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真美妇科疾病研究所中医药科学研究发展纲要(2006—2020年)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1941571 上传时间:2017-10-1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80.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真美妇科疾病研究所中医药科学研究发展纲要(2006—2020年)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上海真美妇科疾病研究所中医药科学研究发展纲要(2006—2020年)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上海真美妇科疾病研究所中医药科学研究发展纲要(2006—2020年)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上海真美妇科疾病研究所中医药科学研究发展纲要(2006—2020年)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上海真美妇科疾病研究所中医药科学研究发展纲要(2006—2020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真美妇科疾病研究所中医药科学研究发展纲要(2006—2020年)(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上海真美妇科疾病研究所中医药科学研究发展纲要(20062020 年)中医药学是上海真美妇科疾病研究所重要发展方向,是我研究中心的中医特色,也是生命科学中具有自主创新优势的领域。为了深刻揭示中医药理论内涵,发现新规律,实现自主创新,进一步提高中医药科技对临床和生产实践的支撑能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医疗保健的需求和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战略需求,上海真美妇科疾病研究所特制定本纲要。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突出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建立和完善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发展体系,以增进和维护人类健康为目的,加强

2、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药物研究,为提高中医药学术水平及防病治病能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保健体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提供科技支撑。(二)基本原则1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继承中医药理论的科学内涵和丰富临床经验,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提出新思路,探索新方法,开展创新实践,争取新突破。2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相结合以临床疗效为基础,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提出新观点,开展基础研究,促进基础理论的发展与创新,用创新基础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的拓展与提高。3中药研究与中医研究相结合重视中医与中药研究的整体性,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临床实践开展中药研

3、究;中药研究以提高疗效、解决临床用药的新途径、新方法及安全性等问题为目的,提高临床服务能力。4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相结合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注重运用传统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现代医学科学技术) ,加强跨学科、跨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研究解决中医药发展中的基本科学问题,促进可持续性发展。二、目标和任务(一)目标1发展中医理论系统整理和诠释中医、民族医理论,总结现代研究成果,在思维模式、脏腑生理、病因病机、辨证治法、药性理论、方剂配伍、中药和针灸效应原理及现代临床有效的其他非药物疗法的效应原理等方面取得创新与发展。到 2010 年,在中医理论现代研究成果基础上,形成专业术语统一,理论层次明确的基础

4、框架,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探索其科学基础,在中医基础理论、药性理论、方剂配伍、中药和针灸效应原理、骨伤手法机理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努力创立新学说。中医药科学研究发展纲要 1 到 2020 年,初步完成中医理论的系统整理和诠释,阐明理论的科学内涵,建立起由现象描述向本质阐明的中医理论体系,为中医临床和中药研发提供新的理论指导。 2提高临床疗效进一步研究对重大疾病、常见病、多发病的有效诊疗方法和手段,科学评价中医药治疗效果,优化诊疗方案,形成技术规范,丰富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诊疗思想、方法和技术,提高临床疗效。到 2010 年,进一步完善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肾

5、病等若干重大慢性疾病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方法的临床疗效评价和技术标准;形成疗效确切、可推广的具有中医特色和优势的防治方案或指南。到 2020 年,基本形成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的系统理论和有效方法,为完善中医临床医疗体系和养生保健体系提供科技支撑。3深化中药研究进一步加强提高中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及中药质量的研究,建立符合中药研究特点的现代化技术平台,建立健全中药不良反应监测方法和管理体系,大力推进中药现代化、国际化,促进可持续发展。到 2010 年,进一步完善符合中药特点的质量控制、药效评价和安全评价方法;进一步查明我国中药材资源概况,建立中药资源的科学配置和合理利用规划;建立中药研制的关键技术平

6、台,创制若干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流感、骨质疏松症等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的有效新药。到 2020 年,建立符合中医效应特点的技术标准和评价体系,形成中药自主创新体系;一批中药新药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二)优先发展领域与重点任务1基础研究以中医药学术发展为重点,在实践中进一步加强中医药继承与创新,阐明相关理论的科学内涵,促进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医药理论。中医理论现代化研究成果的系统整理研究。分析、归纳并提炼近五十年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研究进展,总结规律,探索方法,不断创新,丰富和发展中医理论体系,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基本理论和概念的规范及

7、诠释研究。在文献及现代科学研究基础上,阐明中医基本理论和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逻辑关系及适用范围,进一步推进中医理论现代化。脏腑经络理论研究。在中医整体观念指导下,探索脏腑功能作用特点和规律,深入揭示脏腑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维持动态平衡的规律及调控机制,深化藏象理论及经络学说的研究。指导临床实践,提高防病治病水平。病机与治法理论的研究。在常见病、疑难病的研究基础上,选择疗效确切的疾病,进行以临床为重点的系统研究,丰富病机与治法理论,形成治疗新思路。证候与方剂相关性研究。开展以临床为基础的常见疾病证候特征的分析,进一步明确各种病证发生、发展、转化的规律,探索方剂有效物质在多环节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机理,

