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

上传人:lb2****090 文档编号:119423201 上传时间:2020-01-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3、学习对比、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教学重难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1、揭题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3、围绕“宋庆龄”“樟树”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学生质疑,教师帮助学生归纳整理)a.樟树的外形是怎样的?b.为什么要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二、品读感悟樟树的特点1、学生交流,最想解决哪个问题?2、下面我们一起把书打开,自读课文,找出文中直接描写樟树的小节。3、交流。指名读第

2、四小节(投影出示第四小节)细细品读读,边读边思考,从文中找出一个最能体现樟树生长特点的词语。(学生齐读课文后举手,蓬蓬勃勃)4、指名读蓬蓬勃勃,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谈对词语的理解5、联系文本理解蓬蓬勃勃,你从哪里读出樟树的蓬蓬勃勃?组织学生交流(抓住枝干粗壮、四面八方、远远的、稠密、发亮、四季常青)通过想象、品读提升对学生对樟树理解。6、同学们,一年四季,三百六十五天,樟树要经历多少残酷的磨难呀?樟树会经历哪些磨难呢?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幻灯片出示:无论是()还是(),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7、整体品读,评价,加深学生对樟树的感知。8、继续交流,还有哪里写到了樟树?(出示第五小节)你从哪

3、里感受到了樟树的可贵之处?引导学生抓住本身、永久保持、等词语理解樟树有香气、拒虫的特点9、指导学生个性化朗读(敬佩的语气、赞美的语气、敬畏的语气)教师、学生评价、提升学生对樟树特点的理解10、再次交流樟树的外形、品质的特点引导学生用关联词语串联,说出你对樟树的理解。三、学习对比,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1、这小节还写了什么?交流(幻灯片出示“别的树木容易招虫。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可以捉到三四种不同的虫子。它们还要养儿育女,繁衍后代,子子孙孙都寄生在树上。”)2、为什么要写石榴树?3、学生感悟对比的写作方法和作用?(先写了石榴树的爱招虫,用来对比衬托樟树,然后从樟树“具有拒虫的香气”和“这种香气能永久保

4、持”入手展示了樟树的可贵品质。)四、由树到人,感受人物形象1、引入课前学生的问题,为什么要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2、组织学生交流:用一句话向大家汇报,宋庆龄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教师出示课前收集的资料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提升人物的品质3、你觉得樟树和宋庆龄有什么相似之处吗?学生交流4、教师提升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表面是写樟树,其实是写了宋庆龄,这种写法是借物喻人,以树喻人,写出了宋庆龄如樟树般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的精神品质。我们读懂了樟树,也就读懂了宋庆龄。5.正是因为宋庆龄有着和樟树一样的品质,所以(引出最后一段。)理解“瞻仰”。回读课题。注重表达自己的阅读情感: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五、课外阅读、拓展延伸课后搜集宋庆龄的小故事,全班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