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控中考】2019中考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项复习资料现代文阅读技法素材

上传人:zengy****8888 文档编号:119374198 上传时间:2020-01-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掌控中考】2019中考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项复习资料现代文阅读技法素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掌控中考】2019中考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项复习资料现代文阅读技法素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掌控中考】2019中考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项复习资料现代文阅读技法素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掌控中考】2019中考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项复习资料现代文阅读技法素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项复习资料 现代文阅读技法记叙文阅读方法:用心读懂全文提炼中心大意(人、事、情、理)认真读题干,明确思路答题扣词题干中的关键词要点要尽量齐全(分值) 1、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2、一些描写方法:动作、语言、心理、外貌、神态,细节描写。 3、三种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是插叙的一种)。 插叙作用三种:A插叙了内容,揭示了人物的思想成因B与形成对比,突出人物形象或中心 C交待时间缘由,为后文作铺垫。 4、记叙人称:第一人称(我)、第二人称(你)、第三人称(他、她、它)。 5、记叙线索:A以物件为线索(看题目)、B以感情或感情变化为线索(找文中感情变化鲜明的词语,)

2、 C 以事件为线索(反复出现的词语或句子)。 6、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含义:A双层含义表层和深层(表层:表面指)(深层:实际指:象征:联系文章中心) B一语双关。 作用:A: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使文章结构严谨。 B: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文章的主题。 C: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D:含蓄新颖、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指题目中运用比喻、拟人、象征手法的) 7、开头作用: A: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往往使用倒叙手法) B: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伏笔。(运用景物描写) 8、结尾作用: A:(有议论、抒情)点明主旨,深化中心,

3、升华感情。 B:含蓄隽永,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C:照应开头(首尾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更严谨。 9、概括人物的性格和精神品质 :(四种方法) A摘文中词语; B看具体描写; C看所写事件; D从不同角度全面概括。 10、概括事件:人(主人公)事(起因经过结果) 总结中心:本文通过记叙(描写)事(物、景),揭示了的道理,歌颂(鞭挞)了的品质(现象),表现了我之情。 11、心情或心理:因(语境概括)而(心情概括)的心情或心理。 12、详略作用:详写,略写,使文章详略得当,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13、修辞句或描写句有什么作用:(赏析题多见,注意选择赏析的句子) 比喻句: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的心理(性格、品

4、质、形象)等。 拟人句:把拟人化,生动活泼地表现了它的特点。 排比句:增强气势,使语言酣畅淋漓,使感情更加强烈。 对偶句:使语句形式整齐,音韵和谐、铿锵悦耳。 描写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的心理(性格、品质、形象)等。 哲理句:点明中心,深化主旨,升华感情,揭示了的哲理,给人启迪或教育。 14、写作手法:对比,衬托,照应,铺垫,象征,欲扬先抑,借物抒情,以小见大。 对比:通过与什么对比,鲜明地突出了的形象。 衬托:用衬托,鲜明地突出了它的形象。 照应:相似性照应;对比性照应;因果性照应。 15、语言风格: A生动形象,优美清新; B朴实真挚,通俗易懂; C幽默诙谐,富有趣味; D语言犀利,讽刺性强

5、; E深邃含蓄,哲理性强; F大气磅礴,气势如虹。 16、环境描写作用: A:渲染气氛:衬托的心情 B: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C:衬托人物的性格 D暗示人物命运走向或推动情节发展E突出了文章的主题F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和场景 17、重点词语的品析: A:词的含义:具体分析该词的意思,判断用修辞否,若用,按赏析题回答。没用修辞,一般揣测这个词的施事者性格、原因、感情等。 B:某词是否能换成另外一词,:一般不能换,要结合语境分析原因词的表达效果如何好,而换后不能达到这一效果。 C前后两词是否矛盾:一般不矛盾,两个词语从不同角度而言针对不同内容(分别说出什么角度什么内容。) 18、重点词

6、的深刻含义: A:抓关键词,解释词的含义,若是比喻句,写出本体。 B:把关键词替换成理解的含义,再重新连句组成完整句意。(相当于用自己的话替换原文话;还要结合语境联系中心) 19:补充类试题: A:补充过渡性语句(倒叙与顺叙的交接处;场景转换处等) B:补充开头或结尾(注意首尾照应和点题;注意考虑首尾作用;注意中心需要) C: E:题目(结尾处重点词:线索)(一般联系中心)补充人物话语(称呼、礼貌语;结合语境要说的内容) D:补充描写(动作神态心理等)(注意要符合语境,注意人称使用和叙述的立场) 20、原因类题型 要注意结合语境(上下文)搜索或概括(一般联系中心)。 21、写作特点: A:写作

