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兰考县第三高级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周测试题(12.8)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9394572 上传时间:2020-01-1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兰考县第三高级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周测试题(12.8)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河南省兰考县第三高级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周测试题(12.8)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河南省兰考县第三高级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周测试题(12.8)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河南省兰考县第三高级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周测试题(12.8)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河南省兰考县第三高级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周测试题(12.8)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兰考县第三高级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周测试题(12.8)》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兰考县第三高级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周测试题(12.8)(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南省兰考县第三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周测试题(12.8)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飞花令”本是中国古代一种喝酒时用来罚酒助兴的酒令。不过,它比“五魁首,六六六”之类的民间酒令高难多了,没有诗词基础的人根本玩不转它。追根溯源,“飞花”一词出自唐代诗人韩翃寒食诗中“春城无处不飞花”一句。最基本的飞花令诗句中必须含有“花”字,而且对“花”字出现的位置同样有着严格的要求。例如:花开堪折直须折,第一字是花;落花人独立,第二字是花;感时花溅泪,第三字是花.以此类推。这些诗人可背诵前人诗句,也可现场吟作。行令人一

2、个接一个,当作不出诗、背不出诗或作错、背错时,由酒令官命其喝酒。此外,还有另外一种行令方法:行“飞花令”时,诗句中第几个字为“花”,即按一定顺序由第几个人喝酒。酒令的历史由来已久。春秋战国时期的饮酒风俗,就有所谓的“当是歌诗”“即席作歌”。从射礼转化而成的投壶游戏,实际上就是一种酒令。由此形成的“投壶令”,一直延续到明清时代。到了秦汉之间,承袭前人遗风,文人们亦在席间联句,名之日“即席唱和”,用之日久,作为游戏的酒令也就产生了。“酒令”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贾逵传:“(贾遵)尝作诗,颂、诔、连珠、酒令凡九篇。”这里提到的酒令,即是行令的令辞。魏晋时,文人雅士整日间饮酒作乐,清谈老庄,游心翰墨,作

3、流觞曲水之举。这种有如阳春白雪的高雅酒令,已不仅是一种罚酒手段,更因作诗这种高逸雅事的参与而不同凡响。最著名的一次“流觞曲水”,当数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的兰亭俢禊大会。当时,王羲之与众人所作诗篇荟萃成名传千古的兰亭集序。唐宋时,酒令又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大诗人如孟浩然、王维、元稹、李商隐、杜牧、皇甫松等,为我们留下了大量描写饮酒行令的诗篇,为酒令文化增添了浪漫色彩。中国历史上的酒令虽五花八门,品类繁多,但大致可分为雅令和通令两大类,其中又以雅令最受欢迎。行雅令时,必须能引经据典,当场构思,即席应对,这就要求行令者既要有文采和才华,又要敏捷和机智,所以它是酒令中最能展示饮者才思的项目。例如,宋人苕溪渔

4、隐丛话中记载,唐朝使臣出使高丽,宴饮当中,高丽有一人行酒令曰:“张良与项羽争一伞,良日凉伞,羽日雨伞。”唐使即席应对曰:“许由与晁错争一瓢,由曰“油葫芦”,错曰醋葫芦”。此令中名对名,物对物,唐朝使臣应对得体,同时也可以看出高丽人对中国文化之熟识。雅令中最文的还要算诗酒令,这是文人墨客把酒令与诗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文字游戏。好的酒今不但令人赏心说目,也能道出行令人的心境。明朝国子监祭酒陈询因得罪权贵被贬谪,同僚为他送行,酒至微醺,行令是必不可少的游戏。陈询说:“轟字三个车,余斗字成钟,车车车,远上寒山石径斜。”朋友对:“品字三个口,水面字成酒,口口口,劝君更尽一杯酒。”陈询又答:“矗字三个直,黑出

