致民族文化衰落和国家衰亡。西方人鼓吹“文化全球化”,实质是向全世界兜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一个人如果认同西方文化,就会更加乐于消费其商品、接受其制度规则。这有利于西方国家按照自己的方式塑造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正因如此,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才不遗余力地向发展中国家推广自己的文化,企图让所谓落后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消融在单

4、一西方文化中,实现西方文化全球化。所谓“文化全球化”极具欺骗性,危害甚大。借助国际经济、科技、教育、影视、传媒、艺术等交流互动,西方国家不仅向发展中国家倾销物质商品,而且强力输出新闻报道、影视作品和图书读物等文化产品。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人尤其是青年人,潜移默化地接受和认同西方文化,甚至把西方文化奉为更先进、更高级的文化样式,竭力学习模仿以求趋同,最终抛弃自己的文化传统。应当认识到,西方国家鼓吹“文化全球化”,目的是要加速垄断资本的全球扩张和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全球渗透,以攫取更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当前,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走上发展快车道,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不同区域逐渐形成,经济全球化发展呈现新态

5、势。进入新时代,我们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廓清“文化全球化”的迷雾,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同时,积极同世界不同民族和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对话,在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中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不断丰富发展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有效抵制西方文化渗透和扩张,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人民日报2018年03月14日07版,作者刘焕明,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经济、科技的全球化推动了政治、文化的全球化,这是“文化全球化”产生的背景。B. “文化全球化”将趋同消融落后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它实际上是西方文化全球化。C. 通过交流互动输出物

6、质、文化产品是 “文化全球化”的欺骗性危害性的体现。D. 西方国家借助扩张垄断资本与渗透价值观鼓吹“文化全球化”,以攫取更多利益。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章从产生背景、影响、本质、特征等方面对文化全球化这一伪命题作了细致的分析。B. 文章着重从经济与文化两个角度论证中心论点并阐述文化全球化推行的欺骗性危害性。C. 文章采用道理论证与对比论证相结合的方法,论证有力,逻辑严密,体现作者深度思考。D. 文章阐述了在西方文化全球化思想渗透下中国应持有的立场,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当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思维方式

7、、价值取向与风俗习惯时,这个民族等于失去了灵魂。B. 西方国家极力宣扬“文化全球化”是基于利益的驱使,并力图使它成为整个世界的共同尺度。C. 世界应是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如果以单一文化为取向,不能兼容反而消融其它文化,那将是灾难性的。D. 如果我们能有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立自主性,就可以有效抵制西方文化的渗透和扩张。(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兰 殇行吟水手赵梦笔也算才俊之士,怎奈科举屡试不第,别无专长,唯有画技一路,便降格以求,以画谋生。虽山水、人物、花卉样样拿得起,可困居于蓬牖之中,声名不出闾巷,日子过得很恓惶。他奉母极孝,母子二人

8、相依为命。老母去世后,赵梦笔万念俱灰。这天,赵梦笔关门闭户,踉踉跄跄来到山中古刹,推开虚掩的寺门,缓缓走进去。卵石小径两旁遍植着书带草,院内阒寂无声。正在禅房打坐的老僧闻声走出。赵梦笔忙迎上去施礼,说道,打扰长老清修。老僧双手合十,念了句阿弥陀佛,回道,施主客气。又问,施主面露戚容,有何心事,不妨说来听听。赵梦笔略一踌躇,便对老僧讲了自己的身世遭际。末了,向老僧请求剃度出家。老僧叹口气,说道,老衲观你尘缘未尽,还是晚一步再说吧。你既是个画画的,且随我来。跟着老僧走向后院,远远地,就有一股淡淡的幽香飘来。老僧指着花圃一株花草,施主可认得此花?赵梦笔道,请长老明示。老僧道,此花乃兰花中罕见的极品“

9、压千红”。你今日能与它一见,也是缘分。听老僧如此说,赵梦笔方回过神,此花就是传说中的“压千红”?怪不得有如此奇香。老僧说,施主能为老衲画幅兰花吗?赵梦笔点头,说,这有何不可? 老僧说,既如此,施主请随我来。 赵梦笔跟着老僧去了禅房,磨墨展纸,准备作画。刚刚提笔,老僧说,且慢,待老衲点些东西在墨里。赵梦笔不解,但见老僧从几案上拿起一只小瓷瓶,向着磨好的墨汁里滴了几滴清露样的东西,说道,你现在可以作画了。赵梦笔谦让一回,提笔蘸墨,在一张生宣上写了一块怪石,怪石旁逸出一株兰草,叶似翡翠,一茎兰箭,盛开着几朵兰花。有顷,画成。老僧站在一旁不住颔首。神奇的事情在赵梦笔放下画笔的那一刻发生。他忽然嗅到从画

