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旅游 景区客流调控指引标准》编制说明-贵州标准

上传人:木92****502 文档编号:119383848 上传时间:2020-01-14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990.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地旅游 景区客流调控指引标准》编制说明-贵州标准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山地旅游 景区客流调控指引标准》编制说明-贵州标准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山地旅游 景区客流调控指引标准》编制说明-贵州标准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山地旅游 景区客流调控指引标准》编制说明-贵州标准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山地旅游 景区客流调控指引标准》编制说明-贵州标准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地旅游 景区客流调控指引标准》编制说明-贵州标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地旅游 景区客流调控指引标准》编制说明-贵州标准(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地旅游 景区客流调控指引标准编制说明1、 背景及任务来源(1)标准的编制背景: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结合贵州省大扶贫、大生态、大数据三大战略,贵州省的旅游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旅游业在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无序竞争、服务能力跟不上游客量增长、游客量的空间和时间分布均衡等以及由此带来的安全隐患和其他影响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因素等。由于贵州在地形上属于高原山地,山峰、峡谷、河流、溶洞等各种地形地貌遍布全省,导致道路等级也偏低,交通耗时较长等问题,如不提前对客流量进行预判预警,当客流量较大的时候,在交通不便、空间狭小、景点分布广等情况下会严重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甚至带来安全问题。(2

2、)任务来源:在此背景下,贵州省文化与旅游厅适时启动与山地旅游相关的一系列标准的编制工作,通过该系列标准规范和引导贵州特色的山地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本标准作为系列标准之一,正是为实现此目的而立项启动。2、 标准编制的意义和目的(1)标准编制的意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成为人们业余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休闲放松方式,贵州省多样的山地景观、洁净的空气、适宜的气候、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地方土特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前来旅游观光。同时,贵州省的交通条件日益完善,高铁和高速公路建设走在全国的前列,贵州省高瞻远瞩,将旅游产业作为贵州的支柱产业之一来重点发展,并且出台了各种促进旅游产业大发展的政策、

3、制度和优惠措施等,使得贵州省旅游产业呈井喷态势。激增的客流量给旅游业的安全、健康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挑战。较多的游客、不同景点或季节的游客量不均衡等,除了带来安全问题之外,还极大地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由此产生的负面旅游信息极大伤害贵州旅游业的发展。如何通过技术和管理手段来降低或者避免游客量较大或分布不均衡带来的不利影响,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2)标准编制的目的:本标准的编制正是为解决游客激增和分布不均衡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目的是针对贵州的山高坡陡、峰险洞深,道窄路滑等山地特色,制定景区客流调控相关的技术和管理规范,指导和规范各景区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指导和规范省、市(州)、县(区)三级旅游主

4、管部门旅游管理的规范,既考虑整体又考虑单个景区的客流疏导和预警,全面为贵州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保驾护航。3、 标准编制过程工作过程的时间节点(立项时间、成立编制小组、标准工作稿、征求意见稿的完成时间);应包含成立起草小组,明确起草小组人员分工与任务;收集并学习与编制标准相关的法律法规、国行地标内容,确定标准结构、形成标准征求意见稿进行讨论完善的情况。本标准立项时间为:2018.9.26成立编制小组时间:2018.10.1标准工作稿完成时间:2018.11.7征求意见稿完成时间:2019.9.9起草小组成员:黄娅、杨炯蠡、李云冀、张李楠、张英佳、王喆。工作分工:杨炯蠡负责统筹,黄娅主持编写,李云冀

5、主笔撰写并辅助黄娅工作,张李楠负责查阅相关标准、张英佳调研相关景区;王喆调研相关技术,形成调研报告。收集到的相关法规、地方标准等主要包括:GB/T 189712003 旅游规划通则GB/T 204162006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技术规程GB/T 50298-2018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GB 51192-2016公园设计规范GB 5768.1-2009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第1部分:总则GB 5768.2-2009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第2部分:道路交通标志GB 5768.3-2009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第3部分:道路交通标线GB 5768.4-2009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第4部分:作业区