7、方法 B构思技巧 C语言特点 D描写人物方法 E:结构 说明文 1、整体阅读,获取信息 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说明内容 a.找中心句或过渡句 b.说明对象+特征 c.各段内容叠加 文章从那几方面说明白?先将文章分成几部分然后再加以概括 2、说明方法及作用 提示:说明方法有几种就写几种且字要正确说明内容可找方法句的前一句或该段中心句 A、列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内容 B、举例子:具体形象地说明了内容 C、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内容 D、作比较:通过和比较,突出地说明了内容 E、下定义:科学准确地说明了内容 F、分别类:条理清晰地说明了内容 3、给事物下定义 名词+是+特点(从原文中找)+中心语 如

8、: 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4、语言风格a准确平实 b生动形象(如果使用了大量描写句、修辞句、神话传说等) 加点词语能否去掉?(词语如:大约、左右、最、几乎、仅仅等) 要点:a.不能 b.加点词语起修饰、限制、强调作用 c.结合说明内容讲明理由 d.如果去掉,则 e.加点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据科学家分析”“据资料表明”“据统计”一类词句的作用。 要点:表明信息的来源,增强说明内容的可信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 句中的“两个词语能否调换”一类的问题 要点:a.不能 b.结合内容分别解释两个词的意思 c.分析出不能调换的理由 d.准确性 品析说明文词

9、语或句子的表达作用。 a.词语作用:结合内容分析词语的意思+准确性(或生动、形象) b.句子的表达作用:找准句子的说明方法+此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5、说明文开头的作用: 要点如下 引出说明对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开头有描写性语言生动形象地引出将要说明的事物(事理) 6、说明文结尾的作用 要点:总结全文,点明写作目的 表明希望,提出号召 想像远大前景(补充结尾是可参考) 7、描写在说明文中的作用?(从内容和语言的两个角度分析) 要点:描写了内容,突出了;语言上生动形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8、说明文中引用古诗、传说、俗语、故事等的作用 要点:为文章增添文学色彩,读来耐人寻味;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0、吸引读者) 9、文中两个段落不能调换的原因或为什么先说.后说 要点:先概括两段内容 再说明不能调换的原因(如上下段是递进关系、主次关系;由现象到本质等,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10、补充题 补过渡句(要承上启下)补某段中心句(要能总结本段内容)补充结尾 11、说明文中开放性试题、类型及答题要点 提建议、方法、措施类 要具体尽量符合实际情况 拟广告语、设计标语等 a.要切题 b.语言简练、凝练、生动、有感染力 c.有创意/有提示作用 探究题,提取信息、获取信息类 要参考全文,概括文章内容 读了全文,谈认识类 要结合原文,具体谈看法、谈认识 12、说明文标题类型 以说明对象为题目 特征+对象 设问句

11、形式 比喻形式 13、说明对象分类 实物 事理 判断依据:看标题 看开头 看各段说明内容 14、说明对象的特征 先看题目,从题目中找 总写段 中心句或过渡句 自己概括(各段特点叠加) 15、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发展史) 标志:时间推移的词语 空间顺序(建筑物) 标志:表示地点转移的词语 逻辑顺序(事理说明文) 标志:由现象到本质,由主要到次要(“首先”“其次”“再次”等词语,由结果到原因、由概括到具体、有整体到部分、有一般到个别) 16、结构方式:总分总 总分 分总(提示:每次做说明文前必须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17、代词指代什么内容 瞻前顾后法(往前找、往后找) 自己概括、检验法(代入法或置换法 ) 温馨提示:说明文最简单,答案大多在文中,读完后先理清层次,找出每段说明了什么内容。 议论文 一、议论文的标题类型议论文 论点型:如节约是一种美德、给人生加个意义 、善于舍弃、让孩子们从小学会感恩等 作用: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论题型:单纯、谈骨气 作用:提出本文的论题(议论文的问题) 二、论点: 1、论点的类型: 中心论点 分论点 2、中心论点的位置: 标题 开头 结尾 中间 文中未明确,结合全文概括 如何判断: 是一个完整的表义明确的陈述句 是针对论题论述 针对全文的,文中论据能够证明该内容,该内容则为论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