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八年级语文上册 5.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1 长春版

上传人:恋** 文档编号:119394928 上传时间:2020-01-14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3.4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八年级语文上册 5.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1 长春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2017八年级语文上册 5.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1 长春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2017八年级语文上册 5.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1 长春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2017八年级语文上册 5.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1 长春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2017八年级语文上册 5.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1 长春版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八年级语文上册 5.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1 长春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八年级语文上册 5.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1 长春版(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并且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大胆尝试,做你自己认为最正确的事。,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丁肇中,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小小测试,议论文三要素: 、 、 。 论据的类型: 、 。 常见论证方法 : 、 、 、 。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 、 。 论证的方式: 、 。,论点,论据,论证,摆事实,讲道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立论,驳论,学习目标:,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重点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重难点

2、 3. 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德育,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格:推究。致:获得。 礼记大学:“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意谓推究事物,方能获得事物的知识。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有想象力、有计划、客观地探索事物的精神,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作者简介,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

3、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 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是中国科技大学客做教授。,本文是作者于1991年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的演讲。如丁肇中先生本人所说: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 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

4、怀念这篇文章。 多年来,我在美国的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zho,cu,pn,y,ln,r,丁肇中( )不知所措( ) 彷徨 ( )华裔 ( ) 论语 ( )儒家 ( ) 彷( )徨( ),png,hung,格 物: 致 知: 彷 徨: 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推究事物的原理。,获得知识。,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着急。,二、记一记,比喻走来走去犹豫不决。,解释下列词语 格物: 致知: 正心 : 修身: 齐家: 袖手旁观:,检查预习,推究事物的道理,求知,得到知识。,端正心思。,就是指努力提高自己

5、的品德修养。,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调别人。,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推广延伸到全国各地,流传千秋万代。,1、本文主要探讨什么问题?,探讨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的问题。,2、本文的标题是中心论点吗? “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是。,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精神?,第一,传统的中国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 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第二,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 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 自我检

6、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4、本文的结论是什么?,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 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 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5、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引证法、例证法、对比论证。,一、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三、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 道理论证,二、论证结构:,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3-12),(13),提出论题,首先,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端。,然后,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接着,指出当今的中国学生依然轻视实验精神。,(1-2),小结,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给你帮助:,作者以话题, 从解释大学

7、 “格物致知”入手(第1-2段),剖析_的弊端,(第3-5段) 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大力提倡实验精神,原因是:()_ ()_ _ ()_。(第6-13段) 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的两个意义并寄予了希望。,学生学习自然科学,中国传统教育,科学发展的 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中国学生的学习上的弱点,应付今天世界环境的需要,所决定的,引 论 (提出论点),本 论 (分析问题),结 论 (解决问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古代并未重视格物致知,现代格物致知的重要性,论证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应有格物 致知精神,贡献人类社

8、会 培养实验精神,板书设计,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 ): 第三部分( ):,1-2自然段,3-1自然段,1 自然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 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理清课文结构,论点,结论,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整体感知:,1、作者怎样解释“格物致知”,3、本文的结论是什么,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格物致知 含义,解释: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致知,获得知识。 含义: “

9、格物致知” :推究事物,方能获得事物的知识。 格物致知精神:实验精神 古今区别: 古代:目的不在求知而在平天下。 现代:目的是获取真正的新知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有什么重要性?(用课文原话回答。),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作者主要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的?,(1)从科学发展历史的角度,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得到,而不是由自我探讨就可求到的;(2)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要有具体细致的计划要有一个目标作为探索过程的向导 ;(3)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的

10、弱点。,有些同学高分低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怎样学习才能适应现在的世界环境呢?,有些同学之所以高分低能,是由于在传统教育的背景下,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因此考试得高分,一开始搞研究或者需要动手时,就不知所措了。 我们只有转变观念,对格物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实验精神真正变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课文说:“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讨论一下,为什么“研究人文科学

11、”和“在个人行动上”也要重视实验精神呢?,“研究人文科学”也要重视实验精神。因为人文科学思想也是从实践中产生的。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固有的,而是从实践中来的。 “在个人行动上”为什么也要重视实验精神呢?个人行动不是盲目的行动,总要有一定的思想、一定的理念指导。这思想、这理念,也“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那就要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判断力。,5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意义是什么?,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像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6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在日常生活中

12、应如何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示例:应克服只空想只动脑而不动手的学习习惯;克服想当然的毛病,培养“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探究精神。(言之有理即可。),你认为我们当代中学生最主要的弱点是什么?这一弱点是如何形成的?,言之有理即可。示例:我们中学生目前最主要的弱点是缺乏责任心。这主要是因为中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里大多都只享受权利而不承担义务,造成意志薄弱;在学校及社会教育中对于公民意识、责任意识的教育力度较为薄弱。,论证方法,举例论证。以王阳明为例。,证明了,证明了中国古代的传统教育没有真正理解格物和致知的真正含义。,第4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竹子的例子证明了:,实验不是消极的袖手

13、旁观的观察, 而是有计划的积极的探测。,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讲的道理:,实验是有计划、有目标的探测,需要眼光、勇气和毅力。,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第十二段论证方法:,举例论证,证明了,中国传统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思维轻动手的弊端。,第12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本文主要探讨的是什么问题?作者的结论是什么?,主要探讨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作者的结论是:希望我们这一代人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课堂小结:,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议论文,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 道理论证,论证结构:提出论题,分析问题,

14、得出结论,(1),(2-12),(13),本论部分的结构方式:对照式。,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话题(第段),解释“概念”,引出对中国传统教育 弊端原因的分析。(第25段),(引入),为什么要提倡实验精神 (重要性),1、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2、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的中国学生的学习弱点决定的,3、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写作目的),内涵、意义、希望,王阳明格竹,自身的学习 经历,讲道理,摆事实,论点,论据,论证,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文章用举事例讲道理论证了中心论点。,小结:,为论证观点,作者举了哪些事例?这

15、些事例之间有什么关系?,王阳明的事例 一种竹子的实验 作者本人的经历 彼此联系,互相对比,课文第11段中,“一些”、“大都”、“往往”、“常常”这些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不能,这几个词都表明作者所说的是一般情况,不是所有情况,也不包括特殊情况,使语言表达严密。,4划分最后一段的结构层次,并概括层意。 ,第一层是第句,第二层是句,第三层是句,第四层是第句 第一层承上启下,点明格物致知精神的意义;第二层从研究学术和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两方面来具体论述其意义;第三层揭示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含义;第四层得出结论,提出希望。,课堂小结:,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议论文,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 道理论证,论证结构:提出论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1),(2-12),(13),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墨子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刘向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后汉书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 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