5、学成黜,直直直,焉往而不三黜。”人生失意莫不酸楚,但能和同道之人借酒切磋,也算是苦中作乐,有所安慰吧!毋庸讳言,酒令是我国古代流传至今的酒文化中一朵别有风姿的奇葩,是劝酒行为的文明化和艺术化,可称为酒席间的“笔会”。自然,为健康计,饮酒还是不醉为佳,不过这就是另外的主旨了。 (选自张梦泽(“飞花令”与中国古代酒令文化,有删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3分)A“飞花令”是古人行酒令时的一种文字游戏,始于唐代,比民间酒令高难,属于雅令。B行飞花令的时候可以选用诗、词、曲。行令规则不尽相同,只要有“花”就行。C雅令最能展示才思,参与者既要当场构思,还要具备深厚的文学功力和机敏的

6、反应能力。D中国历史上的酒令五花八门,品类多,可将其分为雅令和通令两类,而雅令最受欢迎。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因为“飞花令”对行令者的诗词基础有要求,可以体现行令者的高雅品质,所以这种酒令深受文人墨客们喜爱。B“花开堪折直须折,第一字是花;落花人独立,第二字是花;感时花溅泪,第三字是花”体现了行“飞花令”的要求严格。C兰亭集序说明高雅的酒令不是一种罚酒手段,而是一种不同凡响的高逸雅事。D诗酒令是文人墨客把酒令与诗结合在一起玩的文字游戏,表现了文人墨客喝酒时的快乐心情。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酒令是宴席上助兴取乐的游戏,源于春秋战国时

7、期的射礼,到唐宋时得到长足的发展,延续到明清时代。B红楼梦中第四十回写到鸳鸯做令官,喝酒行令的情景,描写了清代上层社会喝酒行令的风貌,他们行的是雅令。C唐朝使臣与高丽人行酒令一事,表明高丽人对中国酒令文化很了解,也表明了两国文化的一致性。D酒令使中华文化入于酒,是文明化和艺术化了的劝酒行为,可称得上酒席间的“笔会”。(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2019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首次对部分劳动性所得实行综合征税,个税起征点提高至每月5000元(每年6万元),优化调整了税率结构等,首次增加了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

8、疗、住房贷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6个专项附加扣除。此次个税制度改革走出了我国个人所得税由分类征收向综合征收转换的关键一步,有助于解决分类征税方式下不同所得项目之间税负不平衡的问题;将大幅降低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更好地发挥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实现从普惠制改革到定点减负的转变。财政部部长刘昆说,个税起征标准综合考虑了人民群众消费支出水平增长等各方面因素,并体现了一定的前瞻性。同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正式实施。“办法是在广泛听取民意、集中民智和充分凝聚各方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从公开征求意见到办法公布后各方面的反映看,社会各界对办法的评价是积极的、正面的,普遍认为专项附加扣除力度之

9、大,超出预期,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减负政策。”财政部副部长程丽华说,财政部将会同税务总局等相关部门,全力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特别是要做好信息系统优化和数据共享工作,通过部门间信息共享交换,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使纳税人能够充分、便捷地享受到扣除政策。(摘编自中国经济周刊经济日报)材料二:表一:个税起征点提高至每月5000元后不同收入水平的减税情况(单位:元)月收入年收入调整前年纳税额调整后年纳税额减税额降幅5000600001400140100%1000012000038761001287574%15000180000129485484746458%2000024000024120101511

10、396858%50000600000114036887802525622%8000019600002315522053962615611%(摘自中国经济周刊)表二:赡养老人和子女教育扣除情况测算享有瞻养老人扣除的纳税人在人群中的此例(%)兄弟姐妹数量(个)瞻养老人平均扣除款(元/年)享有子女教育扣除的纳税人在人群中的比例(%)子女教育平均扣除款(元/年)低收入人群331.882783384500中低收入人群622.294486435172中高等收入人群671.965463222595高收入人群721.696426182143平均值67931.985397374402(摘自田志伟、田展个人所得税

