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语文人教版必修5课时优案2 第9课 说“木叶”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119415522 上传时间:2020-01-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语文人教版必修5课时优案2 第9课 说“木叶”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0语文人教版必修5课时优案2 第9课 说“木叶”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0语文人教版必修5课时优案2 第9课 说“木叶”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0语文人教版必修5课时优案2 第9课 说“木叶”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0语文人教版必修5课时优案2 第9课 说“木叶”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语文人教版必修5课时优案2 第9课 说“木叶”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语文人教版必修5课时优案2 第9课 说“木叶” Word版含解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时优案2 对应学生用书P5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薜荔”是古诗文中的意象。古代文人仕途困惑,怀才不遇,身处逆境,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中唐诗人柳宗元被贬柳州时写道“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晚唐诗人沈彬亦有诗云“薜荔惹烟笼蟋蟀,芰荷翻雨泼鸳鸯”,诗中因薜荔而生出凄楚的意味。有趣的是,薜荔也有另外一面。薜荔不,在寂寞中生长,延伸着碧绿的藤蔓,任密雨斜侵,依然绿意盎然,活出自己的精彩。屈原离骚中就有“揽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的诗句,借薜荔这种芳草来表达清高芳洁之意。夏天来了,薜荔更显出一片生机,藤条,坚韧地攀缘吸附于墙壁,构成一扇天然的绿壁,任凭风雨雷电袭击,也不能撕扯分

2、离它们。()。待到挂果时,薜荔藤叶丛里挂满了青果,煞是可爱。初唐宋之问“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描写了蔓生浓绿的薜荔、亭亭玉立的桄榔与碧苔相映成趣的景致,令人。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司空见惯同流合污青云直上心驰神往B层出不穷 随波逐流 青云直上 爽心悦目C司空见惯 随波逐流 扶摇直上 心驰神往D层出不穷 同流合污 扶摇直上 爽心悦目答案C解析司空见惯: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文中指“薜荔”意象在古诗文中常见,此处用“司空见惯”更恰当。随波逐流: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比喻自己没有主见,随着潮流走。同流合污:随着坏人一起做坏事。根

3、据下文“活出自己的精彩”等可知,此处用“随波逐流”更恰当。扶摇直上:形容地位、名声、价值等迅速往上升。青云直上:形容官职升得很快很高。前者可用于事物,也可用于升职;后者只用于升官又快又高。根据语境,此处用“扶摇直上”更恰当。心驰神往: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形容非常向往。爽心悦目:景色美丽,令人心情愉快。文中是指诗歌描写生动,不是指眼前景色美好,故此处用“心驰神往”更恰当。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古代一些文人仕途不顺,他们怀才不遇,身处逆境,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B古代文人仕途多困惑或怀才不遇,或身处逆境,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C古代文人仕途不顺或怀才不遇,他

4、们常常为解心愁而借薜荔抒情。D古代文人大多仕途困惑或怀才不遇,他们身处逆境之时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答案D解析原句的语病主要是不合逻辑,修改的关键是把句子的逻辑关系理顺。A、B两项,“身处逆境”包括“仕途不顺”及“怀才不遇”的情形,不能并提。C项“古代文人仕途不顺或怀才不遇”的说法绝对,且“仕途不顺”与“怀才不遇”有交叉,不合逻辑。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若是晴朗的夏日,远远望去仿佛一片彩霞,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B若是天气晴朗,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远远望去仿佛一片彩霞C远远望去,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简直是一片彩霞D远远望去,简直是一片彩霞,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答

5、案B解析上文已经交代“夏天来了”,这里就不要再说“夏日”,排除A项。上文说了“风雨雷电”,这里应先说“天气晴朗”,故排除C、D两项。另外,先说阳光照射,后说其仿佛“是一片彩霞”,这样更符合逻辑。故选B项。1高考源点:鉴赏表达技巧文中大量援引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揣摩一下这对于阐发道理起了怎样的作用。答:答案援引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一是作为引子,引出议论话题;二是作为例证,使得析理有凭有据;三是调节文气,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2高考源点:概括文章内容结合文章第5、6段,分析“树叶”“木叶”“落叶”“落木”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并完成下面的表格。意象颜色触觉意味树叶褐绿色湿润繁密、浓阴木叶(