6、GB 5768.5-2009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第5部分:限制速度GB 5768.7-2009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第7部分:非机动车和行人LB/T 0342014 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经多次调研、讨论,形成标准的结构,主要包括:标准的适用范围、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必备条件、基本要求和景区客流调控指引的基本要求。经多次讨论和修改,并咨询专家意见形成征求意见稿。4、 编制原则(1)以人为本的原则保护人体健康、改善环境质量、提高旅游者的舒适感是制定本标准的主要目的,也是制定本标准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本标准贯彻的主要原则。(2)科学性、政策性原则标准中指标值的确定,要以科学研究的结果为依据。如康

7、养环境质量标准,要以环境质量基准为基础。制定控制标准的技术措施和指标,要考虑它们的成熟程度、可行性及预期效果等。同时,标准还需体现国家在环境保护和旅游发展方面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促进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标准的依据和采用的技术措施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切实可行。(3)可证实性原则标准中所规范的内容都应该是非常明确的,同时应该是可以被证实的。标准的要求应尽可能定量,少用或不用定性要求。定性要求通常是原则性的。(4)与有关标准、规范、制度协调配套质量标准与排放标准、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之间应该相互协调才能有效地贯彻执行。(5)积极采用或等效采用国家标准积极采用或等效采用国家标准

8、,用国家标准为指引,结合贵州省发展实际,通过全方位的调查和研究,制定在国家上位标准指引下,符合贵州省省情的地方标准。5、 标准编制的主要内容说明除标准的共性部分之外,本标准主要从以下几个内容模块进行编制:(1) 针对山地旅游特色的几个概念或定义进行了阐述。(2) 由于客流预警导引绝大多数方法、措施都是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来实现,因此在第4部分阐述了客流预警对景区和旅游主管部门在信息化、预警发布、导引信息、行政管理等必备条件。(3) 第5部分对景区实现客流预警的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和管理能力提出基本要求。(4) 第6部分按照监控-预警-导引的思路,分别阐述了景区客流监控系统、预警系统和导引系

9、统建设的基本要求。6、 技术依据本标准依据当前电子信息和计算机网络等IT领域的主流技术进行编制。考虑到IT技术更新换代迅速以及标准的相对稳定,本标准仅提出要求和指标,不涉及具体的参数数值。本标准主要涉及的技术有:视频监控、移动支付、电子显示、无线网络、身份识别、自助设备、网站和应用程序等。7、 与现行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相关标准,特别是强制性标准的协调性本标准符合现行的法律要求,标准适用范围具体,标准所涉及的技术内容与国家或行业标准一致,能够满足既定的需求,与现有法律法规、相关标准之间不冲突。标准从实际需要出发,无过高性能和指标要求。符合我省省情。8、 专利及涉及知识产权情况本标准所列内容除

10、参考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外,皆为编制团队的科研成果,不涉及第三方知识产权。9、 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本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发生意见分歧时均以开现场会议的形式进行研究讨论,研究讨论还不能确定的下来继续查找文献、实地走访或者向相关部门咨询,形成最终意见。10、 标准作为强制性或推荐性地方标准的建议贵州丰富的旅游资源、洁净的空气、适宜的气候、便捷的交通以及背靠成渝经济区、珠三角和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在旅游产业的发展速度方面已经走在全国的前列,我省为推动旅游业发展制定的各种旅游优惠等措施,已使旅游业的发展呈井喷态势,客流量的剧增和分布的不均衡为旅游安全带来极大的挑战,还带来旅游体验的降低,不利于旅游业

11、的长远健康发展,因此迫切需要制定景区客流调控指引标准。建议将该标准作为推荐地方标准,经3-5年的试用后,修改完善后推荐为强制标准。11、 废止现行有关标准的建议该标准为新制定标准,无相关旧标准需要废除12、 附录:贵州省山地旅游景区客流调控指引建设标准调研报告贵州省主要景区客流预警与导引调研报告1、 国内外客流预警导引的相关研究1、 景区客流预测:王瑜等在基于时空耦合的游览性公共区域客流聚集风险分析中分别以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分析了背景什刹海景区不同时间和地点下客流聚集风险情况,并给出了相应的疏散方案。王玲等在基于预警平台大数据的事件旅游客流时空分布研究一文中运用GIS对上海 80家A级景区客流