11、专项附加扣除:可能的减税成效及完善方向)注扣除款:指按照办法.规定从享有该专项扣除政策的纳税人的应税收入中减除的款项。如王某扣除五险一金每月实发工资8000元,减除5000元免税额,其应税收入为3000元,现在其享有子女教育专项扣除每月再扣除2000元,那么这2000元即扣除款。材料三:目前一个典型的城市家庭抚养一个小孩的成本每年大约是3万元,考虑到边标成本递减,抚养两个小孩的成本大概为5万元。如果夫妻两人年总收入为25万元,按目前的抵扣方案,养育两孩每年抵扣额为2.4万元,在20%的税率下,这意味着家庭一年只能节省4800元,与年均5万元的养育成本相比微不足道。(摘自梁建章个税专项附加扣除应

12、该按小孩人头抵税)材料四:依据办法,夫妻双方只能在负责自己的父母养老时获得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若夫妻双方仅有一方具有工作收入,实际上承担着夫妻双方父母共同的养老,但法律却只允许其在缴纳个税时抵扣自己父母的养老费用支出,不允许抵扣对方父母的养老費用支出,这不仅不合理,而且可能引发家庭内部矛盾,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摘自田志伟、田晨.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可能的减税成效及完善方向)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个税起征点提高至每月5000元后,纳税人的收入与纳税额、减税额成正比,但与降税幅度成反比,月薪2万元以下的收人群体税负下降明显。B收人高的群体纳税额

13、高而降税輻度小,收入低的群体纳税额低而降税幅度大,体现税收调节个人收人的作用,低收人者是最大收益者。C高收人人群享有赡养老人扣除的人数多、扣除款多,中低收人人群享有子女教育扣除的人数多、扣除款多,体现了专项附加扣除定点减负作用。D高收入人群享有子女教育扣除的比例最小且其平均扣除费用最少,因此较赡养老人费用扣除,子女教育扣除会给高收入人群带来更大利益。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新个人所得税法具有创新性与前瞻性,实行部分劳动性所得综合征税、提高个税起征点、增加专项附加扣除、优化调整税率结构是其突出亮点。B我国个人所得税以前是分类征收,新个人所得税法向综合征收迈

14、出了关键的一步,对解决税负不平衡有帮助作用。C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在制定时虽然广泛听取了民意,但在赡养老人、子女教育等方面并未充分凝聚各方共识。D要使纳税人能充分、便捷地享受到专项附加扣除政策需要多部门协同工作,其中信息系统优化和数据共享工作成为重要的一环。6根据材料三、材料四内容,给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提一条修订建议并至少给出两点理由。(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信任 余显斌他一声唿哨,在积雪的旷野打着旋子,远远传开。随着口哨声,远处一个红点跳动着,跌跌撞撞滚来,越滚越近,是只小小的狐狸。小狐狸毛茸茸的,如一个小小的红

15、线团,额头有指肚大一块白毛,像珍珠一样。这是只才出生不久的狐狸。它胖乎乎的,蹲在他面前,一双亮亮的眼睛望着他,眼睛里跳跃着喜悦、快乐和顽皮。它知道,他拿了可口的食物。因为,从第一次遇见他直到现在,他都这样。果然,他笑着,手一扬。竟然是它最爱吃的鸡肉。它跳起来去抢,他呵呵笑着,摸着它的头道:“别闹别闹,放好了吃。”为了避免被雪弄脏,他拿块油纸铺在地上,放好鸡肉。肉一放下,小狐狸就扑过来,使劲嗅着,流着哈喇子,吧唧吧唧吃起来。半只鸡吃完,它的小肚子胀得鼓鼓的,更像个毛茸茸的线团了。接着,它抬起头来,亮亮的眼睛期待地看着他。它知道,接下来,他会逗它玩,带着它跑,从相遇到现在,从没断绝过。也因为如此,它从一只生性胆小的小狐狸,变成了一只爱亲近人的小狐狸。果然,他拍拍它的头,在雪地上跑起来,快活地笑着。它跟着跑,一路翻着跟头,发出稚嫩清脆的叫声。两个点,一红一黑,在雪地上翻滚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