10、面上浮动起一股清淡的兰香,愣神间香气忽一下散开,时而远,时而近,来时是具体的,去时是缥缈的赵梦笔愕然。 老僧轻轻一笑,道,有此奇效,全赖这瓶中之物。赵梦笔惊喜道,长老,瓶中究竟是何神物?老僧表情极平淡,道,无他,是老衲清晨沥下“压千红”花叶上的清露耳。赵梦笔听了,心念一动,说,长老,能送我一株“压千红”吗?老僧道,施主有所不知。这花长一株新的,便枯一株旧的,无法分予你。赵梦笔大失所望。只听老僧又道,不过,老衲可将这一小瓶清露赠予你,可助你今后衣食无忧。只此一瓶,你要好自为之。赵梦笔连连称谢,告辞老僧,欢天喜地回家去了。自此,赵梦笔专事画兰。他所画的兰花声名远播,那些富商巨贾、达官贵人,都以能收

11、藏到他的兰画作为辟邪祛俗的奇珍为荣。一时间,赵梦笔赚了个盆满钵满。他摇身一变,置房买地,娶妻纳妾,成为当地的富豪。 翌年初春,老僧所赠清露已经一滴不剩,而拿着银两来求画者仍络绎不绝。看着那些白花花的银子到不了手,赵梦笔心似火焚。这可如何是好?这天,几个被人收买的市井泼皮闯进了深山古寺,抢走了寺中花圃里的那株“压千红”。 夜里,赵梦笔看着移植到自家后花园里的“压千红”,心里快意至极。第二天一大早,刚刚起床,一道圣旨降在了赵梦笔的头上。原来,赵梦笔画兰的盛名,不知何时竟传到了当今皇上耳朵里,皇上很是惊奇,便命他即刻画幅兰花,火速送往京城。赵梦笔领旨后,心中狂喜,当即提了瓷瓶,去了后花园。趁着清晨,

12、正好可以采集清露。可眼前的景象却让他骨酥筋软。那株他视若无价之宝的“压千红”,不知何故,早已香消玉殒,变成枯草。 黄昏。古寺。赵梦笔站在断砖颓垣中,古刹早已人去寺空,一片荒芜。猎猎的山风,吹得他宽大的衣袍发出刺耳的尖叫(选自百花园,2016年12期)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小说开篇写赵梦笔是才俊之士,奉母极孝,旨在与后文其卑劣行径形成强烈对比,让读者明白品质好的人不见得能够始终如一。B. 赵梦笔“心念一动”而索要“压千红”的情节,暗示了他欲借此发财的想法,后来收买泼皮抢“压千红”一事,则是他贪心膨胀使然。C. 那一小瓷瓶清露,是小说中极重要的物

13、象,它的有与无和主人公命运的起与落密切相关,它推动了小说情节发展,揭示着人性的变化。D. 小说的写法类似于蒲松龄的志异小说,奇异的兰花、滴露生香的画作,都让情节显得非常离奇,超出现实,这是浪漫主义写作手法。5. 小说题目“兰殇”有怎样的含义?请简要说明。(5分) 6. 最后一段在小说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小题。材料一:今年6月,新华字典应用程序上线。正版的应用程序每天只能免费查两个字,超出限定再行查询需要支付40元使用费,自去年以来,多家互联网内容平台和自媒体,纷纷推出了知识付费产品,一时间语音问答、会员订阅、

14、直播课程等知识服务爆红。是谁在为这些付费内容买单?记者调查发现,年轻人在享有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对文化消费的支出也越来越大,正成为付费阅读中越来越具话语权的群体。用户为内容付费的习惯并非天然形成,这部分归功于政府近年来加强网络版权保护的力度,尤其是连续多年的“网剑行动”有效打击了网络侵权盗版行为。与互联网商业靠吸引流量、构建庞大生态系统变现的模式相比,知识付费因其投入成本低、产业链条短、变现直接而备受个体创业者欢迎,也契合了当下国内的创新产业热潮。摘编自:中国江苏网2017年11月23日材料二:2017年中国内容付费用户倾向付费领域分布数据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网,2017年10月13日材料三:但

15、问题不在于解答是否令人满意,而是这种方式容易让人养成依赖性只要我点点鼠标、花点儿小钱,所有我寻求的答案立即一目了然。我得到了答案,却失去了存疑、寻找、分析、判断、论证的过程。换句话说,我在没有思考的情况下就拿到了答案,痛快倒是痛快,但我怀疑长此以往自己会不会上瘾。用户之所以愿意付费阅读,除了要获取某些急需的知识、技能或经验外,更多的是希望通过学习有所成长,但知识付费碎片化的解答方式显然难以满足这种需求。知道了某些问题的答案会让你看起来很聪明,但那只是因为你记住了答案,与你的实际思考能力无关。下次碰到问题,你照样一筹莫展。知识多和思考能力强之间是不能画等号的。摘编自:人民日报2017年11月23日材料四:为知识付费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有人担心为知识付费会造成网络用户间因经济因素而不平等,其实,互联网对知识的普及化程度一直在加深,我们获取各类信息也更加容易。但是,信息的数量不等于知识的精度和深度,为知识付费所对应的信息服务主要是后者。网络提供知识的模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