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Changge****183;we... 文档编号:119374193 上传时间:2020-01-13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270.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武邑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武邑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说明:1.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90分。2.将卷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卷用0.5蓝黑签字笔答在答题卡上。第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计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选项。)1.列宁在四月提纲中说:“这个过渡的特点是:一方面有尽量公开活动的可能,另一方面没有暴力压迫群众的现象。”据此分析,当时的俄国A. 存在和平夺权的可能B. 沙皇统治日益腐朽C. 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D. 十月革命业已胜利【答案】A【解析】【详解】“一方面有尽量公开活动的可能,另一方面没有暴力压迫群众

2、的现象”说明了当时俄国革命 存在和平夺权的可能,故A项正确;此时沙皇统治已经被推翻,故B项错误;十月革命后俄国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故C项错误;四月提纲发表月1917年4月,十月革命胜利是在1919年10月,故D项错误。2.在近代,有人认为“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但后来又提出“物质文明不高,不足阻社会主义进行。”导致这种认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B. 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了现实C. 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D.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物质文明不高,不足阻社会主义进行”反映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

3、,在落后的俄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了现实,人们改变了物质文明发达才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看法,故B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与社会主义的传播没有直接联系,故A排除;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于1919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在1917年,故C排除;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于1915年,与材料无关,故D排除。3.“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一声炮响,拉开了总攻冬宫的序幕。这是世界历史上哪一次革命的情景A.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B. 俄国二月革命C. 俄国十月革命D. 法国巴黎公社革命【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一声炮响,拉开了总攻冬宫的序幕”反映了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史实,故C正确;英国

4、资产阶级革命与“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无关,故A排除;俄国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与材料无关,故B排除;法国巴黎公社革命与“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总攻冬宫”无关,故D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一声炮响总攻冬宫”,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十月革命的过程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4.“北欧平衡”是指冷战时期的北欧地区以执行武装中立的瑞典为中轴,分别存在受苏联影响和支配的芬兰,及加入北约的挪威、丹麦和冰岛。北欧平衡局面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对“北欧平衡”理解正确的是A. 有利于维护地区的和平B. 是美苏冷战政策的恶果C. 是苏联国力衰弱的表现D. 客观上推动了冷战升级

5、【答案】A【解析】【详解】在冷战时代,北欧弱小国家保持相对中立的态度,这有利于维护地区稳定与和平,故A正确。“北欧平衡”是冷战下的良性表现,而非恶果,故B错误。美苏两强争霸才出现“北欧平衡”局面,故C错误。“北欧平衡”降低了冷战的温度,而非升级,故D错误。5.1971年12月,英国首相希斯在同美国总统尼克松会谈时明确表示,英美之间的特殊关系已经消亡。在会后发表的联合声明中,也第一次以“自然关系”代替了“特殊关系”。这一变化A. 说明英国开始推行独立外交B. 反映出英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C. 表明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D. 反映出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1971年12月

6、”“英美之间的特殊关系已经消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随着西欧实力的增强,导致英美之间关系的变化,这反映出当时出现了世界多极化趋势,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英国的外交政策,故A项排除;英美关系早就正常化,故B项错误;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阵营没有出现分化,故C项排除。6.1964年中法正式建交前美国的反应1月9日时任美国国务院发言人菲利普斯发表声明:“十分明显,我们认为,法国如果承认(中国),将不利于我们或其他自由国家。”1月16日美国照会法国,抨击法国“承认中共为不智而有损于自由世界利益之举”。1月19日美国敦促蒋介石不要主动同法国断交,给中法建交制造障得1月2

7、1日菲利普斯召开记者招待会证实,美国政府己正式照会法国,反对法国同中国建交分析以上信息,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 冷战思维影响了美国外交B. 美国排斥法国分享中美建交成果C. 中法建交加强了多极化趋势D. 中法建交严重威胁到美国亚太利益【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冷战最典型的特点就是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对抗。根据材料“法国如果承认(中国),将不利于我们或其他自由国家”、“抨击法国“承认中共为不智而有损于自由世界利益之举”。”可知体现的是冷战思维影响了美国外交,A选项符合题意。中美建交是在1979年,B选项排除。中法建交加强了多极化趋势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中法建交与美国在亚太

8、地区的利益无必然关系,材料强调的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对抗,D选项排除。7.一位年轻旅行者在讲述自己的生活经验时说:“小时候,每天走过一个广场上学,可以看到马克思与斯大林的铜像,后来铜像拆了,国歌换了,就连使用的钱也改了。原本哪里都不可以去,现在可以在世界各地旅行。倒是最近又换了一种钱,还不太适应。”根据你所学的历史知识判断,这位年轻旅行者的原国籍可能是A. 联邦德国B. 俄罗斯C. 南斯拉夫D. 民主德国【答案】D【解析】【详解】二战后民主德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1990年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民主德国的制度、国歌钱市等均被废除, 因此“铜像折了,国歌换了,就连使用的钱也改了”,故D项正确;故联邦德