6、1)(2)(3)落叶(4)(5)(6)落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疏朗与绵密交织,一个超远而美丽的意象答案(1)微黄(2)干燥、不湿润(3)疏朗、飘零(4)绿色(5)饱含水分(6)繁密、翩然3高考源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通读课文可知,这篇文章实际上是谈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为什么把“说木叶”作为标题?答:答案把标题定为“说木叶”,是为了把古诗中的意象“木叶”作为论题,围绕它展开全文,以它为例进行分析,从而得出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结论。从现象谈到本质,从个别谈到一般,从具体谈到抽象,既深入浅出地阐发了理论,又易于广大读者接受。如果把题目定为“谈

7、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也无不可,但那势必是另一种行文思路,大概是摆起架子大讲理论,不大容易写得深入浅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一重帘外即天涯:宋词中帘意象及心理学阐释崔小敬宋词中的帘,品种繁多,形态各异,就前者而言,有珠帘、绣帘、画帘、翠帘等;就后者而言,有卷帘、开帘、低帘、高帘、下帘、上帘、疏帘、重帘等。帘的原始功能在于遮蔽和阻隔,但这种“遮”和“隔”又有其特殊性,它既不像“侯门一入深似海”那样遥不可及,也不像“墙里秋千墙外道”那样难以逾越。可以说,帘之妙处正在于它的隔未全隔、而通未全通,也可以说是隔犹未隔,通犹未通,只看当事人的心态和感觉如何,这便预示帘的阻隔功能具有喜剧性与悲剧

8、性的双重内涵。以词人常用的“隔帘看未真”一句为例,就可以产生两种感受截然相反的心理。第一,乐观的视角:虽然隔帘看未真,但毕竟是看到了,这是何等的幸福和慰藉;第二,悲观的视角:虽然隐隐约约看到了,然而毕竟得不到真切实在的接触,这又是何等的痛苦和折磨。当人与人(通常是帘内的女子和帘外的男子)隔帘相对时,二者就进入了一种微妙的情境中。帘内的世界对帘外人而言,就成了一种神秘幽深的存在,但这一存在对他而言又是那样的近在咫尺却不可接近,那样的引人入胜却不可触摸。而帘外的世界对帘内人而言,则隐喻着一种美丽然而难以预测的诱惑,一种与当下生存不同的别样的激情与热烈。在她的内心深处,不管是接受还是抗拒,那样一种隐

9、秘的渴望已经被点燃。此时的帘,不仅隔开两个人的身,似乎也隔开了他们的心,至少帘外的人是这样认为的。帘内的人对这帘外人的态度是不太明朗的,道是无情又似声声呼唤,道是有情又似诸多推拒。有时候,帘内人虽然在场,却未出场,即她只是作为一种现实的存在,却未表现出任何情感的波动,这对帘外人来说,似乎更成为一种“多情却被无情恼”的惆怅。如舒亶木兰花蒋园口号中帘内的她,既不知道自己的存在曾经装点过他春日的记忆,也不知道自己的离去触动了一颗敏感的心。她凌波微步地来,亦是行云流水地去,对于帘外的他来说,显得这转瞬间的相遇犹如一场迷离的梦。还有一种特殊场景,即帘外人与帘内人二者之中有一个是不在场的,也就是说有一方是