12、数据进行空间信息表达,并构建理论模型检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GIS技术与大数据结合,可直观表达客流分布规律。2、 客流预警与导引:2015年5月5日,光明日报发表文章称,我国旅游法明确规定:景区接待旅游者不得超过景区主管部门核定的最大承载量;旅游者数量可能达到最大承载量时,景区应当提前公告并同时向当地人民政府报告,景区和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及时采取疏导、分流等措施。2015年 4 月 1 日起实施的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进一步细化明确了各景区如何核算最大游客承载量,增强了实际可操作性。然而现实却是,景区要么“沉默不语”,缺乏相关信息披露;要么即便进行了游客信息提前发布,但缺乏必要的警示或有效阻

13、止客流手段,实际上没有有效避免游客扎堆景区。更重要的是,一些地方、部门或景区还缺乏与“预警限客”相配套的紧急限客等应对措施和疏导方法。白云等在关于城市风景区客流智能疏导预案系统构建的思考一文中利用优化和模型计算的方法针对风景区特定的情景制定疏散预案,降低拥挤踩踏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预案的编制充分体现了“情景 - 应对 - 预案”的思路,做到明确、清晰、针对性强。集合风景区现有应急资源和信息化手段,实现了事故预警、应急处置、预案管理、应急资源统计和查询等功能的集成,实现了应急预案的智能化管理。 特别强调了集合、信息化和智能化在客流疏导中的作用。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的阳书媛等对游客空间分流疏导的管

14、理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先科学确定景区的合理容量,再在景区内分流,最后与周边地区资源连纵分流的思路。李俊以合肥市部分代表性旅游景区为例研究了旅游景区游客热能分布状态及疏导路径。提出分时预约、分时 进入以及利用电子眼或者红外线装置扫描景区内的游客热能,进行预报预警的方案。张柳在其硕士论文网络信息对旅游流的导引与互动机制研究以西安为例中得出国内游客对旅游网络信息的内在需求较大,网络信息查询的推力显著形成;绝大多数类型的旅游网络信息导引率处于中高度导引水平,旅游网络信息对旅游者的旅游计划及行程影响显著;旅游网络信息时空导引效应显著形成。旅游网络信息的时间导引效应可分为导引前和导引后两个阶段,网络信息流对

15、潜在游客存在实际效用,从而导致后者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空间移动,并相应伴随物流、旅游流和信息流的衍生和流动;旅游网络信息的空间导引机制分为两个旅游决策前和旅游决策后两个环节,在网络空间信息的作用下,潜在旅游客流在地理空间中发生不同空间尺度的真实运动。薛燕妮在其硕士论文五台山生态旅游的客流有序疏导模式研究得出五台山景区线路长度远远小于床位和停留时间这两因子的结论,说明景区内部的线路长度限制了景区整体的环境承载力。通过对内部景点之间线路网络连通性的四个指标进行评价,结论表明景区现存线路网络不够完善。进而设计出了合理可行的旅游线路。该路线可使游客有序流动,并在人流过大时对游客进行有效疏导。饶亚玲在其硕士论文基于客流疏导的景区游览线路优化研究利用图论方法对景区内的游览线路进行优化(包括利用网络最短路模型优化两景点间的连接线路和利用最短哈密顿路模型优化经过线路中所有景点的连接线路两方面),以实现游客在游览目标的指引下能尽快到达目标点,避免走重路、错路、弯路而浪费时间加剧景区拥堵。根据优化后的线路,在现有的物联网、互联网、RFID、智慧服务中心等相关技术的支撑下开发成相关的 APP。在客流高峰期,游客可以利用相关 APP 在了解景区内客流分布情况的基础上结合优化后的游览线路规划自己的游览行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