8、丰富和完善方剂配伍理论。在“十一五”期间优先就以下领域开展研究:中医药科学研究发展纲要 2 中医脏象理论研究。经穴特异性及针灸治疗机理研究。开展适合针灸疗法的辨证方法和疗效评价方法研究,探索针刺效应的机制和规律。中药理论研究。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进一步建立中药理论研究的现代方法,进而揭示中药药性理论的科学内涵。中医、民族医文献研究。以“古为今用”的目标,强调医史文献为当代的中医学发展服务,继续整理中医历代文献,研究文献可利用的途径、方法,建立文献数字化研究平台,挖掘文献数据,促进中医理论的丰富和创新;加强民族医药文献整理研究,促进民族医药理论与实践的发展。2临床研究坚持中医理论为指导,进一步

9、丰富中医药诊疗思想、方法、技术,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研究。应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与复杂科学的理论,整理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诊疗经验;建立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研究以及推广应用的新模式和有效方法。重大疾病的防治研究。以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重大慢性病及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等为重点,开展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方法和技术研究。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结和整理历代相关文献和近年经验,发挥中医药对重大传染病的辨证诊治优势,针 对可能引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疾病与因素,研究探索有效的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的防治方法,建立综合及应急防治方案。诊疗方案研究。选择中医药治疗有

10、优势的病种,集成临床研究新成果,在病证结合的思路下,规范疾病的证候诊断,研究合理用药,形成若干完整有效的治疗方案。辨证规律研究。针对中医取得可靠疗效的常见病、多发病,开展疾病与证候相关研究,探索证候特征形成的病理基础或演变规律,提出适宜于临床诊疗需求的辨证方法。适宜技术挖掘与推广研究。挖掘、遴选、整理、研究出一批应用基础良好,临床效果明确,经济实用并具有传统特色的诊疗技术,制定安全有效可控的技术操作规范,建立评价方法,开展推广研究。评价方法研究。借鉴现代临床研究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建立能够体现中医药疗效特点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积极开展中医药预防疾病研究和对亚健康的干预研究。系统整理研究相关文献

11、,挖掘整理创新中医药养生防病的理论和技术,并探索建立中医亚健康治疗体系与评价标准。在“十一五”期间优先就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重大疾病的防治、评价方法和适宜技术规范等方面开展研究。3中药研究遵循中医药理论,构建中药研究的创新思维,促进中药现代化。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研究。开展资源调查及调查方法的研究;建立中药资源监控和预警的相关技术;研究道地药材、珍稀濒危中药材繁育技术和代用品。方法学研究。注重新方法、新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合理应用,建立并完善符合中药、民族药特点的药效及安全性评价方法、质量评价方法、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方法学研究。共性技术研究。开展炮制、提取、制剂等中药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研究

12、中药制药新工艺、新技术、新剂型、新辅料。质量标准研究。研究中药种子、饮片、配方颗粒、提取物、制剂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方法;阐明药材道地性与药效的科学原理,建立和完善质量控制方法及标准。“十一五”期间将优先就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和质量标准开展研究。4科普方法研究研究建立科学普及中医药知识的模式、方法和途径,提高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认知度。三、支撑条件和保障措施(一)多方筹措资金根据中医药科学研究需要,积极将中医药科学研究的重点内容纳入国家各相关部门有关计划、专项;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地方、企业和民间资金等多种渠道对中医药科学研究的支持。(二)组织科技队伍适应中医药科学研究的需要,积极组织多学科的研究队

13、伍,培养中医药研究型人才,造就一批具有战略思维和组织才干的中医药科研带头人和中医药科技创新团队;促进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机制,营造科学、民主、和谐的研究氛围。(三)规范科技管理创新科技管理机制,提高科技活动的质量和效率。强调科学研究的顶层设计,强化对科技活动过程的引导、支持及监督管理,落实科技信用制度;规范评估行为,重视发挥专家咨询作用;产学研紧密结合,促进科技成果向临床和生产转化。(四)加强条件建设建立临床研究基地;规范实验室管理;推动重点研究室、工程研究中心和中医药科技信息平台建设;完善科技档案管理,参与国家数据共享平台建设;提高中医药研究能力。(五)推进国际合作将中医药科技合作纳入政府间交流计划,拓宽中医药合作领域;扶持联合实验室建设;支持国际间重大研究计划的合作,积极学习、吸收、运用国际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先进经验,增强中医药创新能力。(六)保护知识产权健全科技项目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激励和保护科研人员的创造性。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加深对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的认识,不断丰富保护手段,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