10、缺席的。一种情境是帘外人的缺席。我们从帘内女子的举动神态及她所表现出的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感触与忧思,可以看出她此时此刻的寂寞、无聊、慵倦。这一切都隐秘地传达出了对未出场的帘外人的渴望,也是她对一种新的生命与生活的渴望。另一种情境是帘外人在场,而帘内人缺席。也就是说,抒情主体仅看到了帘,而并未看到所想看到的对象,但仅是帘这一物件已引起了他无限的联想。由于帘内人的不在场,因此帘内的世界就不再具有吸引力,反而以它的空洞引起了抒情主体的反感。但他仍然想象着她室内的景象,回忆着曾经的甜蜜与温存。他对她的渴望因她现时的不在场而显得更加沉重和痛苦,也因她的不在场而显得更加纯洁和真挚。帘作为一种柔情而忧伤、具有

11、强烈女性化倾向的意象在宋词中大量出现,一方面有词作为一种文体本身的限定,另一方面与宋代士人心态也有较大关联,尤其是对这一意象的处理中,词人普遍流露出一种对现实的无奈情绪。既无力进行抗争,又无法断然舍弃,结果只能在忧郁、感伤、惆怅中自语自慰,自己为自己营造一个小小的柔弱的艺术世界,“一重帘外即天涯”,词人在狭小的情感空间里默默咀嚼孤独与寂寞。(选自古典文学知识,有删改)1关于“帘”意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词中的帘,品种繁多,有珠帘、绣帘、画帘、翠帘等;形态各异,有卷帘、开帘、低帘、高帘、下帘、上帘、疏帘、重帘等。B帘有遮蔽和阻隔的功能,这种“遮”和“隔”又有其特殊性,它既不像“侯门一入

12、深似海”那样遥不可及,也不像“墙里秋千墙外道”那样很容易逾越。C帘的妙处在于它隔未全隔,通未全通,也可以说是隔犹未隔,通犹未通。这与当事人的心态和感觉有关。D宋词中的帘意象,柔情而忧伤,具有强烈女性化倾向,一个原因是词这种文体本身的限定,另一个原因是与宋代士人的心态有关联。答案B解析“也不像墙里秋千墙外道那样很容易逾越”错误,原文第一段是“也不像墙里秋千墙外道那样难以逾越”。2下列理解和分析,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A当帘内的女子与帘外的男子相对时,帘内的世界对帘外人而言,就成了一种神秘幽深的存在,那样的近在咫尺却不可接近,引人入胜却不可触摸。B帘内人在场却不出场,对帘外人来说,似乎更成为一种“

13、多情却被无情恼”的惆怅;对帘内人来说,不知道自己的存在会给他带来何种影响。C帘内人缺席,但帘这一物件已引起了帘外人的无限联想,他仍然想象着她室内的景象,回忆着曾经的甜蜜与温存,而这些联想又只能给他带来沉重和痛苦。D帘外人缺席时,帘内女子常常表现出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感触、忧思、寂寞、无聊和慵倦。这都是对新的生命与生活的渴望的表现。答案C解析“只能给他带来沉重和痛苦”说法过于绝对。3直击高考源点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隔帘相看可以产生两种感受截然相反的心理,这与阅读宋词时是从乐观的视角还是悲观的视角来看相关,乐观的视角产生幸福和慰藉感,悲观的视角则产生痛苦和折磨感。B帘外世界对帘内人而言,隐喻着一种美丽然而难以预测的诱惑,一种与当下生存不同的别样的激情与热烈。不管她接受与否,都会有一种隐秘的渴望被点燃。C隔帘相对时,帘不仅隔开了帘内外两人的身,也隔开了两人的心。帘内人对帘外人的态度是不太明朗的,道是无情又似声声呼唤,道是有情又似诸多推拒。D宋代词人在对“帘”这一意象进行处理时,普遍流露出一种对既定现实的无奈情绪,既无力进行抗争,又无法断然舍弃,常常沉溺在忧郁、感伤、惆怅的情绪中。答案A解析“这与阅读宋词时是从和折磨感”错,原文第一段说的是“只看当事人的心态和感觉如何”,指的是抒情主人公或者作者,而不是读者。- 7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