9、国A项错误;俄罗斯与苏联时期一样使用卢布,货币并未改变,故排除B项;南斯拉夫虽然实行过社会主义制度,但后来被开除出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中断了同苏联及其他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联系,所以在南斯拉夫不会看到斯大林的铜像,排除C项。8.两极格局瓦解后,据美国民意调查显示,只有13%的美国人赞成“美国作为剩下的唯一超级大国在解决国际问题方面继续担任一个举足轻重的世界领袖”,而占74%的美国人赞同“美国在与其他国家一道解决国际问题的努力中做自己公平的一份。”这说明了A. 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B. 世界多极化格局趋势增强C. 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设想遭遇阻力D. 美国民众对政府外交能力产生质疑【答案】C

10、【解析】【详解】“占74%的美国人赞同“美国在与其他国家一道解决国际问题的努力中做自己公平的一份”,说明美国国内对美国建立单极格局是不认可的,显然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设想遭遇阻力,C正确;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不符合材料的主旨,A错误;世界多极化格局趋势增强也是材料中没有提及的观点,B错误;不能单纯根据美国的一个民调结果就能说明美国民众对政府外交能力产生质疑,故D错误。9.2008年,英国金融时报作家吉迪恩拉赫曼指出:在布什任内,美国已发觉自己无法通过使用蛮力来领导世界。而奥巴马的任务则是考察美国现在是否可以通过劝说来领导世界。这一论断反映出A. 美国军事大国优势已经逐步丧失B. 世界多极力量共

11、同反抗美国强权C. 多极化发展削弱了美国霸权地位D. 金融危机强化了世界各国的合作【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题干“2008年”、“美国已发觉自己无法通过使用蛮力来领导世界”、“奥巴马的任务则是考察美国现在是否可以通过劝说来领导世界”,结合所学可知,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削弱了美国霸权地位,故C正确。美国目前是唯一的超级大国,军事大国优势依然存在,排除A;当今世界多极化力量分化组合,并未共同反抗美国强权,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金融危机强化了世界各国的合作,排除D。10.据记载,西周时期,在春耕前,周天子会率领诸侯亲自耕田,举行“籍田”的耕作仪式,寓意“敬天保民”。这一礼仪在国语、汉书、唐书中均有记载

12、。后来,这一礼仪逐步成为一种国家礼仪被历代王朝延续。这反映了A. 周天子拥有绝对权威B. 中国古代重农思想盛行C. 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D. 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在春耕前,周天子会率领诸侯亲自耕田,举行籍田的耕作仪式”等信息可以看出,周天子重视农业生产;从“这一礼仪逐步成为一种国家礼仪被历代王朝延续”来看,说明中国古代重农思想盛行。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反映周天子具有绝对权威,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小农经济的地位,排除C项;西周时期没有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11.明清时期。关中地区平民地主中数百亩者已极罕见,上千亩者则尚无所闻,出现了“饶裕之家,劝令买

13、地,多以为累,万金之子,身无寸土”的现象。对其解读合理的是,当时关中地区A. 重农政策未得到落实B.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C. 农民起义冲击严重D. 土地负担相对较重【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依材料出现了“饶裕之家,劝令买地,多以为累,万金之子,身无寸土”的现象可知,富裕家庭不愿意买地,“多以为累”即认为地多则负担重,D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重农政策,A错误;材料说的是土地买卖的问题,没有涉及资本主义萌芽,B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农民起义问题,C错误。12.宋代农学家陈敷说:“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元代农学家王祯说:“凡人家营田,皆当

14、量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明代农学家沈氏说:“作家第一要勤耕多壅,少种多收。”该材料主要表明从宋代到明朝的农业生产中A. 精耕细作的传承B. 人地矛盾的显现C. 稻麦种植的减少D. 技术交流的增加【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作家第一要勤耕多壅,少种多收”均体现了要多投入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体现的是农业生产中的精耕细作的特点,A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人多地少的矛盾,B不正确。CD均与材料无关,排除。13.周礼地官记载,“大司徒”和“草人”一类农官研究“土宜之法”,即辨别土壤的不同类型及性质,因地制宜确定农作物品种的基础上,指导受田农民“稼穡、树艺”。这一记载

15、说明A. 农业生产技术普遍提高B. 发展农业是官吏职责C. 国家重视生产经验推广D. 保证了小农经济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农官研究“土宜之法”指导受田农民“稼穑、树艺”说明国家重视生产经验推广,故C项正确。A项,材料不能说明农业生产技术的普遍提高,排除。B项,材料反映农官指导农业生产,而非具体职责,排除。D项,此时小农经济尚未产生,排除。14.周王灭商以后,在授土授民的同时,还把殷商遗民中从事手工业的一些族氏封赐给诸侯。如将条氏(编织工)等六族赐给鲁公,将陶氏(陶工)等七族赐给康叔。这一举措A. 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B. 保证了官府手工业技术力量C. 笼络了门阀贵族阶层D. 巩固了士农工商的社会体系【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把殷商遗民中从事手工业的一些族氏封赐给诸侯”来看,这一做法有利于官府控制手工业者,从而保证了官府的手工业技术力量。故答案为B项。秦朝统一后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项;西周尚未形成门阀贵族阶层,排除C项;材料信息只反映对手工业的措施,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